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安宁医院(300300)孙庆芳
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采用抗精神病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帮助缓解症状,然而长期应用疗效不佳且药副作用明显。近年来研究发现,脑电生物反馈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能够帮助改善临床症状并调节脑电生理。以下将探究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利培酮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价值。
1.1 临床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抽取2018年6月~2020年1月本院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两组,各37例。即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26~57岁,均值(37.5±0.3)岁;精神分裂症病程5个月~12年,均值(4.3±0.3)年。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24~58岁,均值为(36.9±0.5)岁;精神分裂症病程4个月~12年,均值(4.5±0.2)年,入选患者在知晓研究目的后都同意参加。两组临床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药物利培酮治疗,即利培酮片口服,2.0mg/次,一天一次,口服1周后增加至4.0mg/d,分为2次口服,患者共计治疗4周;同期观察组加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应用我院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患者前额与电极相连,运用精神/情绪紊乱模式,β波、SMR训练,需要采集病人的脑电波,并运用不同视听方式引导患者严格依据软件进行训练和治疗,20min/次,5次/周,患者治疗4周后评估疗效。
1.3 评价标准 患者分别于入组时、治疗4周后以BPRS精神疾病评估表对其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包括敌对猜疑、激活性、焦虑忧郁情绪、思维障碍以及缺乏活力等,得分与症状严重程度之间成正比;疗效评估,显效:患者的症状显著改善或者消失,BPRS量表评分减少≥85%,随访3个月内未复发;有效:患者的症状缓解,BPRS量表评分减少50%~84%,随访3个月内偶有复发;无效:患者的症状并未改善,BPRS量表评分减少不足5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19.0分析,计量数据以(±s)描述,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数据以t、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4.59%,对照组81.08%,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BPRS量表评分对比 两组入组时BPRS量表评分均较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PRS量表评分(21.03±2.06)分低于对照组(29.79±3.15)分,且P<0.05。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时间较长,同时具有慢性化的发展特征,患者除了具有妄想、幻觉等一系列阳性症状,同时还具有显著的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和思维贫乏等一系列阴性症状表现。药物利培酮属于抗精神病类药物,该药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同时也属于D2拮抗剂,能够与5羟色胺受体以及α2肾上腺素受体相结合,从而帮助改善患者精神分裂症的相关临床症状。应用药物利培酮能够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后的相关阳性症状,然而在阴性症状方面的缓解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患者长期用药治疗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情感迟钝、动作迟缓以及缺乏情绪表达和注意力涣散等相关症状,导致患者往往无法独立的实现生活自理。
近年来有报道指出[1],精神分裂症病人具有α波减少和快活动占据优势的典型脑电图特征,与健康人对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α波频率明显下降,同时脑电图的异常化显著。另有研究指出[2],通过对人体实施反应机能训练可帮助改善脑电波的异常情况,因此这也为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属于现代化的科学生理治疗仪器,该仪器的应用可对患者机体当中生理与病理信息产生的自身反馈进行收集,进一步指导患者的训练,从而帮助改善α脑电波活动,并缓解攻击和冲动等一系列行为障碍。从本次的比较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升,同时治疗之后BPRS量表评分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由此表明,联合运用利培酮与脑电生物反馈可有效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体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联合应用利培酮与脑电生物反馈进行治疗,可显著提升疗效并改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