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华,胡梦佳,胡江峰
(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逐渐成为竞争主体,于是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已然成为各国制定全球战略的重要考量。但同时,过度竞争也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零和博弈”问题,因此城市间在竞争的同时还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竞争有序、合作共赢的区域竞合网络。城市间有序竞合不仅是我国实现低成本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群实现高效集约发展的必由之路[1]。当前,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度推进为城市群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城市发展方式正在快速转型。一方面,跨界竞合模糊了生产要素流动的边界,使要素在国家之间的流动逐渐转变为城市之间的流动;另一方面,不同行政单位之间的竞争缺乏良好秩序,容易造成效率损失,甚至产生负面效应[2]。两方面的结果使城市群的发展逐渐呈现为以竞争与合作互为前提的发展,即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双核”城市群,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集聚优势;同时,拥有国际都市圈的发展共性,具有很强的跨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那么对于不同产业而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采用何种竞合策略,竞合策略对其产业生产效率会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都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研究长三角或京津冀等城市群间的竞合关系,有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竞合关系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竞合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地级市和区县级数据,基于Meta-frontier DEA模型构建区域竞合策略框架,进而识别不同竞合策略下的产业生产效率,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相对于已有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可归结如下:第一,不同城市群有不同的特点,有关其他城市群的研究结果不一定适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本文采用地级市和区县级数据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区域新意,可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更为具体的理论依据。第二,本文基于Meta-frontier DEA模型量化了竞争、合作与一体化3种竞合策略下的产业生产效率差异,从而为不同产业采取不同的竞合策略提供理论支撑。第三,不同竞合策略下的产业生产效率差异比较仅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为了回答“如何做”的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以产业生产效率为因变量的实证模型,进一步探索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生产效率的可行路径。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竞争与合作日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但以往学者们大多将二者独立开来进行研究,形成了竞争范式研究和合作范式研究两类研究。随着有关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如果将竞争与合作割裂开来分别进行研究,那么无法解释现实中个体、团队和组织间既竞争又合作的现实关系。这是因为竞争与合作并非一定相互排斥,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共存,甚至还可能产生比单纯的竞争与合作更好的结果,自此竞合范式开始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之中[3-4]。Brandenburger等于1996年在其研究中首次提出:“竞合是指为了创造更大的‘饼’而合作,而非为了瓜分这块‘饼’而竞争。”[4]城市群间亦是如此,其竞争与合作并非一定是相互对立的,有序良好的竞合策略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形成高质量增长极。诸多研究表明,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是简单地由城市内生竞争力决定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会对城市内生竞争力进行补充,城市综合竞争力由内部竞争力与外部影响共同决定,城市竞合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城市关系,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贡献于区域可持续发展[5-7]。这说明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时,要同时注重内生竞争力与外生竞争力的提升,具体来说则是在保障内生竞争力优势的前提下,以合作提升外生竞争力。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合理制定有关政策,适度竞争,加强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8-10]。
具体地,在三次产业发展中应该采用何种竞合策略?在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中, 李亚美等认为应从延伸产业链、拓展功能链、提升价值链3个方面增强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11]。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间经济联系越强,越倾向于合作;城市间经济联系越弱,越倾向于竞争,因此为促进制造业发展,政府需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以促进城市间紧密合作[12-15]。在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方面,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距还较大,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合作主体较为单一,为加强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各地应摆脱行政区域束缚,建立联合发展机制,加强区域之间旅游协作,实现旅游经济联动效应[16-17]。
总结已有研究,发现:(1)当前国内关于城市群竞合关系的文献主要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及京津冀城市群,较少文献研究成渝城市群。现有关成渝城市群的文献主要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增长差异以及复合生态位等,很少文献研究成渝城市群的产业竞合关系及生产效率问题[18-21]。(2)在有关生产效率测度的文章中,较少文章同时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异质性,测度结果应用性不高。(3)已有文献主要是从竞合关系对区域经济总体影响进行分析,缺乏竞合策略对具体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缺乏不同产业竞合策略探讨的数据支撑。
基于此,本文选取重庆和四川2000—2018年的县级和市级数据,同时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异质性,基于Meta-frontier DEA模型量化不同竞合策略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从而为不同产业采取不同的竞合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1.竞争策略框架
一般认为,区域竞争将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建立相互分割的市场,构建以本地区为封闭系统的技术前沿面,同时以自身产出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因此,本文借鉴Meta-frontier DEA模型,采用多重前沿面的思想构建成渝地区彼此分割的技术前沿面。
把每一个县市作为一个决策单元构造生产前沿,假设每个决策单元使用劳动(L)、资本(K)两种投入,生产一二三产业产出(Yi,i∈1,2,3)。生产技术集合T由式(1)决定:
T={(K,L)can produce(K,L,Yi)∶(Yi)}
(1)
由式(1)可将包含多产出的技术集合表达为式(2):
(2)
为了测算每个决策单元的产出效率,本文参考Zhang等[22]的方法构建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
(3)
其中,wT表示标准化权重向量,考虑到包含一二三产业产出,本文将权重向量设置为wT=(1/3,1/3,1/3);g=(-gY1,-gY2,-gY3)表示方向向量,本文将方向向量设置为g=(-Y1,-Y2,-Y3);β=(βY1,βY2,βY3)≥0表示松弛向量,需要通过线性规划求解式(4)得到。
(4)
根据Cheng等[23],产出效率指数(PEIi)可由式(5)表示:
(5)
然而,上述方法认为成渝地区的技术具有同质性,而没有考虑到成渝地区会因区位、经济和市场分割因素而造成技术前沿面差异。为将成渝地区技术异质性考虑在内,本文借鉴Battese等[24]的方法,分别构建同组当期技术集、同组跨期技术集和全局技术集3个前沿面。
(6)
基于式(4)可构建同组当期产出导向距离函数:
(7)
考虑到即使长期来看成渝两地仍然彼此隔绝,分别以自身产出效率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则构建同组跨期产出导向距离函数:
(8)
最后,将成渝地区当成一个整体,探查成渝两地在竞争策略下的全局产出效率,从而全局产出导向距离函数可表示为:
(9)
根据式(5)竞争策略,全局产出效率可表示为:
(10)
其中,ComEi∈[0,1],数值越大说明全局产出效率越高。
2.合作策略框架
如果成渝两地选择合作策略,那么则以整体产出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因此,本文以成渝两地所有区县和地级市构建跨组技术前沿面。此外,考虑到合作策略的动态性,即t期和t-1期的技术前沿面具有差异,那么就每一期而言,成渝地区仍然具有调整合作策略的灵活性,并通过产出效率或无效率的方式进行传导,最终对全局产出效率产生影响。基于此,分别构建当期跨组产出导向距离函数式(11)和全局产出导向距离函数式(12):
(11)
类似地,全局产出导向距离函数可表示为:
(12)
合作策略全局产出效率可表示为:
(13)
其中,CooEi∈[0,1],数值越大说明全局产出效率越高。
3.一体化策略框架
由前述分析可知,在竞争策略下,由于各组之间相互隔绝,分别以本地区为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构建短期(同组当期技术前沿面)和长期(同组跨期技术前沿面)技术前沿面,并将同组当期产出效率损失和同组跨期产出效率损失传递到全局产出导向方向性距离函数,最终对竞争策略下的全局产出效率产生影响。在合作策略下,就短期而言,各组之间消除了市场分割,从而可以将所有组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同期跨组技术前沿面。但就长期而言,这个整体仍然可以动态地调整合作策略,并将这种调整以同期跨组产出效率损失的方式传递到全局产出导向方向性距离函数,从而对合作策略下的全局产出效率产生影响。与竞争策略与合作策略不同的是,在一体化策略下,各单元完全消除了组间差异,同时也缺乏合作策略下的动态性,从而使得各组之间长期融合为一体。也就是说,在一体化策略下,跨期和跨组技术前沿面不存在异质性,也不会向全局产出导向方向性距离函数传递产出效率损失并对一体化策略全局产出效率产生影响。基于此,借鉴黄庆华等[25]的思路构建全局前沿面:
(14)
一体化策略全局产出效率可表示为:
(15)
其中,IntEi∈[0,1],数值越大说明全局产出效率越高。
区域竞合策略选择差异是产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但仍然无法明确提升产业生产效率的具体路径。基于此,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明确提升产业生产效率的因素。
Effei,t=α+β1lFDIi,t+β2lOpeni,t+β3lRoadi,t+β4RKLi,t+β5EGSi,t+Yeart+εi,t
(16)
其中,Effei,t表示竞争、合作和一体化3种竞合策略下的效率矩阵,即[lComEi,t,lCooEi,t,lIntEi,t],l表示取自然对数;lFDIi,t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利用外资规模,lOpeni,t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出口总额,lRoadi,t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道路公里数,RKLi,t表示资本劳动比,EGSi,t表示教育支出在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中的占比,Year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干扰项。
1.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可获得性以及指标完整性等因素考虑,本文采用的数据为成渝两地县级和市级数据。其中重庆市采用区县级数据,四川省采用地级市数据。此外,为保证指标的完整性,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
第一,删除未单独公布产值、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地区。第二,考虑到2008年之后重庆市不再单独公布每个区县的就业人员,本文以2000—2008年每个区县分产业就业人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重庆市就业人数之比的平均值作为权重,然后用该权重将2009—2018年重庆市就业人数分配到每个产业。第三,经处理后仍有数据缺失的指标,采用胡江峰等[26]的方法进行补齐。最终获得成渝两地54个区县和地级市2000—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
2.变量设定
本文中的被解释变量为产业生产效率,用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比值来表示。成渝两地一二三产业生产率核算需要设定投入和产出变量。本文将各区域分产业就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分别对应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有关资本存量的核算大多采用永续盘存法,但考虑到这种方法对数据要求较高,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资本存量指标,并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折算为以2000年价格计算的资本存量。此外,为全面核算一二三产业整体生产效率,本文分别采用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为产出指标,并采用第一产业增加值价格指数、第二产业增加值价格指数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价格指数分别将相对应的增加值折算为以2000年计价的增加值。表1为相关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1.核密度曲线比较分析
为了对比不同竞合策略(竞争、合作和一体化)下重庆和四川产业生产效率的分布差异,本文采用核密度曲线对重庆和四川产业生产效率情况进行了刻画,如图1所示。其中图1(a)为3种竞合策略下的产业生产效率总体情况,图1(b)为竞争策略下的重庆和四川两地产业生产效率对比情况,图1(c)为合作策略下的两地产业生产效率对比情况,图1(d)为一体化策略下的两地产业生产效率对比情况。
总体来看,如图1(a),在竞争策略下,两地产业生产效率接近于正态分布,但波峰出现较早,两地产业生产效率并未出现明显向高水平集聚的状态。在合作和一体化策略下,核密度曲线整体较为平缓,集聚状态并不明显,但在核密度曲线两端出现了两个波峰,表明区域内部产业生产效率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从成渝地区对比来看,在竞争策略下,如图1(b),两地产业生产效率均接近于为正态分布,但比较而言,四川省核密度曲线明显向右偏移,表明在竞争策略下四川省产业生产效率集聚水平相对较高。在合作策略下,如图1(c),两地产业生产效率大致呈正态分布,但重庆波峰出现较早,四川波峰向右偏移距离较大,表明合作策略可能对重庆产业生产效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四川省在此情况下表现为向高效率集聚。在一体化策略下,如图1(d),两地产业生产效率均呈现两个波峰,这表明在此情况下,区域内部生产效率存在较为严重的分化状态,也表明不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差异盲目地搞“一刀切”的一体化将会导致区域内部两极分化。
2.动态趋势比较分析
为了刻画不同竞合策略下成渝两地产业生产效率的动态演化特征,绘制了产业年均生产效率变化趋势图,具体如图2所示。其中图2(a)为3种竞合策略下总体产业年均生产效率动态对比情况,图2(b)为竞争策略下的重庆和四川两地产业年均生产效率动态对比情况,图2(c)为合作策略下的两地产业年均生产效率动态对比情况,图2(d)为一体化策略下的两地产业年均生产效率动态对比情况。
总体来看,如图2(a),在竞争策略下,产业年均生产效率虽有一定波动但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在一体化策略下,产业年均生产效率更是呈现明显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在合作策略下,产业年均生产效率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从成渝地区动态对比来看,在竞争和一体化策略下,两地产业年均生产效率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竞争或者一体化策略均没有助推两地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然而,在合作策略下,如图2(c),两地产业年均生产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差异化合作策略能够使得两地产业生产效率有较大提升。
3.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为了掌握不同竞合策略下区域内部产业生产效率的差异状况,还对成渝两地区县层面的产业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竞合策略下产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
省份区县竞争合作一体化重庆巴南区0.595 9 0.580 1 0.394 0 北碚区0.547 2 0.412 4 0.690 0 璧山区0.633 0 0.481 2 0.738 2 城口县0.530 2 0.162 5 0.939 9 大渡口区0.621 1 0.381 5 0.668 4 大足区0.628 0 0.533 0 0.593 8 垫江县0.590 4 0.466 4 0.609 9 丰都县0.565 0 0.364 5 0.773 4 奉节县0.512 2 0.396 6 0.906 7 忠县0.541 8 0.390 5 0.906 6四川成都市0.671 0 0.999 2 0.291 0 巴中市0.576 5 0.610 5 0.513 2 达州市0.652 8 0.833 5 0.698 7 德阳市0.680 6 0.892 4 0.426 6 广安市0.607 0 0.710 9 0.437 4 广元市0.588 9 0.538 3 0.671 9 乐山市0.631 1 0.716 0 0.628 9 泸州市0.658 8 0.736 3 0.658 4 眉山市0.665 5 0.723 4 0.773 8 绵阳市0.666 3 0.849 0 0.408 7 南充市0.624 4 0.790 7 0.331 3 遂宁市0.648 7 0.699 3 0.502 4 雅安市0.620 3 0.544 9 0.788 9 宜宾市0.650 4 0.735 6 0.571 7 资阳市0.696 4 0.827 2 0.898 2 自贡市0.671 5 0.854 1 0.531 4 内江市0.667 2 0.776 8 0.684 8
在竞争策略下,四川大部分城市产业生产效率集中在0.6~0.7,可能是因为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较为完善,竞争力较强。然而,重庆除主城区外大部分区县的生产效率集中在0.5~0.6,表明竞争策略可能对重庆的产业发展存在制约。在合作策略下,两地生产效率明显比在竞争策略下高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四川多个城市的生产效率超过0.8,在此情况下四川会获得较好的增长;但不利于重庆的发展,重庆最低的城口县仅为0.16,而最高的荣昌区仅为0.68。在一体化策略下,无论是重庆还是四川内部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发展较好的城市产业生产效率集中在0.75以上;但还有一部分县市发展较为落后,生产效率仅保持在0.25左右。由此可知,在产业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到区域内的资源禀赋差异,选择差异化合作方式,才能更好地带动区域整体的稳定长期发展。
为了进一步明确提升产业生产效率的路径,借助R软件对前述计量模型进行了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1a)—(3a)列表示混合OLS模型下的回归结果,(1b)—(3b)列表示时间固定效应模型下的回归结果,(1c)—(3c)表示SYS-GMM模型下的回归结果。考虑到本文采用了长面板数据,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后的实证结果无疑更加稳健。因此,在后续分析中,仅对(1b)—(3b)的实证结果进行解释,而(1c)—(3c)的结果仅作为稳健性检验。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在(1b)—(3b)中,外资规模(lFDI)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外资规模过大不利于成渝两地产业发展,这可能是由于外资企业大规模抢占了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区域产业无法壮大发展,很难形成产业集群。出口总额(lOpen)、交通基础设施(lRoad)和资本劳动比(RKL)在(1b)、(2b)中系数为正,但在(3b)中系数为负。这表明在竞争和合作策略下,成渝两地具有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率的路径和动力,可以通过增加出口,完善交通体系等方式促进产业效率提升。然而,在无差别的一体化策略下,这不仅会导致区域内产生分化,还会降低区域整体效率,缺乏提升区域内部效率的路径和传导机制。进一步地,资本劳动比(RKL)在竞争策略下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相较而言,在合作策略下提升产业效率的方式和路径更加稳健。教育支出比重(EGS)在(1b)—(3b)中系数均为正但不显著,原因在于教育投资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产业建设作出贡献是一个长周期过程,存在滞后效应。
为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还补充采用SYS-GMM模型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2(1c)—(3c)列。在SYS-GMM模型回归结果的计量检验中,仍然是合作策略下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较多,回归结果与用不同面板模型估计的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对SYS-GMM模型进行检验发现,Sargan检验的P值均在10%的水平上不显著,表明不存在工具变量过度识别的问题。AR(1)、AR(2)的P值分别为 0.000 0、0.110 5,说明模型随机扰动项存在一阶序列相关但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以上检验说明运用SYS-GMM模型处理内生性是合适的。本文用不同模型得到的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这说明本文的核心结论“差异化合作可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生产效率”是稳健的、可信的。
上述分析仅从整体上分析不同竞合策略下变量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未考虑到重庆、四川两地之间的差异性。鉴于成渝两地经济规模与资源禀赋的迥异,不同竞合策略对不同地区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可能会有所差异。为考察不同环境及经济条件下竞合策略对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采用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分别研究重庆和四川两地竞合策略对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分区域的回归结果
由表4(1d)—(1e)列知,多数变量系数符号与表3中(1b)列相反,这说明竞争策略对于产业生产效率的作用因区域而异,增加出口、完善交通体系以及扩大资本劳动比等方式与产业生产效率之间不存在稳健的因果关系,显然这并非提升成渝地区产业生产效率的最佳策略。而表4(3d)和(3e)列中自变量的系数均与表3中(3b)一致,这表明一体化策略对产业生产效率的作用不存在异质性,但由于多数变量系数为负,缺乏提升区域内部效率的路径和传导机制,无差别一体化也非成渝两地产业发展的最佳策略。在表4(2d)和(2e)中,多数自变量对产业生产效率存在正向影响,这表明合作策略下,大部分变量对产业生产效率具有稳健的提升作用,且不因区域而异。外资规模(lFDI)、出口总额(lOpen)、道路里程(lRoad)和资本劳动比(RKL)对于重庆的产业生产效率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外资规模(lFDI)、道路里程(lRoad)对四川产业生产效率不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合作时,应将外资、交通等优势资源放在重庆,这样更能充分促进产业生产效率。
本文以四川和重庆两地2000—2018年县市级数据为样本,运用Meta-frontier DEA模型研究不同竞合策略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采用面板模型考察提升产业生产效率的具体路径,主要结论如下:
两地产业生产效率在竞争策略下均呈现正态分布,但整体生产效率不高;在合作策略下,四川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但重庆效率相对较低,说明合作策略可能对重庆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体化策略下,两地区域内部存在分化状态,说明在不考虑区域资源禀赋的情况下盲目地搞“一刀切”的一体化不仅会加剧区域内部两极分化,而且还会拉低区域整体效率。因此,两地应考虑差异化合作以促进区域产业高效协调发展。
实证结果表明,在竞争和合作策略下,成渝两地具有进一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的路径和动力,可以通过增加出口,完善交通体系等方式促进产业生产效率提升;而无差别的一体化策略不仅会导致区域内产生分化,还会降低区域整体效率,缺乏提升区域内部效率的路径和传导机制。但竞争策略对于产业生产效率的作用因区域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因此合作策略更加适合两地产业发展。进一步,考虑到有极个别变量会对两地产业生产效率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合作时应充分考虑两地的资源禀赋,在提升产业生产效率的同时缩小内部差距。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挥双城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加快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统筹规划,做出双赢决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会加强区域内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这在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区域发展政策打破其内部封闭性,合理竞合。对内,政府应从“区域市场内部竞争”的角色转变为“区域市场整体拓展”的角色,将蛋糕做大,充分发挥两地比较优势,打破区域内部壁垒,共同拓展区域市场;对外,应以竞争为主,把成渝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成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从而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27]。
第二,促进差异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实证研究发现,在合作策略下四川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但对重庆的产业生产效率促进作用却不明显,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制定具体的规划及政策时,应该因地制宜,因“资源禀赋”制宜,地方政府应结合自己的比较优势采用差异合作、内生创新、特色发展的竞合策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双核五带”(1)双核即以成都、重庆为核心,五带为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南(遂)渝发展带、渝广达发展带。还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成都和重庆应重视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5个发展带应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强化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服务功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变迁。
第三,建设产业集群,提升生产效率。产业集群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8-29],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内陆型经济,加强产业集群对促进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成渝地区产业集群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只在少数产业如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天然气化工等产业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产业基本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经济较大,除核心地区外很难在区县中完备供应链。因此,应考虑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跨区协作意识,实现跨区产业集群,进而提升区域产业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