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实践策略探析

2020-12-24 07:52贠靖翔付春玲
锦绣·下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

贠靖翔 付春玲

摘要:高校英语课程兼具覆盖广、跨度大、学时长等特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等的交流碰撞最为广泛,也最为激烈,是学生最易受外来思潮和文化影响的课程之一。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在传授外语知识的同时理应主动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意识,丰富英语教材“课程思政”内容,充分挖掘高校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切实提升“思政能力”,有效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并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思政课程”

2004年以来,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陆续出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不断受到重视,各地也随之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其中上海市积极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并从2010年起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探索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内容体系构架。2014年起,在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中纳入德育内容,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充分重视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落实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资源,提升专业课思政功能,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的理念。而随着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印发,“课程思政”的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并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高校各类课程的努力方向。

一、文献综述

“课程思政”(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这一概念是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意指“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强调除了知识传授外,专业课程还具有思想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1]课程论认为,“课程不仅把其所选择的知识内容变成为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2]因此,何衡认为“‘课程思政是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3]在具体教学体系的安排上,李如瓛认为“课程思政”的课程教育体系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一个中心”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居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地位,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依次居于圆心的外层,共同构成同心圆”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开展“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赋予高校英语教学的时代使命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4]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课程革命,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顺应社会主义教育规律提出的教育新理念,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非思政课程的历史使命,而作为与国外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英语课堂首当其冲,更应责无旁贷,必须坚决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二)现有高校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的缺失

首先,高校英语教师缺乏思政意识。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存在不足。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考核评估的指标,都主要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为主,因此,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过多强调语言知识和国外文化的讲授,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考虑或涉及得相对较少,主观意识上忽视了英语课程的思政功能[5];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对承担“课程思政”的责任认识存在偏差。部分英语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上好专业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载体的有效拓展,阻碍了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发展,也影响了“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早在2010年,就有学者对国内某高校的思政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超过70%的专业教师只管专业教学,不问学生思政,在專业课堂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教师比例不足30%,专业课教师明显存在思政缺位。

三、高校英语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

(一)增强高校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是首要任务

教育主体的主观认识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具有指导和调节作用,理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内在先导。要想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的思政能力,进而增强英语课堂的思政功能,首先要增强高校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通过党内政治生活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等形式,让高校广大英语教师,特别是党员英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进而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教育使命,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让“课程思政”真正成为高校英语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明确和遵守“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要求,自觉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始终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保持政治定力,旗帜鲜明讲政治,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抵制西方敌对思潮和不良文化,绝对不在课堂上做出损害党和国家利益的事情或发表有损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绝不能歪曲和丑化党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美化西方思想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习俗,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以教学改革的名义随意更改教学内容,宣传西方思潮。

(二)丰富高校英语教材的“思政内容”是源头活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英语课堂思政元素缺乏、思政功能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缺乏对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中国文化等“思政元素”的要求,进而导致英语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对中国元素的忽视或偏废。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客体材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南,教材涵盖的内容和比重排列,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和学习结果。因此,要强化高校英语课堂的“思政”功能,就必须在改革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将思政的理念和要素融入到教材中,在源头上突出中国元素,体现思想政治引领,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为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提供素材支撑和价值引领。在讲授英美传统节日的章节时,增加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介绍,在讲授英美哲学的教材中增加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容,在介绍西方民主制度的章节增加对我国民主集中制的介绍等等,避免中国的制度、政治、經济、文化等元素在英语教材中“隐形”或“失语”,也避免学生因过度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从而丧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以此让学生在“比较”中增强思辨能力和文化自觉,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参考文献

[1]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

[2]李庆丰.大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对课程知识选择的 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3):28.

[3]何衡.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 困境及突破[J].教学科学论坛,2017(10):27.

[4]莫非.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问题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4).

[5]刘晓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5).

[6]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6):3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贠靖翔,男,汉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校大学生。

第二作者:付春玲,女,汉族,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项目名称:基于课程思政高视域下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学实践策略探析

本项目受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2011047052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校英语语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英语创新教学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分析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