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的土耳其”是最受欢迎的地理称呼;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它的来日显然已屈指可数。19世纪时,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黑山等国家相继崛起,列强则瓜分剩下的部分。1878年到1908年之间,欧洲外交会议屡次削减奥斯曼帝国的疆土,并将剩下的版图交给强权国家看管。西方的旅人、记者和宣传人士纷纷涌到这个区域,使“巴尔干”这个词大为流行,获得新的、更加广泛的使用。到了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统治)时,巴尔干已成了通用的词汇。——[英]马克·马佐尔 《巴尔干》
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当代土耳其的历史一般认为起源于11世纪出现的突厥塞尔柱国家,或13世纪建立的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奥斯曼土耳其人踏平小亚细亚后,开始觊觎欧洲。14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向西挺进,横扫巴尔干各地。在其后的一个世纪里,奥斯曼帝国迎来黄金时代,帝国的疆界迅速膨胀——以巴尔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很快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泱泱大国。
从17世纪中后期起,博斯普鲁斯海岸的这个帝国竟然变成了一个“病夫”,成为欧洲列强追逐的猎物。中欧的奥匈帝国试图借助日渐崛起的俄、法、英,尝试达成遏制和分割奥斯曼帝国的某种协议。
1878年3月俄土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唯恐俄国一家坐大,根据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建议,于6月13日在柏林召开了有俄国参加的国际会议,并于7月13日签订了《柏林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保加利亚被分割为3个部分:其一是保加利亚公国,包括保加利北部和索非亚地区,为土耳其的附庸国;二是东鲁米利亚自治区,即保加利亚南部;三是马其顿,交还土耳其。塞尔维亚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领土,则被置于奥匈的统治之下。
与此同时,希腊的疆界日益扩大,克里特岛获得了欧洲列强保护下的自治地位;英国先是占领了塞浦路斯,后又占领了埃及;俄国独吞了奥斯曼帝国的高加索地区;法国控制了突尼斯。就这样,奥斯曼帝国的疆土不断缩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反抗斗争达到顶峰,其组织者和领导者是青年土耳其人组织。该组织的主要成员是年轻的军官和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正在诞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封建阶层的利益。1889年,伊斯坦布尔的海军学校率先成立了青年土耳其人的秘密组织“团结与进步”。1894年,“奥斯曼统一与进步协会”问世,土耳其人民亲切地把它称为“青年土耳其党”。该党主张推翻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专制统治。
1902年在巴黎召开的青年土耳其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试图克服各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分歧,而1907年12月在巴黎召开的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则明确提出消灭苏丹制度、建立议会制国家。
1908年7月4日,青年土耳其党人、马其顿雷森市卫戍司令阿赫梅德·尼亚齐中尉率部起义,他站在雷森的广场上,向台下的人们高喊:“同胞们,可恶的苏丹已经把我们逼到了绝路上,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了!我们一定要推翻苏丹的专制统治,把属于我们的所有权力都从帝国手里夺过来!”7月23日,尼亚齐率领起义军向萨洛尼卡进发,苏丹政府出动警察进行清剿。在萨洛尼卡地区组织的支持下,起义军占领了整个马其顿及斯科普里、比托拉和萨洛尼卡等重要城市。苏丹哈米德二世走投无路,被迫在7月24日凌晨发出诏令,宣布立即恢复1876年的宪法,并在最短时间内举行全国大选。
但是,苏丹哈米德二世及其宰相萨伊德内阁依然控制着权力部门,而青年土耳其党并未直接掌权。在双方的生死较量中,1909年4月27日,议会举行两院联席会议,通过了废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决议,并将这个奥斯曼帝国苏丹押解到遠离首都的萨洛尼卡囚禁起来。新苏丹雷希德号称穆罕默德五世,他软弱无能,是个傀儡,完全听命于青年土耳其党。这样,青年土耳其党实际掌握了政权,把一个封建专制的君主国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欧洲列强剑拔弩张
19世纪末,当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的时候,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奋力争夺地盘。英法两国与德国之间的摩擦与日俱增。
1873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玩弄政治和外交手腕,拼凑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其后的德法战争和俄土战争,使俄德、俄奥关系迅速恶化,因此,1878年“三皇同盟”条约到期时未能续订,代替它的是次年10月7日秘密签订的《德奥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受到俄国的攻击,另一方将以“本国的全部武装力量”予以援助。这显然是为了制衡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接着,意大利由于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时遭遇失败,经俾斯麦拉拢,投靠了德奥一方,从而形成“三国同盟”。
为了对抗“三国同盟”,俄法两国的军事首脑于1892年签订了秘密的军事协定。协定规定,如果奥匈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与俄国并肩作战。
进入20世纪后,俄德两国争夺的目标转向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双方都想在这一地区充当霸主。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起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如果这一计划实施,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势力就能直捣近东和波斯湾,控制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这不仅激化了德俄矛盾,而且还威胁到英国在北非、西亚和印度的殖民利益。
1908年,土耳其发生了反对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奥匈帝国认为这是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良机,俄国也认为它交上了分割腐朽的土耳其的欧洲领土、染指黑海海峡的好运。1909年2月,亲德的土耳其政府在德国的影响下,与奥匈签订协定,并以250万英镑的代价放弃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个行省名义上的主权。德国还进一步表示,如果沙俄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它“将不仅要同奥匈作战,而且还要同俄国作战”。
1912年4月,不甘落后的意大利为了夺取土耳其在北非的属地的黎波里,突然发动了对土战争,炮轰了达达尼尔海口。土耳其封闭了海峡,禁止所有国家的船只通过。俄国趁火打劫,表示愿意“支持”土耳其,要求土耳其单方面向其开放达达尼尔海峡,但遭到英法的反对。在这种情势下,土耳其只好在外交上对意大利做出让步,把的黎波里等地割让给了意大利。这场战争彻底暴露了土耳其在军事上的软弱,从而增强了巴尔干各国与之血拼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