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后内外侧联合切口内固定治疗陈旧性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0-12-25 16:46:38河南省淮阳县人民医院466700马崟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踝骨陈旧性优良率

河南省淮阳县人民医院(466700)马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陈旧性三踝骨折患者74例(2016年7月~2018年5月),按照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7例。对照组女17例,男20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7.12±4.83)岁。观察组女18例,男19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8.04±5.10)岁。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均经X线、CT检查证实为陈旧性三踝骨折;均具备手术适应证;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签订知情承诺书。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并发症者;无法耐受手术或伴有手术禁忌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入路结合仰卧体位,患者均取仰卧位,硬膜外麻醉,外踝骨折选择标准外侧纵行切口,给予解剖或重建钢板固定;内踝骨折行前侧切口,采取经拉力螺钉固定;后踝骨折行间接复位踝关节前侧切口,采取前后将拉力螺钉固定。明确踝关节、骨折远端稳定性及复位情况,满意后,清洗、关闭手术切口。观察组行踝关节后内外侧联合切口内固定,患者均取俯卧位,硬膜外麻醉,于踝关节后外侧作切口行Gatellier-Chastang入路,于后下弧向前作踝关节内侧切口(6cm左右),暴露骨膜下内踝,切开踝管,将碎骨块清除干净。踝关节向前脱位,需充分显现胫骨远端关节面,并将骨痂组织清除,临时固定踝骨折解剖(2枚克氏针),于后踝置入T形锁定钛板,远端、近端固定选择螺钉(3枚、2~3枚),行手法牵引,复位踝关节;固定、复位外踝关节(腓骨远端解剖型钛板);于胫距关节面顶端(2~5cm左右)进行下胫腓联合复位,采用皮质螺钉(3.5mm)固定;根据患者实际骨折情况选择内踝关节复位方式,骨块较小采用空心针、克氏针固定;大骨块采用空心螺钉固定。

1.3 观察指标 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两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采用Biard-Jackson评分判定,≥96分为优;91~95分为良;81~90分为可;≤8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骨折愈合时间 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3.48±0.37)个月,对照组为(5.03±0.42)个月。两组比较,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

2.2 踝关节功能优良率 术后1年,观察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4.59%较对照组72.97%高(P<0.05)。

3 讨论

陈旧性三踝骨折属于复杂性关节内骨折,致伤时间通常>4周,部分患者骨折线已出现模糊现象,导致治疗难度明显增加。目前,手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主要目的为恢复踝关节解剖结构,提供充足稳定性,加快踝关节功能改善[1]。

传统入路结合仰卧体位治疗陈旧性三踝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等特点,但该术式切口缝合难度较大,极易出现组织水肿、坏死、感染等现象,从而延误术后骨折愈合,影响踝关节功能恢复。目前,踝关节后内外侧联合切口内固定属于主流术式,采用两种联合手术入路方式可保障术野清晰,直接显现后踝、外踝、内踝,且术中不仅可于直视条件下对骨折间隙软组织、碎骨块、骨折骨痂进行清除,还可提高复位、固定准确性,强化手术效果[2]。同时,该术式术中可有效避免或减少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利于骨折愈合,从而加快踝关节功能恢复[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1年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踝关节后内外侧联合切口内固定可明显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踝关节功能优良率。

综上可知,陈旧性三踝骨折患者应用踝关节后内外侧联合切口内固定治疗可显著加快骨折愈合,提高踝关节功能优良率。

猜你喜欢
踝骨陈旧性优良率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基层中医药(2022年3期)2022-07-22 07:45:26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8:50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后踝骨骨折的效果研究
关于对国内企业拟投资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的分析和研究
肌腱—骨复合组织移植治疗拇指陈旧性锤状指
陈旧性锤状指的手术治疗
Ecological adaptation of Reaumuria soongorica root system architecture to arid environ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