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丽,汪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擅治肾病,其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已56 载,并由此总结了理论成熟、治疗有效的治肾思想。在学习邹教授治疗肾病的方法及相关经验的同时,不禁引发所学内分泌专业之糖尿病肾病的些许思考。所思如下: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初期多表现为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临床蛋白尿(包括隐性蛋白尿、显性蛋白尿),最终亦会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因此在DKD的整个发病及发展过程中均与肾系疾病有相关联系。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学中并无确切定义,但结合历代医家医书对其的相关描述,一般可将其归为“消瘅”、“消肾”、“肾消”、“尿浊”、“水肿”、“关格”等范畴。王熹《外台秘要》曰:“消渴,病有三……但腿肿,脚先瘦小,数小便者,此肾消病也”,明确提出“肾消”病名,此为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最早的、相关性最大的论述。亦可从中看出诸如水肿、尿频等肾病特征性表现。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关于“消肾”的描述与DKD 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为现代医家所常用,“消肾属肾……唇口干焦,精溢自泄,不饮而利”,其关于“消肾”的描述,更是明确提出“消肾”属“肾”的概论。
消渴肾病病因复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外邪浸淫,情志失调,药石劳损等均与此病的发病相关。《灵枢·五变》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先天不足者易患本病。DKD 作为慢性病,其病理性质主要在于脏腑虚弱,消肾者病必在肾,嗜食肥甘者脾气必伤,邹教授认为五脏之伤,穷必伤肾,脾肾亏虚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先决条件,其中以脾肾亏虚为要,故脾肾亏虚是消渴肾病之根本[1]。
早期DKD 者虽多有消渴之阴虚燥热而肾气亦虚,肾气虚弱其蒸腾气化不利,或水液内聚,或水液蒸腾失司下输膀胱,膀胱输布不及,泛溢肌肤,故可见尿少、水肿等。脾为后天之本,正如《杂病会心录》载:“脾元健运,则散精于肺,而肌腠坚固,外湿无由而入”,脾能输化水湿、布散水精,倘若脾的运化功能异常,水谷精微无法正常散布周身,气机或气化失常,升降失调,津液代谢及输布障碍,亦可形成水肿。邹教授[2]认为脾为中焦枢纽,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健,则谷安精生,化源不竭,脾化生水谷精微滋养他脏,使气血充盈,则已衰之肾气,得后天精微的充分滋养,达到补后天以充养先天的目的,若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痰瘀交阻而发病。蛋白质属水谷之精微,DKD 中后期,若脾失健运,不能升清,肾之封藏失职,脾肾两虚,则精微失固,谷气下泄,随小便排出,故见尿浊(即蛋白尿)。
邹老[3]认为,在脾肾虚损的基础上,卫表不固,常易感受风邪,又可影响肝之疏泄,土壅木郁,气机升降失司,气血运行失常,精微变生湿浊痰瘀,阻滞脏腑脉络,从而变生水湿、湿热、湿浊、瘀血等种种病理产物,形成大多数慢性肾脏病病程长久,病势缠绵难愈的特点。
消肾者多初见阴虚燥热,然阴虚则血少,燥热则血黏,日久化瘀成癥,阻于肾络,损伤肾体[4]。病糖尿病肾病者,脾肾失调,水津布散受阻,上清不升,下浊无以降,无以宣清导浊,湿浊困遏,不得他泄,邪积日久,凝滞经络则发为本病。消渴日久者肾元不足,正气虚衰,气血运行及水液输布失常,聚于经络脏腑,日久化热成痰成瘀[5]。DKD 后期,病人普遍会出现脾肾亏虚严重,水湿运化障碍的情况,湿浊痰饮留滞,痰瘀互结,浊瘀蕴结肾络则发为水肿、虚劳等病。若内生之邪久居体内,则生毒邪,病情更重。久病入络,气血皆伤,久必成瘀,败瘀痰凝聚而成邪,二者和合为病,损伤脏腑经络,病久而难愈。可见湿痰瘀常相兼为病,湿、痰、瘀、毒阻络贯穿病程始终,影响疾病向愈。
《医灯续焰》在消渴的治疗之法上提出,消渴病在病机方面可见肾阴亏虚、心火上炎、肠胃燥热等,故在治疗方面当虚实兼顾,既滋肾阴,又清心火,既除燥热,又生津液。邹老认为肾病的发生以肾虚为本,其病理实质是肾之阴阳失调,从而引起肾关开阖失度,并影响到其它脏腑的功能[6]。糖尿病肾病早期以阴虚燥热为主,多表现为口干口渴,多饮多尿,消谷善饥,心烦,寐差,尿沫,便秘,舌质偏红或形瘦,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此时治应清利滋阴,多以消渴方合玉女煎,常用药物天花粉、黄连、生熟地黄、生石膏、知母、天麦冬、山萸肉、牛膝等[7];但也不能排除肾气与肾阳的虚损,此期可见患者兼有口干不欲饮,神疲乏力等,亦有尿频不显,尿中未见泡沫,诸多临床症状均不明显等,可知临证辨治非一成不变,需做到调整肾之阴阳于动态平衡之中。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平”之一字乃为精髓,因而此期的治疗重点在于清利滋阴,平调肾之阴阳。
邹老认为[8]脾气散精,藏精于肾,肾为气化运动的根本,脾乃气化运动之枢纽。DKD 中期,辨证多以气阴两虚为主,脾肾气虚则气化无权,转输失职,水液潴留,患者多见水肿、临床白蛋白尿,临床表现可见口干多饮,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头晕眼花,视物模糊,舌淡红,苔少或剥苔,脉细或细数。治应益气养阴,补益脾肾,多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常用药物生地、麦冬、太子参、黄芪、山药、茯苓、泽泻、玄参、赤芍、山萸肉等。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期先天不足、后天师运,肾虚及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升清降浊失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化为湿浊,湿浊外溢、精微下泄,加重疾病的发生发展。《罗氏会约医镜》在论述肾消治法时提出:“肾消……治宜脾肾两补,或中时用归脾汤加升麻,早夜服六味、八味之类。”强调了补益脾肾在治疗消肾时的重要性。邹教授常云:“补肾必健脾”,且DKD 初期时多重滋阴,然补肾养阴之品大多滋腻碍胃亦可助湿,“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若脾胃之气虚弱,则虚不受补反增其害,故健脾是治疗肾病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固护中气与维护肾气一样重要[1]。临床治疗过程中可适当加用人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以及陈皮、佛手、香橼、绿萼梅、枳壳等调畅气机之品。
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抑或邪毒壅盛,皆可使脏腑功能失调,水湿不布,纳化失司,水谷精微、气血津液失调而生成水湿、痰饮、血瘀等病理产物,湿浊痰瘀等滞留经络、损伤肾体,又可进一步损害脏腑功能。如此恶性循环,糖尿病肾病后期往往造成脏腑功能失调,疏泄、输布、纳化失职,多系脏腑功能及实质受损,尤以脾肾亏虚为主的局面。但因脾肾亏虚、湿浊瘀毒互结贯穿于DKD 的整个过程之中,疾病后期实则以虚实夹杂为其本质。DKD 久延不愈,阴虚内热、气阴两虚日久则阴伤及阳,消肾后期多出现火不暖土、水湿泛滥等脾肾阳虚之证,患者常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颜面浮肿,胸腹胀满,一身尽肿,尤以下半身水肿明显,下肢按之凹陷,伴面色㿠白或黧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小便清长或尿如膏脂,大便溏稀等。脾能输化水湿、布散水精,肾能蒸腾水液、通调水道,此期脾肾亏虚至极,一方面水谷精微无法正常散布周身,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生水肿,水谷下泻则生“膏浊”;另一方面,气机或气化失常,升降失调,津液代谢及输布障碍,可化湿、化痰、化瘀,进一步阻滞气血运行。清·叶天士云“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绵不去。”瘀血阻络,使脉道不通,血不循经溢于脉外,乃生水病之源也,瘀不祛则湿无以化[9]。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亦提出关于肾消的治疗原则,“治法宜养血以肃清,分其清浊而自愈也”。因此糖尿病肾病晚期要注意标本兼顾,在健脾化湿、温肾通阳的同时不忘活血化瘀通络。常用活血化瘀和络药物如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丹参、三七、牛膝、鸡血藤、续断、木瓜、桑枝、丝瓜络、制僵蚕、全蝎、地龙、水蛭等[10]。
糖尿病肾病病因复杂,由邹燕勤教授“治肾”思想及临床所见所思,其因机虽繁,但脾肾亏虚,湿、痰、瘀、毒阻络,内外合邪方为其本质。但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同时,需辨证分期论治,在调补脾肾的同时,标本兼顾,不忘活血化瘀通络。且医海之渊,非此一隅,临证时需根据脾肾等脏腑之气、血、阴、阳的虚损不同及各有侧重,而分别选用滋阴、益气、化湿、理气、温阳、祛瘀等法,如有兼夹当合并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