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下的产教协同育人实践

2020-12-24 07:53陈建兰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职教师协同育人专业发展

陈建兰

摘  要: 在加速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向前发展背景下,政府出台制度政策组合,决心深化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性不高,一直困扰我国职业院校教育发展。高职建筑类教师基于专业发展的需求,建立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并创造效益,奠定深厚的企业基础,通过专业教师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在校企产教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研究构建了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 高职教师; 专业发展;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4-0021-05

一、问题的提出

对照和借鉴“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虽然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但依然需要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动力和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提出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由多部门联合颁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提出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以上一连串的制度政策组合,旨在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地落细。文件明确并彰显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说明政府下决心破解深化产教融合的制度性瓶颈。

由于工程职业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很强,因此,要培养工程师和技术人才,无论是师资还是培养条件,都必须将培养场所和活动向企业延伸。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等现象。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育发展面对的重要和普遍问题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性不高,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企业虽然签署了合作协议但实际参与意愿不高;参与企业的类型、联系途径和合作方式有限;企业参与合作的深度不够且质量较低;企业实际获得利益较少等。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缺乏动力源,企业和高校合作目标意向存在较大差异[3]。

本文是基于建筑类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在创造建筑企业效益的前提下,为学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研究和探索中逐步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二、基于高职建筑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及建筑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的提升,在企业转型发展之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筑业处于转型升级这关键时期,给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建筑企业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更多技术人员这一重要的“人”的基础。依赖经验进行工程管理的现象正在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工艺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这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跨界特质,也决定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自身特征[4]。发挥高职建筑类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优势,才能架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建筑类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做好前期调研,寻找建筑企业发展中的诉求。建筑业的BIM 技术、EPC工程总承包的推行,以及装配式工程项目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占比越来越大,这些无疑给大量传统建筑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筑企业在谋求市场份额的同时,最迫切的需要是各级各类人才支撑各类项目的开展,包括走在前列的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人才和各层级工程与技术管理人才,对人才的需求就是企业的诉求,也是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点。

2. 基于专业发展需求,选派优秀的教师深入建筑企业顶岗实践。为保证能胜任并尽快满足企业需求,选派的专业教师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佳,并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教学、科研及转化能力,或者选派沟通协调、适应和学习等综合素养较高的教师,这将有利于高水平服务企业。让他们深入建筑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成本核算、工程与技术管理等核心岗位,探索学习并实践新形势下工程项目的实施,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与管理服务的同时,总结经验积累各类科研成果,如课题研究、QC成果、工法、专利、标准等,甚至在条件成熟之时可以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助力企业发展升级。

3. 选择合适的时机建立校企合作战略关系,培育校企协同育人的土壤。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学校的专业社会服务能力获得企业的肯定,是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前提和能否持续共同发展的关键。带着任务下企业实践,带着企业真实案例和实践资源反哺教学,这是下派到企业的教师应起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这时必须建立高职教师在校企业之间的自由流转机制,人才渠道畅通才能保障和促进高职院校与产业企业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让“纽带和桥梁”推动产教融合的实现,并签订校企合作战略协议作为阶段性成果予以巩固[5]。

4. 共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保障建筑类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教师需要积极参与企业兼职,校企开启“双岗双薪、互聘共培”制度[6],实施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在校企工作岗位开展项目研究与实施、任务嵌入等多样化协同育人模式,为打造专家型教师、教学名师、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能工巧匠在内的建筑业优秀教学团队奠定基础,创造条件。通过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6]。

三、基于利益共同体的建筑类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协同培养的重要突破口,是寻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契合点,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的話语体系[9]。契合点的关键,是要抓住专业教师这一核心人才要素,培育专家型职业教师,为企业服务,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和产教融合,建立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搭建校企协作平台后,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健全学校、企业与师生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1. 校企双方须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建立促进行业发展的理事会、产学联盟、建筑职教集团等合作育人的组织机构,指导各项工作,保障管理、考核和监督机制运行,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共同实施和共同管理,全方位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校企双方须把教育的公益性同企业投入的回报率结合起来,使学校能够更好地获得自身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使企业能够通过合作育人吸纳更多优秀人才,获得长期的人力资源支撑,确保校企双方在合作育人过程中实现共建资源、共担责任、共管过程、共享成果、互惠互利,实现校企双方在设备、技术、管理、文化、信息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资源共享,确保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最大受益者[10]。

3. 专业与产业融合实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校企双向须加强沟通,准确分析建筑行业现状和发展态势,根据行业整体规划和布局,适时调整建筑类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明确专业的特色定位,完善校企协同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建筑市场的专业群,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10]。

四、校企产教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一)政策持续激励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来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台多项“下企业锻炼”、“访问工程师”[7]等政策持续激励教师脱产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建筑工程学院连年派出优秀骨干教师选择省标杆企业中天建设集团等大型企业研修。

近几年来,除了新技术,建筑行业的环保、节能及用工荒正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瓶颈。为寻找校企协同育人的突破口,学院多次深入走访大型建筑企业,以期通过有效的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整合,促进人才教育“接地气”和“企业用人需求”相结合、企业用人“贴教育”和“高教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教育“市场化”的有机融合[8]。

(二)专业教师成长

在工程与技术管理实践过程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与技术工人或企业专家不断切磋和学习,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专业教师的实战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破解了企业许多技术难题。由于高校教师善于学习、研究和总结,将新技术的实践应用写成科技论文发表;在工作岗位中巧思活用,申请了专利;开发施工专项方案审批系统,获取多项软件著作权等,在科技创新方面为公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成果,为工程项目带来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同时,也让合作企业切实体验到了人才的价值。

(三)教学反哺有力

专业教师在研修结束返回学校后,对专业的把握更有目标和措施,使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岗位标准和专业标准有机统一,课堂教学更加言之有物,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更是信手拈来,为学生的实战技能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协同育人实践

因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专业教师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做了重要的基础铺垫,学校与企业顺利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并组建以企业名称命名的班级。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紧扣建筑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了企业实践基地拥有多个不同规模类型、不同进度的工程项目资源及校企双导师优势,实现了实践教学优质化。专业教师在高职学生轮岗实训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教研活动和科研沙龙在企业技术活动中焕发出了高能活力,真正实现了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融合,并与企业建立起了合作研发、知识产权转移与技术转让等领域全面开放的合作机制。

(五)产教成果丰硕

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师产教高度融合。通过专业实践,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研究方向,在课余时间以老带新以团队形式继续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难题攻克和技术创新,研究更深入,激发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内源性支持。专业教师近三年与企业共同研发省级标准3项、省级工法6项、省级QC成果13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软件著作专利等30多项,承接横向课题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约307万元。

合作培养的学生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即参与完成一篇专业论文,或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等科技成果,一部分同学一毕业就已经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栋号长,成为项目管理的骨干力量。

助推合作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由于职业院校师生力量的加入,在企业或工程项目盈利、工程创优、省级技术中心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建等多方面创下了业绩,提早完成了企业中长期规划中的多项任务,加速推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并不断优化发展方向。

建设行业话语权大幅提高。专业教师经常性参与地方“超危”大方案论证,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与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开展建设领域热门的BIM新技术应用培训、装配式施工技术以及绿色环保建筑理念宣传,以举办全国性BIM论坛、参加义乌市科技宣传月活动等新形式,大力助推地方建筑業的发展。

(六)教学成果总结

1. 依托工程项目一线工作岗位任务,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解决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脱节问题

针对高职建筑类学生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和一线建筑业企业工作岗位任务,通过工作岗位任务提炼教学项目、企业参与共同开发教材、教师实践案例进课堂等多种途径重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线,优化和突出学生技能训练项目的设计,在技能和知识要求上达到企业的零距离就业标准。

2. 建立双导师制度,工学交替方式优化建筑类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解决了如何有效快速提升建筑类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以学期中间安排学生一个月企业实践的方式实现工学交替,建立现代学徒制,配备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双导师手把手教学指导,以项目岗位工作任务的实操提高学生职业实践性,强化训练目标的达成。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将企业工匠卓越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企业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并培养了学生对工作环境适应性、毅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全面快速促进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形成新技术应用研发与教学反哺的良性循环,解决了高职建筑类教师专业发展的校企融通路径问题

合作建筑企业成立“教师工作站”,教师协助企业攻克深基坑、高支模等高大难项目技术难题,将BIM技术、装配式技术等新技术运用于工程项目,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在研发和科技创新方面结下专利等累累成果。同时项目的实质开展反哺了教师教科研水平,丰富了一线教学资源,切实拓宽了高职建筑类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专业水平良性循环,从教师层面顺理成章搭起了校企融通之路。

4. 多渠道发挥专业人才在企业的价值,增强企业协同育人的驱动力,解决了校企合作紧密与深入、持续性与共赢性等困扰问题

以高质量培养为标准,输送毕业人才为出发点,与专业教师一道持续为企业创造管理价值和科技创新价值,从而增强企业持续协同育人的驱动力和信心,校企合作深入和共赢问题迎刃而解。

五、结语

总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机制设计均应考虑如何使可用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并使资源使用效益及效率最大化,各方主体用尽可能低的信息成本获取可用信息,最合理有效地使用可用信息资源,并兼顾尽可能实现利益相关者权益[11]。

高职教师是产教融合的中坚力量,是各类制度的执行生力军。保障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积极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建筑行业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快速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向前发展。但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离不开政府,政府依然需要从维护企业利益维度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采取如对实质性协同育人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土地出让、金融支持、保险缴纳等政策倾斜[12],通过宣传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品牌和形象等措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Z]. 2017.

[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Z]. 2018.

[3] 邹小芃,胡嘉炜,王登科. 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培养工程师的经济补偿机制:基于人力资本期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60-64,155.

[4] 祝成林,张宝臣.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内涵、价值与生成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14(6):94-97.

[5] 潘玲珍.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59-163.

[6] 刘惠坚,刘洁,康思琦,等. 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内涵、路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109-113.

[7] 蔡慧孟,杨彩莲. 动态双师结构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浙江省访问工程师项目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0-112.

[8] 王淑涨,吕一军. 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的現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55-159.

[9] 秦兴顺. 利益共同体驱动下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3(17):19-22.

[10] 曾琦斐. 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理论思考[J]. 成人教育,2015(4):27-30.

[11] 谢笑珍. “产教融合”机理及其机制设计路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81-87.

[12] 赵哲,宋丹,徐琪. 工科优势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及深化路径:基于辽宁五所省属高校的调查[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65-70.

猜你喜欢
高职教师协同育人专业发展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