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璋
(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生态、便利的区位,是今日之贵州恰如其当的标签。 灿烂的史前文化,优良的生态环境,如画般的秀美山水,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向世人徐徐展现着贵州大地的美丽多情。 但长期以来贵州属于大西南贫穷落后的省份,近年虽然抓住了历史机遇,开启了快速发展进程,但由于底子弱、积淀薄,还需苦练内功,奋力追赶。
因此,人才能否在贵州集聚和沉淀,决定了贵州的后发优势是否可持续。 《贵州省情》课程开设的目的,正是要激发大学生热爱贵州、宣传贵州、留在贵州、建设贵州的热情,减少“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但遗憾的是,“贵州省情”课程教法一直较为单一,缺乏突破和创新。 如何通过仅有的18 个课时展现课程魅力,成为了困扰贵州各高校的难题。 事实上,近几年国内流行的基于预期学习结果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即最早由美国提出,并已成为英美等国高等教育改革主流理念的OBE 工程教育模式,其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在人文领域完全值得借鉴,可以作为“贵州省情”课程教学设计和改革的一个创新思路和有效手段。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最早由美国学者Spady W.D.提出,认为OBE 是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教育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获得相应的操作技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功经验”。 同时进一步提出了OBE 实施的四个基本原则,即“清晰聚焦于最终有意义的学习结果;为成功扩大机会并提供支援;对所有成功寄于较高的期待;从最终的学习成果反向设计”[1]。
具体而言,OBE 可理解为教学结构、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实施,其最终目标是学生通过此教育活动后获取的学习成果。 因此,可将OBE看作是一个以学习成果为核心要素,注重对学生最终“学习产出”进行分析评价,以预期学习结果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推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与系统[2]。 整个教学环节和过程的设计是作为教育目的而非传统观念所认为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需对学生通过学习所能获取的结果有清晰的设想和构建。
美国学者阿查亚(Chandrama Acharya)对此模式也有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并进一步指出实施OBE 的四个步骤:定义学习成果、实现学习成果、评估学习成果和使用学习成果,从而形成了OBE教育模式的结构框架。 可见,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OBE 需实现从“内容为本”向现在“学生为本”的翻转。 所有教学内容及方法手段的设计,均要清晰对焦于学习成果,并围绕其而展开,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教育者则发挥协助和引导作用。
该理念传播进入我国高校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育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贵州理工学院是贵州最早选择OBE 作为人才培养理念的高校,对此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和实践。借鉴现有的探索,《贵州省情》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可基于如下基本问题构建体系框架:
定义:通过“省情”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
获取:教师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评价: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获取这些学习成果[3]。
定义学生学习成果,即学生经过本门课程一定阶段的学习后应达成的能力目标,是OBE 模式的关键环节,是教育过程形成闭环的核心。OBE 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可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为基础描述学生在教育过程完成后应具有的能力,将最终能力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领域。 具体而言,所关注的“成果”应包括知识内容、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由此而生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
《贵州省情》有着区别于其他思政课的鲜明地域特点,该课程以“探究省情、振兴贵州”为主要思路,希望重塑美丽贵州印象,让学生了解把握省情,提高人文综合素养,并提升其对贵州的文化认同感和建设使命感,增强发展贵州的信心,激发出“热爱贵州,留在贵州,建设贵州”的热情,并在毕业后选择为贵州发展贡献力量。 因此,就本门课程而言,按照OBE 理念,学习成果的制定除考虑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思政课的功能属性,以毕业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学习成果,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的学习产出。 如表1 所示。
表1 《贵州省情》课程学习成果分解
学习成果的获取即学生学习《贵州省情》课程后达成上述目标。 按照OBE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本门课程拟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达成成果目标。
“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定义的,是结合传统学习方法和基于网络化、信息化的学习方法优势的一种二元学习方式。 该方式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启发和监督监控,另一方面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混合式教学(Blended-Teaching)”则是从教师角度定义的,是将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研讨的优势,引导和协助学生更加深入和认真地学习。综上,混合教学模式就是要通过合理利用多种设备、工具、技术和媒体进行教学,提高效率的同时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符合实现OBE 教学目标的需求。
因此,本着上述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贯彻OBE 的教学理念,以“利用线上平台,翻转线下课堂,创新教学体系,达成学习目标”为原则,《贵州省情》课程设计思路如下:
如前所述,OBE 理念的灵魂是帮助学生获取既定能力,实现学习产出,教学活动必须从“教师为核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因此,此过程中有两点是需要十分重视的:
(一)在线自主学习的设计。 笔者建议采用校内平台,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模式。 因为学习成果的定义往往结合本校的教育理念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视频的录制中也需体现这方面的要求和内容,从而具备较强的本校特色。 而SPOC 相较传统MOOC 而言,更加强调本校学生完整和深入的学习体验,更有利于提高课程的线上学习完成率。 线上学习过程中,教师需通过技术手段给予监控,并发起线上主题论坛的讨论,以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二)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翻转和探究式学习。通过视频自主学习及论坛讨论后,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此时的课堂教学则应体现知识应用能力目标和情感德育目标的升华。
(1)以问题为导向的“翻转”课堂。 结合课程知识点及目标要求,由教师发起,学生积极参与,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将其作为驱动OBE 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 由于问题的答案往往较为开放,教师应提供引导和帮助,对问题进行层层解剖和分析,以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4]。
当然,课堂翻转是否富有成效,取决于“问题”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教师要宏观把控和紧扣课程知识点,提出一系列有启发性的、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5]。 “省情”课程教师可以教材各专题内容和重难点问题作为基础来设计和提出。 如“新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如何理解明代贵州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意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工业强省战略”、“如何理解民俗文化对贵州经济发展的意义”等。
(2)以主题为导向的“研究”学习。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正确的三观,还需在“翻转”课堂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主题探究式学习,确保达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①在教师帮助下,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5-6 人),按照学习成果要求,确定主题。 如“夜郎自大与夜郎文化”、“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动因及策略”、“从贵州与云南旅游业近三年发展数据对比看贵州旅游”、“贵州精准扶贫的举措及成效”、“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等。 还可结合特定专业的学生拟定特定主题,如针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设计关于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一类的主题,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关于贵州苗药、制药业发展史一类的专题,诸如此类。
②明确主题后,由学生拟定调研方案,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步骤。 教师引导和协助学生确定正确的研究方法以及获取权威的参考资料或调研渠道。 研究学习完成后,小组提交调研报告并派代表上台发言讨论,教师总结点评。
主题研究式学习可与问题导向式的翻转课堂配合使用,后者常用于线下课堂教学,主题研究式学习则通常在一次“省情”课程开设过程中建议采用一次。
“学习产出”,即学习成果是OBE 模式的关键核心。 因此,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就必须注重对学习成果的科学评价。 OBE 强调的是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估,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果,也注重过程性评价;除了授课教师一元评价外,也注重社会、行业、专家、同学和自我的多元评价,从而构建起一套综合评价体系。
当然,作为单门课程而言,对“学习产出”进行评估主要停留于课程层面综合评价方面,教育者综合采取监控、作业、测验、发言、项目、报告等多样化评价方法,结合“他评”,对学生的“学习产出”进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总之,综合评价的内涵是学生的“素质能力”,同时增强评价的公正、全面和客观,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3]。
基于上述理念,“省情”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要着眼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上的综合评价,既要注重教师的总结性评价,也要发挥过程性评价的客观性;既要注重学生的“自评”,也要发挥“他评”的补充性。 具体设计如表2。
表2 《贵州省情》OBE 模式“学习产出”评价体系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贵州省情是国情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对省情的学习,更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国情,能激发出学生的乡土之情,并将其引申到对祖国的热爱,达成学习目标的教育。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经过考验的OBE理念是课程体系改革和重设的现实选择。 对于《贵州省情》这一人文社科类思政课程而言,OBE的应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只有尊重科学的教学规律,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获取预定的学习成果,方能切实达成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