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瑛,佘笑梅,丘立丹,练诗梅
大连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辽宁 大连 116033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主要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贫血、感染、骨痛以及肾功能不全等[1]。治疗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与生存期。目前,化疗是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方法,但由于传统常规的化疗方案起效较慢,完全缓解率低,不良反应大,临床应用受限。随着中国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硼替佐米作为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在肿瘤化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能够大大提升临床化疗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究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中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②在大连市中心医院进行诊疗前未接受过其他治疗。排除标准:①患有基础性疾病与严重精神疾病;②一般资料缺失;③对此次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反应;④妊娠与哺乳期女性。按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7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化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5~78岁,平均(61.2±5.8)岁;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分期:Ⅰ期7例,Ⅱ期13例,Ⅲ期16例;分型: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型18例,轻链型6例,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型9例,未分泌型3例。研究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47~80岁,平均(61.3±6.0)岁;ISS分期:Ⅰ期9例,Ⅱ期12例,Ⅲ期15例;分型:IgG型17例,轻链型7例,IgA型10例,未分泌型2例。两组患者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VAD)化疗方案[4]。长春新碱0.4 mg/d避光持续静脉滴注,第1~4天;多柔比星10 mg/d静脉滴注,第1~4天;地塞米松40 mg/d,静脉滴注或口服,第1~4天;在此基础上,通过病情评估结果指导患者睡前口服适量的沙利度胺,每次100 mg,连续口服4天后,停药3天,再接着口服4天;连续治疗2~8个疗程,3周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患者护胃与保肝治疗。
研究组患者给予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化疗方法除长春新碱外与对照组一致。在化疗第1、4、8、11天时,给予硼替佐米静脉注射1.3 mg/m2,每天1次;共连续治疗2~8个疗程,3周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患者护胃与保肝治疗。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5]:完全缓解(CR),骨髓中骨髓瘤细胞少于5%,血清中M蛋白免疫固定电泳为阴性;部分缓解(PR),血清中M蛋白减少≥50%;疾病进展(PD),有新的病灶出现;疾病稳定(SD),介于PR与PD之间。总缓解率=(CR+PR)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③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见不良反应为感染、腹泻、周围神经病变、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总缓解率为91.67%(33/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1%(2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28,P<0.01)。(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比较(mg/L,±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比较(mg/L,±s)
组别研究组(n=36)对照组(n=36)t值P值2.05±1.020.82±0.35 2.04±1.011.65±0.64 0.0426.827 0.9670.000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6.11%(13/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78%(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46,P<0.01)。(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n(%)]
作为浆细胞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是因骨髓内浆细胞的克隆性恶性增殖而引起,不仅会对人体的多个靶器官造成较大的损害,同时也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据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多发性骨髓瘤主要发病于中老年人群中,特别是针对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由于其本身就不具备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条件,因此只能通过化疗控制病情,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7]。传统化疗方案是中国目前临床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最经典的一种方法,虽然反应率大于50%,但完全缓解率却低于10%,因此远期疗效较差,治疗效果并不理想[8]。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医疗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发现硼替佐米作为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9]。
从本质上讲,硼替佐米是抗肿瘤药物,也是目前多发性骨髓瘤靶向治疗药物中的一线用药。该药物不仅可以与蛋白酶活性位点的苏氨酸进行选择性结合,大大增强抗肿瘤效果[10-11],同时也可以确保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κB,IκB)的稳定,有效抑制细胞增殖基因、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活性以及信号通路,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骨髓瘤细胞的死亡[12]。同时也能对一些特异蛋白的降解实施靶向性抑制[13],进而大大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与环境应激的敏感性,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与播散,增强病情的控制效果。除此之外,在化疗期间,硼替佐米也能够明显削弱破骨细胞的活性,加快骨的形成与修复,有效减弱患者对传统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单克隆轻链蛋白水平,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14-15]。总的来说,将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硼替佐米的靶向治疗作用,进一步降低患者血管内的炎性因子水平,如肿瘤坏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16],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而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减轻传统化疗药物所造成的感染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该结果可以明确提示,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受损的肾功能。研究组患者的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知,研究组采用的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情进展,大大提升患者的化疗安全性。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这说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具有较高的耐受性,且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在化疗期间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中差异最大的是感染发生率,表明相比传统化疗药物,硼替佐米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较低,但是不可避免地还是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所以需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处理,避免感染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施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除了可以进一步增强患者的化疗效果,减少患者在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增强化疗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为此,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得到积极的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