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474500)程洁
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多发于冠心病患者,且患者临床无明显症状,极易发生误诊、漏诊,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早期诊断对临床有重要意义[1]。目前临床通过心电图监测从而判断SMI患者病情发展,其中常规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AECG)是常用方案。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AECG和ECG诊断SMI的差异性。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我院98例SMI患者,其中男48例,女50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5.26±2.48)岁。
1.2 方法 指导患者平卧,保持安静状态,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仪(日本光电1350p)进行ECG检查。采用12导动态心电图系统(北京世纪今科,MIC-12H-3S)进行AECG检查,记录24h内生活作息情况。
1.3 诊断标准 ①ECG:ST段水平压低≥0.5mm或ST段抬高≥1.0mm;T波方向或形态改变。②AECG: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0.1mV),逐渐出现并消失;发病持续时间>1min;每次短暂心肌缺血发作时间间隔时间>1min,在此期间ST段回到基线。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检出率及AECG检查SMI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3.0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SMI检出率 经ECG检查检出SMI患者46例,检出率为46.94%(46/98);经AECG检查检出SMI患者82例,检出率为83.67%(82/98)。AECG检查SMI检出率高于ECG检查(χ2=29.184,P<0.001)。
2.2 AECG检查SMI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AECG检查SMI共发作402次,主要集中于:6:00~11:00时间段发作233次,发生率为57.96%(233/402),12:00~15:00时间段发作31次,发生率为7.71%(31/402);15:00~18:00时间段发作66次,发生率为16.42%(66/402);18:00~21:00时间段发作51次,发生率为12.69%(51/402);21:00~次日6:00时间段发作21次,发生率为5.22%(21/402)。AECG检查心律失常患者84例,总发生率为85.71%(84/95);其中心率过速型发生242次,总发生率为60.20%(242/402);心率过缓型发生72次,总发生率为17.91%(72/402)。
心电图是临床常用检查SMI方法,但AECG和ECG具有明显差异:① ECG监测时间较短,仅能记录几分钟内心电活动情况,而AECG能进行24h监测,且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具有较高检出率;② ECG检查时患者需保持静卧位,在静息状态下进行监测,而AECG能对患者24h日常作息进行全方位监测;③AECG具有自动计时功能,能准确记录24h患者心电变化时间,准确反映患者日常情况,而ECG无此功能;④ECG在计息状态下进行监测,干扰因素少,图像质量较高,而AECG是对患者进行24h动态监测,图像质量易受体位、活动、情绪等影响,心电图形易失真,要求医生在评估监测结果时要注意识辨[2]。总体来看,AECG能对SMI进行及时检查出,从而弥补ECG中的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AECG检查SMI检出率(83.67%)高于ECG检查(46.94%)(P<0.05),可见,与ECG检查相比,AECG检查SMI更具优势。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6:00~11:00是患者SMI发作较多时间段,21:00~次日6:00是发作较少时间段,可见SMI发作具有昼夜规律,发作呈双峰性,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白天6:00~11:00,患者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从而造成心肌、冠状动脉及周围神经丛收缩、痉挛,进而导致血管狭窄,供血不足;而21:00~次日6:00,患者正休息或睡眠,精神处于放松状态,且无其他活动,因此发生率低。由此可见,AECG能全面评估SMI患者发作规律、持续时间。
综上可知,与ECG检查相比,AECG检查SMI更具优势,能全面评估SMI患者发作规律、持续时间,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