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莲
(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 习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目的与使命,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 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所经历的屈辱、求索与不懈奋斗,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立德树人资源,在“立德树人”教育路径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积极探究“纲要”课落实“立德树人”的科学路径,对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增强大学生思想素养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纲要”课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取得实效,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促使“纲要”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涉及的内容上至1840 年鸦片战争,下至中共十九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理论,在48 个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并能始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把握好教学内容重难点,又要能详略得当,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其中所蕴含的无私奉献、服务人民、探索创新等爱国题材既能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学生的成才成长和价值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故我们可以以弘扬中国精神为主线,优化整合教材内容,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从而达到育人效果。
专题教学一:近代国人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进行的艰苦探索。 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的爱国救亡运动,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不同阶层的人们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
专题教学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到1949 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成就了这个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
专题教学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 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等,蕴含着抗美援朝精神、 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艰苦创业精神。
专题教学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推进。 农村改革取得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抗震救灾等,铸造了包括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
通过围绕中国精神进行主题教学,既适时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也懂得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实际上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艰难逐梦历程,这期间所凝练形成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虽历经劫难而不倒的精神支撑,是立德树人的优秀素材,它帮助学生加深对国史、国情的理解,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纲要”课程特点来看,该课程具有“历史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双重特点。 在“纲要”课中,我们要理清好二者的关系,注重将史实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即在“纲要”课教学中,梳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70 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让大学生从中感受中国精神的实质,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增强“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地方历史教育资源,将其融入“纲要” 课程教学之中。在讲授“纲要”课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时,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贵州地方抗战史资源,把史料合理地引入课堂教学中,如:“九一八”事变后,贵阳广大人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救亡运动;在抗战时期,贵州人民踊跃参军,分别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中英勇无惧,取得了累累战果。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70 余万贵州同胞奔赴抗战前线奋勇杀敌。 与此同时,贵州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修建公路、桥梁、机场等,接纳迁至贵州的学校、工厂等,都体现出贵州人为抗战贡献出的力量。还可以利用典型性实体资料:遵义会议会址、独山前进机场旧址、四渡赤水纪念塔、晴隆二十四道拐、猴场会议会址、王若飞烈士故居、天柱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息烽集中营、镇远日俘收容所旧址等,它们皆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体现,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3]。 通过领悟贵州精神的精髓,达到潜移默化塑造学生优良品格之目的。
“纲要”课具有时间跨度长,知识信息大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途径与方法上下功夫。目前,各高校纷纷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朝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的改革思路发展,这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致的。 顺着这一教学改革思路与理念,“纲要”课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历史课的特点与优势,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不断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在目前的“纲要”课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极其普遍的教学手段,但由于课堂理论教学受时空、课时及教学手段等限制,这就需要利用新兴媒体来弥补理论教学上的不足。 如在把握课程整体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最具说服力和代表性的文献、图片和影像资料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运用反映时代面貌和精神的视频、爱国革命歌曲等元素来烘托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后访问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纪念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专题网站,或课后观看《建党伟业》《井冈山》《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影视剧。 在了解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基础上充分开展讨论,或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如qq、微信、雨课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题讨论。 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交流,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效果。
(1)专题教学法。 打破传统的教材章节体系,对授课知识点进行整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针对某个主题让学生制作课件、撰写心得或自主参观纪念馆,访谈革命前辈,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络交流。
(2)互动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措施,它使教师的单向灌输变成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较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3)情境教学法。 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氛围。 “课堂历史剧”是“纲要”课情境教学法之一,它是用舞台表演、戏剧场景的形式编演历史,让学生扮演或模拟剧中的人物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领悟,并从中获得道德力量,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如鸦片战争、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等教学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形式。 “课堂历史剧”与其它课堂教学形式相比,更能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因为学生要参与完成编写、表演、总结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与此同时,教师也几乎参与全部过程,如确定主题、故事结构和人物,动员和指导演出包括演出的顺序、录像、换幕秩序及效果评价等。 课堂历史剧”这种特点,将课程理论与课内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法。 在“纲要”课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注重使用客观真实的案例活化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最优化。 戊戌变法时期为国事奔走呼号的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前夕“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邹容、陈天华;高举“民主、科学”旗帜的“五四”爱国运动,奔赴抗日疆场的热血青年……通过鲜活典型的案例,激励当代青年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对“纲要”课立德树人途径的探索过程,就是具体教学活动的复杂过程,它取决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课程实践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在“纲要”课教学中,要在实践育人精神及理念的指导下,健全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机制。
“纲要”课实践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课外活动,它不但涉及到课程教学单位、任课教师和学生,而且还涉及到学校相关决策组织、校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等,故该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要想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需要各部门履行自己的职能,形成系统的联动机制。 例如,严格落实较为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确定实践教学专项经费,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工作量计算办法。 只有构建“纲要”课实践教学联动机制,形成巨大合力,才能确保实践教学有序有效进行。
各个学院因专业不同,学生兴趣、特长不一致,任课教师应依据实践专项经费、实践教学基地、学时数、师资力量等具体实情,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 主要包括:以课堂为平台进行实践教学的课内实践教学法,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学生自主讲课等;采取阅读原著、影视赏析、社团活动等方法进行的校内实践教学法;以社会为平台,学生自主参与的社会实践教学法。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方式,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使其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需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不断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体系等方法,切实把“纲要”课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