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食育,即关于食物的教育。食物既是一种自然界的实然物体,也包含了丰富的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元素,食育则是一种具有多重教育意义的融合教育,与“五育”共同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由于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存在自身的教育规律,食育如何有效地融入“五育”之中?这成为了当前食育发展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食育;教育;融合;教育目的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体现出了我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正在加速推进。食育作为“五育”之基,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食育融入“五育”之中,坚持食育与“五育”同向同行、融合发展,已是形势所需、社会所需。
一、食育是一种融合教育。食育,从广义上讲,即关于食物的教育,包括了一切与食物相关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学校食育,它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需要,以食物为教育素材,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施加积极影响的各种课程和活动。不难看出,食育可分成学校食育、家庭食育和社会食育三种类型,这说明了推动食育发展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不该由学校食育唱“独角戏”。同时,食育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就内容而言,既包含了营养健康教育,也包括了食品安全教育,还包括了传统礼仪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重要内容;就外在的表现形式而言,食育包括了专门传授食物相关知识的显性教育、接受食育文化熏陶的隐性教育、融入食育知识的其他教育形式以及与食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简言之,食育是集知识讲授、态度培育、技能培养和习惯养成于一体的大教育,是将食育理念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之中的一种全方位的融合教育。
二、食育与五育的教育目的一致。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五育和食育的共同目标。关于学生“吃什么”和“怎么吃”的问题,已然超越了一日生活的简单范畴,成为了学校里的一门课程、研究者心中的一门学问,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食育的认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食物,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意义。当通过食物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和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时,食育即是一种德育;当通过食物引导学生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功能等知识时,食育即是一种智育;当通过食物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物与身体发育的密切关系时,食育即是一种体育;当通过食物引导学生去感受食物美、审视食物美和传播食物美时,食育即是一种美育;当通过食物引导学生亲身去实践、去劳作时,食育即是一种劳育。由此可见,食育与五育相伴相生、不可分割,两者之间目的一致、目标相通。通过食育,将能达到“以食育德、以食启智、以食健体、以食立美、以食促劳”的教育效果。
三、食育应有效融入“五育”之中。当前,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声音越发强烈,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应文件为中小学生减负。在此背景下,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食育课程不太现实,但食育又不能缺少。因此,引导食育有效融入“五育”,将是大中小学、幼儿园最能接受的有效方式。一要做到引导教师树立融合理念。食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食育不仅要进校园,更要入脑入心。食育不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要引导老师们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食育理念,让食育真实地融入到每节课、每次活动中。二要做到提升教师融合能力。融合与否,这是理念的问题;融合得怎么样,这是能力的问题。学校要加强食育融入各门课程的研讨和交流,要以学科门类为单位,组织教师专门讨论如何融合问题?通过组织各类食育能力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的食育融合技能。三要建立大中小幼教育教学融合体系。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是环环相扣的教育教学环节,由于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一,需要建立起符合各階段学生身心特点和实现各阶段教育有效衔接的食育课程融合体系,做到各阶段食育相融相促。四要做到建立考评监督机制。将食育纳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范畴,把融合程度作为每堂课的考核指标,建立食育工作考核标准,要求每门课都要体现出食育内容和食育元素的教育意义,从而真正让食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五要做到将食育融入校园文化。食育文化是最深层的教育力量,食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将食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进行建设,可将食育文化作为特色校园文化进行打造,可引导学生参加各类食育活动。通过在校园内培育食育文化和开展食育活动,促使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食育文化熏陶和影响。
食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部门、社区和社会组织等机构的协同努力、携手推进;食育是一项思政工程,需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齐头并进、融合发展;食育是一项特色工程,需要大中小学、幼儿园引起足够重视,投入相应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好积极参与、同向同行。最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奋进努力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健康中国”宏伟目标定能如期实现。
作者简介:邹显林,1984年8月出生,男,汉族,四川遂宁人,教育学硕士,讲师,南昌师范学院科研处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