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启示

2020-12-25 10:01宫晓虹
关键词:幸福观劳动大学生

潘 润,宫晓虹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习近平幸福观充满着智慧和哲理,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具有重要启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寄语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1]。新时代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需要教育者以习近平幸福观为价值引领,积极探索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一、习近平幸福观的内涵

习近平指出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2],“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3],“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4],其核心意蕴是使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习近平幸福观既阐述了享受幸福的主体,又表明了追求幸福的方式,具有深厚的思想蕴含。

(一)人民幸福观

马克思在谈到如何选择职业时说道:“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5]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为人类谋幸福的思想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并由此构成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归根结底就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幸福梦,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为人民造福的过程。习近平的人民情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多维度和多层次的,不仅要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水平、保障稳定的就业环境、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更需要在民主、法治、正义、安全和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他要求共产党人“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3]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是坚持人民立场的幸福观。他将实现人民幸福视作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主题,并强调要“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7],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诉求放在首位。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幸福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而不是某些人或某群人,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他从中国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把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落到实处,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进一步发展。

(二)奋斗幸福观

习近平指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3]。这无疑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最鲜明通俗的表达,也是他在几十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得出的人生经验。

首先,幸福是奋斗的目的。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是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外,人作为高级动物还在努力追寻情感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精神需求是人向社会寻求的价值感、归属感、满足感,即人所追求的幸福感。而要满足幸福感的需求,就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幸福感的产生创造条件,而这其中必要的条件就是奋斗。因为奋斗是人的精神向更高层次飞跃的阶梯,奋斗的过程就是展现个体价值的过程,只有奋斗才能达到精神愉悦的状态。“奋斗者是精神上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3]。

其次,奋斗是幸福的来源。习近平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3]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政治本色,也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近百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新时代新篇章,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筑牢了创造人民幸福的根基。事实证明,幸福是由亿万的奋斗者所创造,奋斗和幸福同向同行。奋斗也是推进时代进步的动力,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无限接近幸福的曙光,扩大实现幸福的可能性。

(三)劳动幸福观

马克思把劳动视为人生命的本质规定,并预言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8]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会结出幸福的果实,对于怎样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习近平给出的答案是:“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9]

辛勤劳动体现了劳动的艰难和不易,展现了劳动者不怕吃苦、不畏艰难、兢兢业业的美好品质。幸福的获取需要付出汗水、努力和坚持,甚至是在遇到艰难险阻时决不放弃的恒心和一颗热爱劳动的真心,而不是不劳而获。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要引导广大青年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成长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诚实劳动是职业道德规范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对其他劳动者的尊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应遵循忠诚敬业、积极实干、合理合法的原则,不见利忘义、欺诈隐瞒,同时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0]。以诚为重、以诚为美是劳动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宝贵民族精神和劳动品质的传承和彰显。

科学劳动以劳动者的专业学识、劳动技能、创新素养为依托,它要求劳动者要将专业优势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增强创新劳动思维,从而制造出高端的劳动产品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11]我们要培养的是集知识、技术、创新于一体的劳动人才,在科学劳动中为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加油助力、贡献价值。

二、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新时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正视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偏差进行纠正,才能帮助他们了解幸福的内涵、掌握追求幸福的途径。

(一)重视个体幸福,缺少社会担当

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每个人的生存发展都与社会息息相关,社会作为一个大集体能够为个体提供条件和机遇,让个体在社会潮流中大放光彩。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相辅相成,个人幸福的实现也是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根据有关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12-14],多数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比较全面客观,能够正确看待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并认为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但是伴随着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还有新时代大学生自身主体意识的增强,部分大学生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没有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割裂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为与社会幸福相比,个人幸福更加重要,看重“小我”忽视“大我”。此外,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比较看重个人理想,“更关注个人需求的满足”[15],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不了解社会理想在整个理想体系中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追求幸福不仅与个体发展息息相关,也是整个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人的本质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在为个体幸福和人民幸福共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创造人生幸福。如果大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社会担当,秉持个人至上的思想理念,会阻碍他们对自我和社会的正确认知,偏离追求幸福的正确轨道,不仅不利于实现个体幸福,也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

(二)主观能动性不足,缺乏务实精神

幸福不是光靠空想、坐而论道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才能将幸福牢牢掌握在手中。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新时代大学生往往不乏梦想,渴望凭一己之力创造幸福。根据对大学生获取幸福的方式的调查,多数大学生能够理智地结合自身能力和目标去追寻幸福,并会采取恰当的方法化解困境与挫折,再进行勇敢尝试。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缺乏自觉学习的动力和踏实肯干的态度,希望依靠父母、朋友、社会的力量去快速完成梦想,或是期望依靠“机遇”和投机取巧的方式实现幸福,不重视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懈于奋斗,没有意识到幸福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付出辛勤的汗水,忽视了努力拼搏其实也是一种幸福。

在追逐幸福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不了解实现幸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对理想的美好生活有着充分的想象,但对于如何实现理想以及实现理想的艰难往往估计不足,因而会产生气馁消沉、动力不足、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再加上有些大学生不善于调节自我,便容易懒惰散漫、心浮气躁,不愿意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幸福必定产生于个体积极创造幸福的奋斗过程中,一味奢望外界力量的帮助和缺乏勤勉务实的奋斗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懈怠,惰于付出,从而导致幸福观出现偏差。

(三)注重物质功利,忽视精神成长

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特点和自身需要相对于以往大学生来说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较之前有了很大改善。在外来思想文化和多种网络思潮的渗透和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容易被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左右,认为幸福是简单地建立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且金钱越多幸福度也越高,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同步增长。幸福的获取确实需要靠一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但是片面追求物质幸福,忽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只会降低幸福的指数。如果大学生群体中弥漫着奢靡成风、精神虚无的不良风气,不仅无法实现幸福,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呈现出“实用主义”倾向,只将注意力放在专业课学习或各类资格证书考试上,对于思政课或是选修课并不“感冒”。事实上,专业课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建立知识大楼,继而为就业铺路;思政课能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修课旨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大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国家、社会和人民为立足点,最终目标就在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安宁、人民幸福安康,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思想理论,反映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价值愿望和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是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具体实践,也是培育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精神指引。

高校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并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确保大学生在思想上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同向同行。要注重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国家、社会和人民同向发展的集体思想,以集体主义教育为链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引导学生增强社会担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把“个人幸福寓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16]。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挥洒青春力量、奉献青春智慧,继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收获幸福。同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崇高的道德修养为人类谋幸福。

(二)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本领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主观想法”转化为“现实存在”,为创造幸福提供现实条件。实践活动也是连接奋斗和幸福之间的桥梁,对个人而言,在实践中奋斗是促进自身成长、收获人生幸福的阶梯,奋斗的过程既是创造幸福也是享受幸福。充分利用好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把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为大学生更好地亲身体悟幸福,提升获取幸福的能力搭建良好平台。因此,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支教、“三下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能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养成自立自强、吃苦耐劳、勇于承担、勤劳踏实的美好品质,提高奋斗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克服困难挫折的能力,摆脱依赖性。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幸福的来之不易,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建功立业,并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为幸福生活开辟道路。举办关于“如何理解幸福”的主题演讲、涂鸦大赛、拍客大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演讲中享受文字带来的愉悦,在涂鸦和摄影中记录幸福的瞬间。竞赛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斗志,引导大学生自觉加强学习,努力掌握真才实学,靠知识、本领和奋斗赢得比赛,从而产生理论和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在课程教育中培养劳动意识

课堂是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因而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课堂教育的优势,将幸福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幸福观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虽然已有体现,但幸福观教育的任务不能仅让思政教师承担,需要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将幸福观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扩大幸福观教育范围。可开设有关幸福观、劳动观教育的选修课,专业课、思政课与选修课协同,引导大学生了解幸福的内涵,掌握追寻幸福的策略,用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以丰富的文化知识熏陶其精神世界,促进其精神成长。

感悟幸福最基本的方式在于通过理论学习了解何为幸福,然而获得幸福的根本途径还在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劳动,因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1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劳动为前提和基础。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更是满足人的精神、价值、尊严等需要的方式。如果停止劳动,整个人类社会都会濒临灭亡。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意识,需要历经丰富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最终还是来自于实实在在的劳动。例如,实习就是与幸福观、劳动观教育接洽的良好渠道,实习既是完成学业课程的需要,是一门生动的“劳动课”,更是大学生找准人生目标、明确人生定位、追寻人生幸福的“实验课”。因此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要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锻炼过硬的劳动本领、增添专业的劳动知识,发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的优势,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科学劳动开辟人生幸福之门。

猜你喜欢
幸福观劳动大学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习近平幸福观研究回顾与展望
热爱劳动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