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荣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小学教学领域,网络对教学的影响更加明显,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在无形中受到“互联网+”理念的影响,由抽象变得具体。尤其是在特殊时期,网络教学成为一种常态化教学,教师更要用好“互联网+”对教育的辅助作用,完成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更为先进的探究。
【關键词】 “互联网+”;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从宏观层面来看,“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思维发展的新形态,它可以被宽泛地理解为以“互联网+”关联各行各业。简言之,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教育,都深受互联网的影响。而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新生的“互联网+”力量联系得更为紧密,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就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而数学又和计算机技术有一定的互利影响,因此,以“互联网+”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善于打造“互联网+”模式下的网络化教学
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1”,那么“互联网+”模式下的数学教学就相当于一个“N”。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由一位教师在一间特定的教室里构建一节课。这个时候,学生没有多余的选择,也就是说,教师“给”什么,学生就“拿”什么。但是基于“互联网+”理念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不确定性。除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方式,也完全可以选择以“互联网+”为背景构建完整的网络化教学,这和以往的多媒体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这一点,在运用“互联网+”理念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有充分的体现。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进而运用这个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在“互联网+”影响下,对于圆周长的推导,可以选择的网络化教学途径变得多元化。对于这种比较经典且争议较小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运用“大网课”的模式代替网络直播,即在选择优质资源的前提下对学生直接进行教学。除此之外,选择“数学建模”的网络教学动态推导圆的周长,可以让教师从烦琐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从而高效完成教学。
二、注重运用“互联网+”理念丰富网络教学内容
“互联网+”理念不仅仅局限在教育领域,它涉及的范围广,且影响深远。同样的,教育也从来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一种生活化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全方位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运用“互联网+”理念开展数学网络教学的时候,就要加入更多的新鲜教学元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互联网+”带给网络教学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要想实现这一点,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出发,灵活运用好诸如“超链接”等网络元素,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公顷》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互联网+”给教学带来的益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处理本部分内容的时候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单位“公顷”的大小,并通过掌握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再精确的类比也不能代替直观。实际上,无论教师将演算推导得多么精确,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都不能代替实物直观给大脑带来的冲击。“互联网+”教学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公顷的认识,学生可以在学习前先以“超链接”形式直接通过视频、图片以及文字介绍对它产生整体感知,并结合以往经验来估算它的大概数值,从而提纲挈领,展开教学。以这样的形式来指导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彰显,更有助于在头脑中构建“公顷”的立体概念。
三、巧妙借助“互联网+”促进师生间有效交流
在理论层面,无论“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教学资源还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始终是一种教学手段。换句话说,“互联网+”依然要被定义为一种“服务”,是对教学的服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它带来的便捷,却不能完全依附它。尤其是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网络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但教学一定要有温度。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师生交流出现了很多误读,这种交流不是简单的“020”输入模式,而要用它的有效性促进网络教学。例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互联网+”促进师生有效交流。在网络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不光是运用通讯等手段进行的直接交流,最主要的是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问题交流。本部分教学中的因数和倍数,其实可以由学生和教师来分担这样的“角色”,那么师生间的对话也就成了教学内容的交流。一个数的因数,其倍数也和这个数有关,教师引导学生来探究这二者的异同,打破网课中教师单纯负责“教”,学生被动进行“学”的局面,让网络课堂真正在“互联网+”模式下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与时俱进,加强推进适应教学发展的因素。教师只有遵循相应原则进行有效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郭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
[2]张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