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00000)张思 董环
由于腹腔中脏器多,因此术后发生肠管粘连和肠梗阻的风险较高,患者发生肠梗阻后极有可能导致体液循环发生紊乱,酸碱失衡引发酸中毒[1]。本文主要深入研究小儿肝移植手术后采取护理干预模式对于预防肠梗阻的护理效果,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7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6例小儿肝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进行分组,将所有患儿均分为两组,探究组患儿中男女比例为42∶41,年龄为3个月~2岁,平均年龄为(1.1±0.3)岁;普通组患儿中男女比例43∶40,年龄为4个月~2岁,平均年龄为(1.1±0.4)岁。两组患儿在年龄、病情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同期比较。所有患儿家属均已提前了解护理模式,同意参与研究。本文研究项目已获得科室批准,同时下发正式文件。
1.2 方法 探究组患儿接受护理干预模式,普通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探究组护理人员可指导患儿进行肠人工运动,待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可指导患儿进行呼吸运动。待患儿接受手术后3天,护理人员可对患儿进行腹部按摩,以促进肠管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护理人员在为患儿进行按摩时需要注意保护患儿切口,交替进行逆时针和顺时针按摩,每次按摩时间在15分钟左右,注意按摩力度应从轻至重。护理人员需要全程指导患儿饮食,术后禁食期内应采取肠内营养支持,促使患儿恢复肠道功能[2]。当患儿肠道功能恢复后可进食流质食物,患儿无异常后可改为半流质食物。患儿饮食需要以清淡、高蛋白以及易消化为主。根据患儿复原情况,护理人员可鼓励患儿早日下床活动。护理人员需要向患儿家属普及有关健康知识,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儿肠梗阻发生率,比较预防效果。②记录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全部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运算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X2)检测,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测,当检测后的P值小于0.05时认为组间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肠梗阻发生率比较 探究组中共发生肠梗阻4例,肠梗阻发生率为4.82%;普通组中共发生肠梗阻13例,肠梗阻发生率为15.66%。探究组患儿肠梗阻发生率低于普通组患儿,表明护理干预对于肝移植术后肠梗阻预防效果较好(P<0.05)。
2.2 两组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探究组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8.5±2.1)h,住院治疗时间为(19.3±3.4)天;普通组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3.5±3.9)h,住院治疗时间为(24.7±3.9)天。探究组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普通组患儿(P<0.05)。
患儿肝移植手术后发生肠梗阻的原因很多,术中行胆肠吻合,发生肠粘连风险高;术后患儿胃肠道功能恢复较慢,导致发生肠粘连;患儿术后需服用激素类药物,食欲亢进情况下,过量进食导致胃肠功能无法代偿;患儿年龄过小依从性差,家长对于肝移植术后的注意事项了解较浅,不能科学喂养患儿,造成患儿护理效果不佳。
在本文研究中,通过采取护理干预模式,患儿发生肠梗阻风险明显下降,同时患儿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提前,总住院治疗时间也明显缩短,可知护理干预对于预防肝移植术后肠梗阻作用较好。采取护理干预模式后,护理人员重视与患儿家属之间沟通交流,积极指导患儿家属学习肝移植健康知识,能够有效提升患儿家属对于肝移植术后预防肠梗阻的认知程度,学会科学安排膳食。考虑到患儿年龄小,护理配合度不高,且接受完肝移植身体以及心理均较为脆弱,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加以心理干预,为患儿进行护理时需要亲切的语言,保持微笑,在为患儿护理时需要保持良好的耐心,便于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综上所述,将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小儿肝移植患者中,能够有效提升患儿预防肠梗阻效果,患儿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住院治疗时间缩短,对于患儿术后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