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融
(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急诊抢救室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病种的患者通常为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以及病情较为复杂等特点,此种情况就需要医护人员具有专业、高素质的急救措施,医护关系模式在急救过程中,相互配合、支持、协作,才能够确保急救的成功率和效果[1]。为此本次对急诊急救中医护配合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19年6月期间采取常规急救方法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将2019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急诊急救中采取医护配合的30例患者为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为12例,女性为18例,年龄为19岁至74岁,平均年龄为(54.32 5.67)岁。研究组男性为13例,女性为17例,年龄为18岁至73岁,平均年龄为(54.62 5.72)岁。两组患者人群为:大学生、教职工以及教职工家属。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抢救方法,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相关基本情况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和治疗措施,在对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站位、职责以及分工进行明确。
研究组患者在急诊急救中采取两医三护的医护配合模式,建立两医三护医护团队,进行定位、定岗、定职等分工合作,急救团队中有两名医生、三名护士,主任以上的医生为团队总指挥,由年N3护士为组长。该岗位职责如下所示:
①建立人工气道,组织指挥抢救工作,监督各项抢救措施的落实,及时和家属进行沟通,此操作由副主任医生进行。②对患者进行起到管理,气包含了心电图、吸氧、协助开放气道以及吸痰和上呼吸机辅助通气,该操作N3护士以上进行③同时采取心脏按压除颤和全身检查。由主治医生进行。④设备准备,必要时协助医生基础心脏除颤、导尿管留置以及胃管等操作,并且进行联络工作、终末处理由N2护士进行。⑤建立静脉管道、遵医嘱对患者用药,对患者的病情、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予以记录,由N1护士进行。
观察两组患者抢救后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家属医护的满意度。
医护满意度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统计,其项目中包含了抢救效果、护士服务态度、医生服务态度。分值越高则说明患者医护满意度越高。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通过抢救后,其中研究组患者有28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有22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73.33%;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为:(x2=4.320,P=0.038)。
两组患者者通过抢救后,其中研究组抢救效果(9.45 0.36)分、护士服务态度(9.78 0.56)分、医生服务态度(9.76 0.36)分。对照组抢救效果(8.45 1.45)、护士服务态度(7.98 2.62)分、医生服务态度(7.89 2.19)分。研究组患者家属医护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分别为:抢救效果(t=9.491,P=0.001)、护士服务态度(t=3.679,P=0.001)、医生服务态度(t=4.615,P=0.001)。
医护合作是医疗护理改进的方向。传统医护急救模式仅局限于个人技能的发挥,对医护配合与护护配合产生忽略,无法发挥团队协作。同时还因低年资护士缺乏临床经验和应急能力,无法将医护配合顺利的有效实施[2]。
两医三护医护配合模式在临床抢救上已被广泛应用,该模式是将医生、护士组成抢救合作小组,在抢救中,医生是决策者,组长则是协调者,每位成员又是各自职责的实施者,医护、护护之间相互协调,能有效提高医护之间的配合度,又能增进医护之间的信任度,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及家属的医护满意度。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得知,两组患者通过抢救后,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家属医护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通过结果比较可以充分的证明,急诊急救中医护配合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要明显优于常规的抢救方法。
综上所述,在急诊急救中采取两医三护的医护配合模式,其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并且可以提升患者以及家属的医护满意,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