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经济生活》的知识繁、杂、多、难,历来是高考备考的重点,亦是难点。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归纳可以发现,部分选择题的题干、题肢,主观题的部分答案也源于教材,可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完整的教材体系知识,能够帮助学生锁定答题的知识范围,把情境材料与答题思路联系起来,减少不必要的丢分。由此可见,教材是学习之本、应考之本,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因此,学生在复习中必须重视教材、梳理教材、整合教材,强化对教材核心概念、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建构教材的完整逻辑体系。
每个必修模块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知识主线,将每单元、每课的知识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复习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教材每一单元的知识主线,深入研究主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提取出来重新建构,浓缩教材体系,形成相应的知识专题。跳出教材单元设计的局限,从横向上打通知识脉络,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经济生活》模块的知识主线是“社会再生产”,围绕“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展开论述。全书的逻辑结构是:以生产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将供给与需求、效率与公平、市场与政府等知识参入其中;将现代经济生活置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等时代背景中。以主线串联起相关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知识。
高考考查的时政热点范围为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党和政府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展现重大社会冲突、社会焦点问题,以此为背景创设新情境、新问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政治学科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注时政热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生活》。如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的相关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一新的概括,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前提是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和实质,因此,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的相关内容对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注时政热点梳理重难点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对时政资源进行编写、加工整合、综合运用,设置有效情境,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设计创新、开放、蕴含价值导向、有梯度、思维含量高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点拨、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材料,提取时政热词等,将时政热点有机融入教学内容,用教材基本理论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与焦点,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去认识、分析、判断事物,培养学生将教材语言与时政语言相结合的能力。
例如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时政热点进行专题复习时,可结合企业兼并重组、企业创新等微观角度的知识;也可结合资源合理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经济合作、科学的宏观调控等知识;既要考虑生产决定消费等基本原理,也要关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此时以时政热点为主线,梳理相关知识体系,并把时政材料与教材知识进行对接,即可得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及其经济学依据,如此以来,相关热点专题复习的目的和效果即可达成。
《经济生活》中有众多的行为主体,依据行为主体建构知识网络体系是复习中常用的方法。在复习中,可尝试着眼于各种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阐释其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引导学生多角度整合教材知识,形成知识板块,建构知识库,用全新的视角理解和把握知识、思考和认识问题,尝试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把所学知识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情境材料高效对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生活》中的行为主体可分为国家、企业、个人(消费者、生产者、劳动者、投资者)等。企业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个人怎样当好消费者、生产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如何发挥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等,均可整理为知识专题,例如:措施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市场秩序、诚信观念)、意义类(是否有利于增加收入、是否有利于消费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满足消费需求)等。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多样化的角色,关系着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要知识。可从法律、政策等宏观层面考虑,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也可从具体政府职能入手看具体措施: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维护劳动者权益,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发挥财政的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发挥市场作用,加强宏观调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
以理论专题为统领,对关键词、主线进行逻辑结构体系的整合,厘清各重难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和思考,按照一定的逻辑线索统整全书,实现教材知识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教材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学生分析论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实际上是“消费”,以“消费什么”——商品和服务(商品-货币-价值-价格-价格变动的影响)、“如何消费”——(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收入、消费观)为主线,讲述货币、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消费及其类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等知识,分别阐述了消费的内涵和外延、消费的对象、实现消费的方式、影响消费的因素等。围绕“生活与消费”,将这些知识联系清晰地表达出来,就构成了本单元的知识专题——消费。
第二单元——生产。一条主线:生产(谁生产,为谁生产,为何生产,怎样生产);两个知识体系:宏观生产——基本经济制度;微观生产——企业;三个关键词:生产、公司经营、劳动者。具体说来,主要内容有: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生产的制度环境——基本经济制度(地位、作用);生产场所与主体——企业(含义、类型、经营和发展);劳动者(劳动、就业);作为生产要素的资金——企业融资与个人投资(储蓄、商业银行、股票、债券、保险)等。
第三单元——分配。主要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国家收入的分配——财政和税收(内容、作用)等理论知识,从整体上把握如下:一个制度——分配制度;一个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两个作用——财政和税收的作用;两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六个基本概念——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公平、财政和税收。
第四单元——交换。这里涉及交换的场所:市场(市场调节的方式、特点及其局限性);交换应该遵循的原则(特别强调:诚实守信);解决交换中存在问题的办法:科学的宏观调控(含义、必要性、手段、目标);生产与交换的国内外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理论专题的梳理,学生能够做到逻辑性的重新认知、深度理解知识结构,运用起来自然也会得心应手。
高考备考最基础的就是教材,教师在高考备考中要下苦功重构知识逻辑体系,抓住教材主线整合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梳理重难点知识,实现知识结构化,精准把握复习策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解读情境、解决问题,实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