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儿童文学中的声音景观研究”(编号:17WX15)。
摘 要:儿童对于声音比成人更为敏感,因此,声音在儿童文学中发挥着特殊的叙事功能,声音景观的成功构建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抹亮色。让人感觉亲切熟悉的主调音能够迅速将小读者們代入故事之中,鲜活的标志音能够增强音景的主体特色,特殊的信号音能够不断加深文本的内涵,所有这些声音的跌宕起伏共同构成了儿童文学中完美的“乐章”。
关键词:音景;儿童文学;叙事功能
作者简介:易丽君(1979.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叙事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02
人类听觉系统的成熟先天地早于视觉系统,因此,几个月的胎儿就可在母腹中通过听觉来感知外界。现代工业发展所制造的机器轰隆声和城市喧嚣声迫使我们的听觉日渐钝化,所以儿童对于声音较成人更为敏感,这也促成了儿童文学对声音的特殊需求,换言之,声音在儿童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叙事功能。
各种声音的和谐搭配构成了儿童文学中的华美“乐章”。聆听乐章,需要一个倾听环境,即一种声音景观,或简称“音景”(soundscape)。文本中的音景就如一块“故事背景上的声音幕布”,既可以用于“覆盖与遮挡”,又可以实现“烘云托月之效”,给故事整体营造一种氛围。[1]最早将音乐术语融入文学中进行声音研究的加拿大学者R·M·夏弗认为声学意义上的音景必须包括三个层次:主调音(keynote sound)、信号音(sound signal)和标志音(soundmark)。[2](P9-10)这三个层次的声音在儿童文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叙事功能,既能够增强代入感,又能够凸显文本特色,还能够调节叙事节奏,使小读者们能够迅速捕捉到声音信息,并沉浸于特定的音景之中去探索与发现,去理解与感悟。
《青铜葵花》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纯美”童话系列的代表作之一,广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被评价为“美丽动人”“引人入胜”“充满诗意和温情”的作品。[3]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诗意的表达,还在于其音景的成功构建,因此,聆听这部作品能够管窥音景在儿童文学中所发挥的叙事功能。
一、亲切的主调音增强代入感
主调音能够确定音景的主体调性,展现整体的声音背景特色。欢快动感的节拍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轻柔温和的曲调能够感染孩子的情绪,不同的声音能够让孩子们沉浸于各种“声音幕布”之中,这即是音景的代入感。但是文学作品中的音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主调音也需要通过文字激发读者的想象来确定。夏弗认为主调音是普遍存在的,尽管我们不一定需要有意识地去听,但是“不管它们是什么,主调音成为了一种听的习惯”,而且“很有可能会对我们的行为和情绪造成非常深厚的普遍影响。一个地方的主调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会有助于勾勒出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性格。”[2](P9)儿童文学中的“主调音”对作品中小主人公的行为和情绪造成的深厚影响,或多或少都会间接地传递到小读者的身上,从而对于他们的性格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曹文轩的作品多以中国农村为背景,其音景的构建既贴近自然,又具时代气息,其“主调音”的设定基于大家熟悉的各种鸟语虫鸣和鸡鸣狗吠之声,同时也包括中国农村白日劳作时的热闹喧嚣和夜间休息后的万籁俱寂。《青铜葵花》的故事背景是大麦地,其主调音的设定是通过对比来确定的。许多城里人来到了“安静了无数个世纪的芦苇丛”建起了五七干校,他们不仅盖房子、开荒种地、挖塘养鱼,还“唱着歌,唱着城里人唱的歌,用城里的唱法唱。歌声嘹亮,唱得大麦地人一个个竖起耳朵来听”。[4](P2)大麦地人对五七干校的了解是从声音开始的,小主人公葵花对大麦地的向往也是从声音开始的。葵花随父亲在五七干校生活,非常孤独,只能对着花儿、鸟儿、虫儿说话,而那条大河“正用流水声吸引着她”,[4](P2)河对岸大麦地里的“炊烟、牛鸣狗叫、欢乐的号子声……所有这一切,对小姑娘葵花而言,都有不可抵挡的魅力,尤其是孩子们的身影与他们的欢笑声,更使她着迷”。[4](P7)从大麦地人听到的五七干校的声音逐步转入到葵花听到的那条大河和大麦地的声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故事音景的主调音定格为大麦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
中国由农耕社会发展而来,所以从这种大家倍感亲切熟悉的环境之中的声音入手,将主调音定为温馨祥和之音,读者很容易被代入大麦地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
二、鲜活的标志音增强音景特色
标志音是构成音景特征的标志性声音。在文本中,标志音可以是某种独特的声音,如伦敦大本钟的钟声就是它的“声标”。[5](P250)标志音也可以是我们熟悉的一些寻常声音,但是在文本中却表现得“非同凡响”,从而突显文本的音景特征,并且能够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尤其是在儿童文学中,能够帮助小读者们更为轻松地理解故事情节和内涵意义。
《青铜葵花》中的青铜一家生活艰辛,但有说有笑,奶奶那永远唱不完的歌是全家人最大的安慰,“全家人都喜欢听她唱,她一唱,全家人就没有了疲倦,就会精精神神,活也做得更好了。”[4](P78) 葵花用奶奶教她的歌回报照顾她的婶婶们,“葵花的歌声,使一船人在寒冷的寂寞中,有了一份温暖,一份热闹”,[4](P214)奶奶和葵花的歌声是幸福与温暖的标志,她们的歌声给家人和朋友带来温暖,彰显着这个故事的温情色彩。
孩子心中的世界是万物有灵的,青铜家的牛是儿童文学中典型的具有灵性的角色,它以“不同凡响”的叫声为青铜家“代言”。这头牛能感知全家人的喜怒哀乐,青铜一家表态决心领养葵花时便是以牛声来压轴,“牛冲着天空,令人荡气回肠地吼叫一声,震下了许多叶子”。[4](P58)这头牛还能体会和传递青铜和葵花在一起时的欢乐。大麦地遭受蝗灾之后严重缺粮,青铜带着葵花和牛去挖芦根充饥,俩孩子“摇头晃脑地咬嚼着……故意把芦根咬得特别清脆,特别动人”,而那头牛也“一边津津有味地嚼着,一边大幅度地甩着尾巴。心满意足时,它仰起头来,朝天空哞地长叫一声,震得芦苇叶颤抖不已,沙沙作响”,[4](P157)饥饿的俩孩子此刻的满足与欢乐,何尝不是这头牛为之“代言”?
奶奶的歌声,牛的叫声,都向人们传递着这个家庭的幸福与欢乐,这些鲜活的声音是青铜家的“声标”,不断增强了整个音景之中的幸福与欢乐指数,推动着故事向着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方向发展。
三、特殊的信号音加深文本內涵
信号音个性独特,在音景之中的出现往往会给读者一些提示或者暗示,预示情节的跌宕起伏,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儿童文学肩负着帮助孩子更为全面地认识真实生活的使命,所以儿童文学中不止有欢声笑语,还有悲愁垂涕。曹文轩以“美丽的痛苦”为题为《青铜葵花》作代后记,他坦言:“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这里的快感包括戏剧快感,也包括悲剧快感——后者在有些时候甚至比前者还要重要。”[4](P245)因此,在儿童文学的音景之中出现的信号音,更多的是引出一些“悲剧”,从而更为有效地引领孩子们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加深文本内涵。
葵花爸爸被大麦地的葵花田“呼唤”着,当他划船去往大麦地时,头顶上飞过的一群乌鸦忽然“凄厉”地叫了一声,之后葵花爸爸便鬼使神差地落入到那条“吸引”着葵花的河里。乌鸦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尤其是在农村,被视为不祥之物,其叫声被视为“报丧”。乌鸦此时现身发声,确为不详的“信号”。父亲的罹难对于葵花无疑是致命打击,但从叙事而言,这一信号音却推动了一个隐性进程,因为“不少叙事作品中,存在双重叙事进程,一个是情节运动,……另一个则隐蔽在情节发展后面,与情节进程呈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走向,在主题意义上与情节发展形成一种补充性或颠覆性的关系”。[6]“情节运动”的进程是葵花的不幸,而另一个“隐蔽”的进程则是葵花即将要和大麦地发生关联,所以这一信号音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特殊的叙事意义。
农村生活依附的是土地和自然,农民们无法抵御洪水泛滥冲毁家园,无力在恶劣的蝗灾之下保住口粮,更何况还有各种天灾人祸,读者在《青铜葵花》中也听到了各种恐惧与绝望的声音。芦荡着火时,大火像“无数匹红色的野兽,正呼啸着”“像成千上万串爆竹在炸响,响得人心里慌慌的”“四周是一片恐怖的叫喊声”“哭爹叫娘声与杂乱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将秋夜的宁静彻底粉碎”“叫声、骂声、哭声在夜空下响成一片”[4](P20-22);洪水来临时,“大风中,隐隐约约地可以听到大麦地到处是呼喊声与哭泣声”[4](P94);蝗灾时,“那蝗群就是天空,一个流动的、发出嗞嗞啦啦声响的天空”,蝗群振翅的声音“竟嗡嗡嗡地响得让人耳朵受不了了。那声音,似乎还有点金属的味儿,像弹拨着簧片”,[4](P151-152)人们只能无助地在蝗雨中哭泣。这些刺耳的声响和痛苦的哭喊无疑都是苦难的信号音,低沉而忧伤。但即便如此,青铜一家仍然倔强地应对着,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只增不减。也正是这份倔强,让读者更觉这个家庭的朴实与可贵,幸福与快乐的来之不易。
《青铜葵花》里的青铜因儿时生病成了哑巴,他无法言说对葵花的喜爱,也无从倾诉被冤枉时的委屈。当青铜昏天黑地地在草垛上遥望着葵花离开的方向时,他心中无尽的伤痛也无力哭诉,青铜的“无声”可视为他苦难的“声标”,但在文末青铜终于叫出了一声“葵——花”,给读者传递出强烈的“信号”,故事并未终结,让读者坚信青铜和葵花这对兄妹的未来一定是更为幸福美好的。
结语:
声音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发挥着独特的叙事功能,音景的构建能够营造出特殊的听觉空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小读者们倍感亲切熟悉的主调音能够确定故事的基调,迅速将孩子代入到故事之中。故事中各种此起彼伏的声音形成标志音和信号音,调节着故事的叙事节奏,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生动,故事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情节发展更为跌宕起伏。小读者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听觉信息,将会身临其境地去“听”其中的声音,感同身受地去“悟”其中的道理,从而获得阅读的满足与幸福。
参考文献:
[1]傅修延:《论音景》,《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5期。
[2]王静:《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及启示》,《对外传播》,2018年第5期。
[3]Schafer R. Murray, The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 New York: Knopf, 1977.
[4]曹文轩:《青铜葵花》,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5]傅修延:《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6]申丹:《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