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森,鲁勋洲
(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32)
我国设计基础教育中最缺乏的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对生活好奇心的培养,对事物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1]。设计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迫切需要研究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素描课程是由以前绘画素描根据现代设计专业不同方向需求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课程[2]。作为设计学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育重点应由传统素描教学的模仿和再现向现代设计教育需求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更高层次教学目标演进。通过课程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教育学生如何热爱生活,养成高尚之人格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专题实践,提高他们创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设计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设计素描教学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才被列入到高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之中。中央美术学院和广州美院开创了设计素描教学的先河,认为设计素描教学中加强设计意识方面的训练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些学校的尝试与实践下,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更符合中国教育实际。
2000年以后,设计素描课程建设迎来了高峰期,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从本质上完成了由绘画素描向设计素描的转变,确立了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地位[3]。教学理念上形成了思维训练、兼顾思维和技能训练、造型训练三种主要的训练类型,强调思维训练主要是将创新思维或理性思维能力作为培养重点,造型和表现作为思维培养的辅助手段。这类教学理论体系主要代表人物是中央美术学院周至禹教授,该体系通过专题训练对自然形态、人工形态、现实形态进行研究与分析,从写生到解析到变体,最后到创意,渗透着思维的拓展和延伸。这种“周氏”的教学理念对时下中国高校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也成为国内很多高校设计素描教学的主导方式。而思维和技能综合训练,更多强调的是由再现到表现,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持这类教学理念者以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为代表。该理念强调从模仿到创意,从明暗到线描,从基础到应用的知识体系,通过视觉元素的联想、替代、同构、改变等训练手段,强化学生的创意思维。造型训练强调更多的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各种教学理念共存,在并置比较中发挥着各自的价值。可以说设计素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独立起来。
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要求以及设计学学科的发展,为当前设计教育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设计素描作为设计学类专业的基础课,如何回应新发展、新事物和新概念是当前试图解决的问题。新时期,设计素描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上依然存在问题:一是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教学内容不适应新时代设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三是教师角色没有转变,教学模式和方法缺乏创新;四是课程评价体系单一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思维能力,还应结合设计工作性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因而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是教学实施的依据和主线,应以产出导向为理念,以质量提升为宗旨,在课程开始就要明晰课程是什么、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效果达成这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并以此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和实施计划。对于设计素描而言,传统的教学训练是纯美术式的内容,针对几何体、一组静物或者石膏像、半身像、全身像等进行单一的临摹和写生,通常完成一张作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种训练模式缺乏实用性,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代的设计教育,要围绕国家创新驱动,紧跟时代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要求我们有精准的课程教学设计,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要解读教材,解读学生,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第一,教学目标要清晰。针对课程目标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的每一次课程作业训练,都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每次作业训练主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画什么内容,准备什么样的静物,或者要求学生带什么样的静物,这些都要在课程开始之前进行设计。
第二,课程内容要实用。要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跳出高考前和传统素描课程的训练内容,从传统静物、石膏、人像等千篇一律的课程教学内容中解放出来。
第三,教学方式要灵活。课程教学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传统的入学教育主要有军事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专业教育、学习方法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第四,作业训练要有效。要将研究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以产出导向进行训练,通过设计素描学习能产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对专业课程学习有所帮助,切实解决专业上的实际问题。
导致模仿式教育根深蒂固的原因是缺乏责任感的惰性和缺乏教案的针对性,缺少对专业的研究,缺少对受教育人群的研究,缺少对服务对象、对市场的研究,这种现象最终导致了教育方法的不科学,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实用[4]。为此,在课程内容上要考虑四个方面:
第一,要凸显设计素描课程知识点。设计素描教学知识点包括再现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课程内容涉及到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多个专业和服务范围。不同的专业对课程内容需求不同,因而课程内容要有系统性,除了要重视传统的写生训练即写实素描训练,还要重视结构训练、形态解析研究和创意表现,从二维转向三维和多维的观察和表现训练,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第二,有针对性地为专业课程服务。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应符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采用适合专业需求的表现方式,强化学生设计表现和创新能力,有效地为专业课程服务。在教学中,要根据专业安排训练内容,如环艺专业安排学生画建筑、室内陈设、风景景观等题材,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画机械零件、日常生活用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画人物角色等。学生通过设计素描课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专业设计上的表现方法,能够画效果图。只有这样,才能把课程教活,学生对学习才有兴趣。
第三,由绘画性思维向设计思维转变。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绘画是为了高考,画面效果是纯绘画性的形式。在大学阶段,应加强引导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由绘画思维向设计思维转变,鼓励学生在理念及表现方法上创新,从更多维度去理解“创新”。针对大一学生,“微创新”的教学推进模式更适合他们,那些颠覆性的想法和观点固然鼓舞人心,但对于新生来说却很难把握,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提倡创新不仅是学习全新知识,也是对固有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和改进。如在设计素描作品时,可以采用传统的纸面绘画的形式,也可有针对性地采用拼贴艺术、装置艺术、综合材料、数字绘画等多种形式体现,避免学生形成一套固定的视觉套路和表达方式,通过对案例的变换研究来帮助学生思考和设计。
第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设计素描课程不单单是对绘画表现能力的训练,更是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意能力有所提升。笔者多年来教授设计素描课程,课程总计64学时,安排在四个教学周,每周16学时。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将传统的素描课要完成一张大作业改革切分成四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每周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完成一个专题内容,分别是写实素描、结构素描、解析素描、创意素描。训练内容前后衔接,逐步深入,不同的训练内容,对提升学生的能力也不同。写实素描训练,重在训练学生对形体外在表象和肌理的认知,提升学生质感表现能力;结构素描训练强化学生对物象内部结构的认知和空间的自我感受,提升学生的表现力;解析素描训练强化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意素描训练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在课程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课程整体训练内容,将课程训练内容和要求告知学生。学生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早做安排,有计划地选择和准备自己所要表现的题材,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进展安排时间。这种形式使学生更加关注学习,而非最终的成绩结果。特别是把64课时的课程,切分成了以一周为一个阶段性任务的小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学习中学生完成大作业时加班加点的现象。
第一,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素描课程教学,一般是教师先讲理论,然后在画室摆一组或者多组静物,学生围绕所摆的静物画。这种方式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经历了,大学课堂教育如果还是这样进行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新颖,没有激情,大脑也不会保持兴奋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讲课要精炼高效,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或者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单一授课模式;避免课程开始全讲理论,后期学生纯粹作画的现象;避免只有教师讲,没有学生参与的方式。要把学生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化成主动式探究学习。如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去讲某一章节的内容,这样学生在讲之前必然会认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组织教学内容,这远远比单独的听要好得多。也可以安排学生之间就一个专业理论知识或是作品开展讨论或辩论。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师在过程中参与和引导,使学生打开思路,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在探讨和评价中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学生间的相互讨论、评价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同时教学中也要增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安排目标导学、预习交流、精讲点拨、创作实践、作品讲评等教学流程。
第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学方法要有科学性和启发性,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认识到创新思维模式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课程一开始就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积极的氛围,并且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比如通过“提问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不是去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反过来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理由是什么等等。用这样一种提问式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想法,帮助学生去捕捉他们内心跳动的火焰,引导他们寻找到属于自己独立的艺术思考方式和创作途径。 实践训练中,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建立以理性为基础、创造性为核心的设计思维,内含观察方法、分析方法、创造方法等,使之更具逻辑性和科学性。
第三,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灵活高效的在线学习、全程指导等,最终形成“课堂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5]。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适应新时代高校课程教学,通过完善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学生线下学习,教师线上答疑,线上、课上交流讨论,真正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一,重视过程考核。教学成效一方面通过学生的作业加以体现,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教学过程和现场的重视。设计素描课程实践中,笔者强化过程考核,在四个阶段具体任务的训练中,学生每完成一个训练课题,就会得到这一阶段的分数。本门课程,每个学生共有四个阶段分数,最终课程的总成绩为四个阶段分数的平均分。在评定阶段成绩时,同时参考学生完成作业的参与程度、课堂表现、出勤等情况。这样的考核形式,有效避免了以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现象,也使学生从课程一开始就进入状态,认真对待每一次课程作业,学好每一节课。同时在评定每个阶段的成绩时,邀请平行课教师参与进来,杜绝个人偏见意识,使成绩公平公正。
第二,给学生“自圆其说”的机会。目前设计素描课程评价的问题在于对学生成果的评价采用的是单一维度的评价标准,即教师单向性评价;很多教师对试卷的评价都是写在试卷上的,而试卷最终没有返还给学生,评价失去了意义。学生提交作品之后,一般是任课教师依据作品质量给出成绩,而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观认定性强,特别是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更多地掺杂了教师的风格喜好或者是对表现主题的喜好,即使是多位教师集体评价,也是基于不同教师对作品的认知不同。在整个作品评价环节中,学生没有阐述、解释以及答辩作品的机会。这种评价方式缺少了客观性,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因此在包括设计素描在内的诸多课程中,教师必须具有批判性和包容争议性,给学生“自圆其说”的机会。
笔者在教学中,在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作业时,就会组织一次作业评价,给每名同学3~5分钟阐释及答辩自己作品的时间,平行课任课教师(至少2名)就学生作品和答辩情况给出成绩,取平均分为这一阶段成绩。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给出评价意见,指出作品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到有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能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意见对其他在场的同学也有帮助,让他们能认识和感知到相关问题,取长补短,不至于犯同类错误。同时学生间的相互讨论、评价能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在讨论和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独立的艺术思考方式和创作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鉴赏能力等。
第三,举办课程结课作品展。根据作品是直观性教学成果的特点,充分利用展览馆,举办课程结课作品展,通过作品展览,因势利导[6]。
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作品意识和创作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每个阶段完成的作业不是在进行一个小练习,而是在完成一幅作品,让他们重视起来,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目前,很多任课教师,不重视平时训练作业,把平时作业只作为一个参考,着重强调的是课程大作业的创作,以大作业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占30%、大作业成绩占70%,或者平时成绩占40%、大作业成绩占60%等。不论怎样分配,大作业始终占主要份额,这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重视,造成学生在完成平时作业时,很大程度上抱着应付的心态,而在完成大作业时,才肯花时间和精力。如果从学生动笔的那一刻起,就让学生认识到这就是在考试,那么他们就会从心态上认真对待,也会认真去画、去创作。整个课程完成后,其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其次,打破封闭式的教学现象。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师生交流、教师指导、作品创作等教学环节产生在课堂,课程结束之后,学生把作业交给任课教师,教师评完成绩,课程也就结束了。这种模式是封闭式的,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足够的重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态度。展览馆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作品展出之后,学生之间、教师之间都会相互比较,哪些学生、哪些班级的作品质量好,哪些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好等等都会一目了然,在比较中形成一种压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主动作为。同时展览馆也是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作品展览中,学生和教师都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打破教学中相互封闭、各自为政的教学状态,通过学习、学术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再次,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去策展,从作品的筛选、装裱、布展到宣传,交给学生去做,任课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一个展览做下来,学生不仅仅学到专业知识,其策展、布展及各环节的协调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在展览中,笔者认为要增加评奖和颁奖环节,奖励优秀作品的作者。其一,让他们认识到从大学的第一门课程起,就要树立作品意识,加强作品创作;其二,认可和激励那些努力创作的同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他们创作的欲望和激情,建立传帮带的良好学习风气。
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新时代高校设计素描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也为该课程教学指明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设计素描教学中,应以培养高文化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超越传统素描课程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范,需要突破僵化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打破常规,改变传统的素描教育方式,挖掘学生思想的本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强化设计素描教育的责任感,为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高校教师应有这份责任和担当,加强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使课程真正适应新时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