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洁,和爱林,朱海娟*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健康学院(中国济南 250355);2.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开封 475000)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快速的更新换代,智能手机不但具备电脑的各种属性,而且更加便捷,其弊端也逐渐凸显,其中一种称为“手机冷落”的行为进入人们的视野。手机冷落行为(phubbing)是一个新生词汇,是由“手机(phone)”和“冷落(snubbing)”组合而成,2012年被收录到《麦考瑞词典》(MacquarieDictionary)中[1], 即个体在社交情境中只顾低头玩手机, 而无暇顾及身边的人或事物的行为[2]。手机冷落行为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蔓延,不仅会影响到人际关系,也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手机冷落行为已经严重影响我们正常的人际交往,所以对手机冷落行为的研究迫在眉睫,对其发生机制进行考察显得至关重要。
错失恐惧指因担心错过他人的新奇经历或精彩事件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并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长期存在。错失恐惧水平较高的个体习惯性地担心自己错过某些东西,此种心理现象是自我调节受阻导致的。依据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观点, 有效的自我调节依赖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因此,当自身的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及时满足时,个体就会出现自我调节受阻, 错失恐惧就会发生[3]。错失恐惧是手机冷落行为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当个体产生错失恐惧的时候,就会低着头,变成所谓的“低头族”,因为担心错过什么而持续地关注手机,从而忽略身边的人或事,导致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4]。错失恐惧也是手机成瘾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Cheever等[5]的研究表明,错失恐惧和问题性手机的使用显著相关,错失恐惧的个体经常害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就会持续地关注手机,久而久之便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导致手机成瘾的发生。Balta等[6]研究表明,问题性手机的使用和手机成瘾是手机冷落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Oberst等[7]的研究中也同样证实,手机成瘾是手机冷落行为的预测因素。Chotpitayasunondh等[2]的研究再次证明,手机成瘾在错失恐惧和手机冷落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手机成瘾在错失恐惧和手机冷落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自我控制指的是超越或改变一个人的内在反应的能力,包括有意识地打断思维流、改变情绪、抑制不受欢迎的冲动和冲动行为的能力[8]。有研究[9]结果表明,自我控制与手机冷落行为显著相关,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个体难以抵制手机的诱惑而沉浸其中,因此其手机冷落行为更严重。手机等社交媒体作为高错失恐惧者的“救命稻草”会导致个体不断地刷新手机上的消息,而忽略周围的一切。错失恐惧水平较高的个体时刻想要关注周围的一切人或事,智能手机的便捷性使他们更加沉迷于刷新朋友圈、微博等各类消息。而自我控制能力较高的个体通过理智的分析,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就可以减少错失恐惧对手机冷落行为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自我控制调节了错失恐惧和手机冷落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项调查结果[10]表明,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检出率高达14.50%~23.43%,日均使用时间长达6 h,众多研究[11]结果表明,手机成瘾对个体的危害极大,会导致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除此之外,手机成瘾还是手机冷落行为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即手机成瘾能显著正向预测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12]。手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其功能丰富、形式多样,手机成瘾现象较为普遍,而自我控制能力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和手机冷落行为,所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率可能会大大降低。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自我控制调节了手机成瘾和手机冷落行为之间的关系。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以河南省3所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25份,有效问卷401份,有效回收率为94.4%。其中,男生146名(36.4%),女生255名(63.6%)。大一学生79名(19.7%),大二学生64名(16.0%),大三学生92名(22.9%),大四学生72名(18.0%),研究生94名(23.4%)。文科学生204名(50.9%),理科学生197名(49.1%)。城镇户口学生173名(43.1%),农村户口学生228名(56.9%)。
1.2.1 错失恐惧量表 采用 Przybylski等[13]编制的错失恐惧量表。该量表是一个单维量表。共10个项目,采用“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点评分,各项目得分相加即为总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错失恐惧程度越严重,典型的题目有“我担心别人比我有更多有益的经历”等。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45。
1.2.3 手机成瘾量表 采用熊婕等[15]编制的量表。该量表共16道题目,分别包含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的方法评分,各项目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总分越高表明手机依赖越严重。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7。
1.2.4 自我控制量表 采用谭树华等[16]修订的量表,共计19个题目,包含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御诱惑、专注工作和节制娱乐5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的方法评分,其中反向计分的有15道题,各个项目相加即为总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越好。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42。
采用SPSS 21.0和宏PROCESS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运用Pearson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Hayes的宏PROCESS Model 15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的检验[17]。
本研究的数据均来自受试者的自我报告,所以很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效应[18]。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3个,第1个公因子的解释率为28.82%,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认为本研究数据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具体见表1。结果显示:错失恐惧、手机成瘾分别与手机冷落行为呈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手机冷落行为呈负相关,错失恐惧和手机成瘾分别与自我控制呈负相关。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采用SPSS 21.0的宏PROCESS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的检验。通过Model 15来分析手机成瘾在错失恐惧和手机冷落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是否受到自我控制的调节。如表2所示,错失恐惧对手机成瘾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β=1.142,95%CI: 1.030~1.255,P<0.001),手机成瘾对手机冷落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β=0.274, 95%CI: 0.219~0.330,P<0.001),而错失恐惧对手机冷落行为的预测作用也是显著的(β=0.611,95%CI: 0.545~0.677,P<0.001),因此手机成瘾在错失恐惧和手机冷落行为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成立。假设1得到支持。同时,错失恐惧和自我控制的交互项对手机冷落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β=0.012,95%CI: 0.003~0.021,P<0.001),表明自我控制调节了错失恐惧和手机冷落行为的直接效应。假设2得到验证。此外,手机成瘾和自我控制的交互项显著预测手机冷落行为(β=-0.007,95%CI: -0.012~-0.001,P<0.05),表明该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也受到了自我控制的调节。假设3得到支持。
表2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的验证
根据上面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到,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得到了验证。错失恐惧可以正向预测手机冷落行为,也可以通过手机成瘾的中介效应作用于手机冷落行为,而自我控制则调节了错失恐惧和手机冷落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调节了该中介路径的后半段。为了进一步了解自我控制的调节效应,我们把调节变量进行“M±1SD”的高低分群,在调节变量的低水平下(M-1SD)(P<0.05),95%CI(0.008~0.259)不包括0在内,表明调节变量低水平上的调节效应显著,简单斜率为0.13;在调节变量的高水平上(M+1SD)(P<0.001), 95%CI(0.258~0.486)不包括0,因此调节变量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调节效应得到验证。在调节变量的低水平下(M-1SD)(P<0.001),95%CI(0.260~0.418)不包括0,表明调节变量低水平上的调节效应显著,简单斜率为0.34;在调节变量的高水平上(M+1SD)(P<0.001), 95%CI(0.132~0.285)不包括0,因此调节变量在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调节效应得到验证。
错失恐惧可以直接预测手机冷落行为,也可以通过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手机冷落行为,手机成瘾在错失恐惧和手机冷落行为之间的部分中介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补偿心理源自个体挫折后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个体因为某些方面不能达到某种目标的时候,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替某种缺失。当错失恐惧严重的时候,个体会想要进行补偿,因此把注意力都转移到手机上,会极大增加手机的使用频率进一步导致手机成瘾,此现象表明错失恐惧可以正向预测手机成瘾,这与以往研究[19-20]结果一致。同时,当手机的依赖严重时,个体就会开始忽视身边的人或事,就进一步促成了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基于基本心理需要而言,当由于心理需要的缺失而造成的个体的错失恐惧较为严重时,个体通常会通过手机来满足,由此导致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冷落行为可以通过降低个体的错失恐惧水平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控制和减少手机成瘾来减少手机冷落行为,为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幸福感水平奠定基础。
自我控制调节了错失恐惧和手机冷落行为之间的关系,当自我控制处在不同水平的时候,调节效果的表现也不相同。本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Davey等[9]的观点,自我控制和手机冷落行为是显著相关的。当自控力水平较高的时候,错失恐惧与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机制就会减弱,所以培养和锻炼个体的自控能力能有效预防手机冷落行为发生。自我控制同时也调节了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即调节了手机成瘾和手机冷落行为之间的关系,当个体抵御诱惑的能力较强,自控力水平较高时,手机成瘾和手机冷落行为之间的关系会减弱,反之则相反。因此,培养自控力显得至关重要。了解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机制,有助于对其进行干预和控制,从而有效减少手机冷落现象,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幸福感水平。
最后,手机成瘾和手机冷落行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此进行概念区分。手机成瘾是指个体对手机依赖的程度,此概念偏重的是对自己的影响;而手机冷落行为则是因为个人玩手机而忽略身边的人或事,如上司手机冷落行为会影响下属工作绩效[21],夫妻间手机冷落行为会导致婚姻质量降低等等,此概念侧重于对人际方面的影响。
本研究基于错失恐惧的视角来对手机冷落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手机成瘾和自我控制分别是错失恐惧影响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为矫治大学生手机冷落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初期,面临着亲密对孤独的内心冲突,内心对亲密感受强烈向往,但迅速发展的独立意识使他们羞于表达,转而投向手机,因此忽略了现实世界近在咫尺的亲人朋友。改变这一现象,首先必须改变大学生的不良认知,使其认识到手机并不是维持联系和满足需求的唯一途径,改变对手机的认知和态度。学校可以组织种类多样、形式丰富的团体活动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世界的交往远胜于虚拟世界,由此降低他们的错失恐惧水平,减少由于手机带来的冷落行为。
大学时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是大学生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相对自由宽松的氛围为学生发展兴趣、追求梦想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助长了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学会管理时间、提高自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自控能力,首先必须是正面正视并接受自己的恶习,当你接受了,才会发生真正的改变。其次要寻找动力,明确自己的目标,培养良好的习惯,制定每日计划并严格执行,把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自我发展上。最后,教师在进行团体辅导时,可以选择性地增加一些锻炼学生自控能力的活动,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减少手机成瘾和手机冷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