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春
摘 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时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进行深入优化,不断拓展其教育路径,对于大学生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来说意义非凡。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都在持续优化,并已经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重要性。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需要进行改进。高校应对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对工作路径进行积极创新,助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法
自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了满足,同时对心理需求也产生了强烈的愿望,特别是还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心理上的满足和需求,还需要广大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高校中,大学生学习除了课本知识以外,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需求也是极大的。近年来,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在高校校园内发生了一系列的有关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者,作为高校里一支重要的心理育人队伍,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如何不断探索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路径,值得深思。
一、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加大力度,不管是对于社会、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都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人民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最主要的是关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只依靠知识教育而不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远进步的同时,要关注民生,重视民众的心理健康,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中共中央政治局明确指出,健康要做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齐头并进。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为核心发展思想,并制定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针,竭尽所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彻下去,并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社会健康保障制度进行优化,把社会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联起来,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现状
在我国教育改革计划的推进下,全面普及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正在落实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在数量上也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其中多数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方法的融合时期较短。最开始,教育部只在上海个别高校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重视性不足,导致在高校校园内发生了一系列的有关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近些年来,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下发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文件,再加上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问题的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长远的进步。最明显的是,高校从学生入校起,就相继开始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测试,为每一位学生出具测评报告,对当中心理存在疑似健康问题的学生,委派心理健康咨询师通过访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当前,我国各地高校都陆续开展了“过筛式”测试和咨询疏导服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来说,也是有非常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团队体系不成熟
当前,制定科学、可行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团队体系是衡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有效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虽然,在最近几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许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队伍建设标准相关的文件纲要,但是实际的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人才匮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际上就是向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引导的活动。在大学学习期间,如果有个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一直得不到心理健康引导,则会“积压成疾”。一些高校存在非心理学本专业的教师执教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这些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勉强做到完成教学任务,而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第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教师处理学生问题能力不足。每个咨询教师在业务水平上都有高低不同,有时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成因了解不全面、咨询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掌控问题能力不强的现象,导致对学生进行情感疏导和专业咨询方面不够充分的情况,无法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二)心理咨询师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学校心理咨询师主动服务学生的意识不强,一般是在办公室坐等有问题的学生上门来咨询,但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后,主动咨询的意识也不强,在部分大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带有极强的隐秘性,因此,学生中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未被发现、未被及时引导解决,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一些事件的发生。遇到心理问题如果告诉心理咨询师或其他同学了,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认为会被他人嘲笑,而想尽一切办法去伪装自己,从而导致高效心理健康帮扶率低下。学校心理咨询师主动服务学生的意识不强问题,这也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对高年级在校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和追踪教育不够
在我国,高校普遍会对新生评估心理健康,而对高年级在校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和追踪教育却相对较少,而这一群体恰恰也是心理问题较多的一类群体。相关研究表明,高校二年级的学生是存在心理问题较多的一个年级,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因人员有限,这些教师的工作繁杂事务较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往往将高年级这一类群体忽视了。与此同时,高校在调查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之后,只记录了最开始的数据,而没有去对学生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详细制定解决的策略,一般只停留在建立心理测评档案的阶段,跟踪解决问题还不到位。这些都是当前高校心理教育与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到了工作的实效性和成效性。
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方法优化路径
(一)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师资队伍
能够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做好,师资人才方面的储备是其关键。各大高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开展提高重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工作,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竞争和发展。各大高校应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的心理学教育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进行适当添加,设立校园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排忧解难,通过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团队的教师要树立主动服务学生的意识,通过与辅导员相互配合,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跟进,并分析原因、有效解决,这也是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团队的初衷。
(二)构建动态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新模式
要通过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动态网络有机融合,构建动态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新模式,可以使其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第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逻辑思维性上非常强。而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点和理解上比较费力。在课堂之余,又因为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而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网络平台中设有回放视频功能,学生若是在当堂学习中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就可以利用平台的回放功能区进行学习,直到完全弄懂为止。第二,在高校官网中整合动态网络平台的虚拟性特点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进行搭建。通过采取线上答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疏导,学生觉得羞于说出的问题,可以在线上匿名提问,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获得心理健康辅导,这一动态网络导向下的全新模式可以使学生心理咨询求助率低的问题迎刃而解。现阶段,有一些师资储备较强的高校就已着手在院内官网内添设心理健康服务功能,配合专业的咨询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服务功能的添设,一方面可以为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征和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有利于收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真实案例,不断优化疏导效果,使教育教学模式更加完善。在笔者看来,在今后,心理健康教师和高校大学生在沟通上会对动态网络形成依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和动态网络的融合是必然趋势。
(三)构建系统和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第一,要根据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情况对心理测评系统进行设计,对心理素质测评内容进行完善和补充,保证学生和教育者对心理素质的具体标准要求和方向清楚认知,以此为凭据对心理测评体系进行构建。第二,不定时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在测评方法上,要兼顾到合理性和科学性,运用合理的手段和统计技术,提高心理测评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并且,在完成测评后,为大学生心理测评结果建立档案,把存在问题根据类型进行划分,存档,以方便下一步工作的开展。第三,根据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由专家共同探讨制定最终的解决措施和策略。在分析工作中,应建立在科学理论之上,参考大学生身心特点设计心理测评体系,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从而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规范落實。
五、结语
高校大学生正刚刚步入成人阶段,许多心理问题会在这一阶段爆发,在人际关系和情感这样比较敏感的问题上,大部分学生不是选择沉默就是扯开话题,而大部分学生都觉得羞于启齿而选择不说,在青春期阶段,学生们缺乏情感阅历,对情绪无法做到很好控制,不可避免会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难题,大学生应积极面对,努力克服,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而不是去竭尽全力隐藏。隐藏自己的问题,只会影响到自身心理健康,错过最佳的调整时间,从而加剧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
在新时代,各大高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重新审视,把其放在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只有大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必定会形成,也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他们的一份力量。当前,我们要直面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带来的考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大胆创新,奋勇向前,立德树人,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J].高教探索,2019(01):129-129.
[2]马红霞,刘晓玲,高月春等.“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为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88-91+106.
[3]刘文荣.浅析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旅游,2019(03):283-283.
[4]苏云鹏,赵媛,杨冠英.云南省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康管理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06):596-599.
[5]王太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构建路径[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43-47.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题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体系构建”(编号:19SZKT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