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惠
[摘要] 本文从孝文化在中学生群体中的缺失现象入手,将家校共育作为孝文化传承教育的途径手段,结合厦门市新圩学校的家校共育实践,探究家校联动在孝文化传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孝文化;家校共育;特色实践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备受重视。孝文化也早已渗透在家庭及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本文从当代中学生孝文化缺失的现实问题入手,分析了家校联动在孝文化传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走访考察了厦门市新圩学校在家校共育方面的实践举措,进而对孝文化传承教育进行反思总结。
一、当下孝文化缺失的现实问题
当今人们生活富足,“孝道”却越来越淡薄。父母对孩子各种娇惯、宠溺,过度重视分数而忽略孝文化教育,学校尽管意识到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形式大于内容。大体存在如下三类问题:
1.缺少孝亲敬老之心
很多孩子不尊重父母和长辈,随意顶撞父母,惹父母生气,对父母和长辈说的话和安排的事听不进去;不懂关心父母,对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知之甚少,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过度依赖父母,劳动能力不足,无法帮父母排忧解难;见到父母和长辈不知道问候,不体谅父母艰辛,不能满足父母的成就期待等。
2.缺乏感恩回报之意
有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生活方面,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稍不顺心就与父母吵架,总认为父母的辛苦付出是应该的,埋怨父母无能,不懂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待学校公益活动不积极参与,害怕影响学习远而避之,干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知道感激学校培养之恩;对老师常心怀不满,视老师为坏人,体会不到老师的教育之恩。
3.缺失奋斗担当之责
很多中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情感上责任感不强,明知道自己错了,老师和父母一说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对人生、社会、国家缺乏责任心,以至于个人主义膨胀、利己主义增强、享乐主义流行,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知道将来做什么。
二、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手段——家校共育
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两大重要场所。学校和家庭要各司其职、明确定位、密切配合,两大教育主体要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有效解决孝文化缺失问题,进而实现教育人、培养人的艰巨任务。
1.关系定位准确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将学校和家庭有效统筹起来才能实现教育的和谐共生。孝文化教育中,需要对家校关系准确定位,体现“学校主课堂、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孝文化教育主体的组合联动。
2.角色定位清楚
除了对教育主体准确定位外,还需要对各自角色明确分工。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做好动员宣传工作,并牵头组织各类孝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家庭要充分发挥小课堂作用,不仅积极配合学校活动,还需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良好家风。再联系当前社会重视孝文化的外部环境,从而形成三大主体各司其职的良好局面。
三、孝文化家校共育的特色实践
新圩学校开发了一系列关于“感恩”与“孝敬”教育活动,以活动带动感动,感动化为行动,将理念提炼成课程,从而形成家校共育的亮点与特色。
1.博爱超市:家校共育的组织机构
家校共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稳定有序的组织机构。2011年5月,新圩学校由家长志愿者和学校共同组建校红十字博爱超市,超市实行“1+X”财物募集,“1”为市、区红十字会提供的各类日用品,“X”为社会爱心人士向超市捐赠物品。设置超市的初衷为资助贫困学生,他们通过做零工获取积分,然后用积分换取所需物品。后来,超市覆盖范围扩大,不仅针对贫困生,所有学生通过劳动都可以体验温暖与关爱。家校共建的博爱超市演化为孝文化传播的组织机构,学生将精心准备的礼物写一句话放置在指定区域让父母选择。诸如此类的感恩行动,通过博爱超市传递给更多亲子,对于缔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大有裨益。
2.家长义工制:家校共育的运行机制
为了充分调动家庭在共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让更多家长参与教育、奉献智慧,新圩学校创立了“家长义工制”的家校共育机制。具体为挑选出热心班级活动的多位家长来参与班级管理。他们身着红色马甲义务为学生上下学路上保驾护航,还参加学校组织的拓展训练活动。随着义工制的发展,义工的覆盖领域更广,不少家长主动承担起孝文化传播分享的使命。他们将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相处之道,与自己父母的处世法则拿来与其他家庭分享,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借鉴氛圍。
3.举办孝亲节:家校共育的活动内容
新圩学校为了弘扬孝亲敬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懂得体谅关爱父母,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类孝亲敬老活动。如九九重阳节,学校会邀请爷爷奶奶齐聚一堂,由孩子们亲自做饭,让老人们体验温馨的亲情,让孩子们体会长辈的辛劳。为体验母爱亲情,让学生把大背包背在胸前,蹲下身去洗衣服,体验妈妈怀孕的辛苦。学校还利用入学和毕业举行“入学式”“毕业式”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步入成长门,一起亲历活动过程,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四、孝文化家校共育的思考建议
家庭与学校作为孝文化共育的两大主体,只有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各司其职,才能形成良好的共育氛围。二者地位相当,不可偏废。学校作为教育主体要积极引导,同时需要家庭的配合辅助才能保证孝文化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因此,组织活动需要明确:一活动主题明确。只有明确主题才能结合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二活动内容具体。在主题明确的基础上,再细化活动过程与形式,让家长明确任务而无负累;三活动角色多样。家校共育目的在促进亲子和谐共进,共同成长,家长孩子互换角色感受神奇体验。这些活动正在利用多样形式融入共育理念、共育机制之中,形成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共育格局。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家庭教育专项课题“农村学校传承‘孝文化的家校共育研究”(课题编号:GS[2019]GHBZX06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樊继福,王冬梅.论孝道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意义[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2):140-141.
[2]高飞.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J].法制与社会,2010(8):286-287.
[3]王成.中华孝文化的源起演进及其现代传承[J].学习与实践,2012(9):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