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娟
【摘 要】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解题技能的提高,然而这样却忽视了学生对数学图形的认知,从而导致学生的空间观念淡薄,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不利的。本文围绕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阐述,旨在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空间观念;思维;实践;教学
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是个体的潜能意识通过行为实践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意识的形成能够激活学生的潜在意识,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时爆发出创造性行为。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学生的思维发展意识,努力把现行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充分结合到一起,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注意直观演示,唤起学生表象意识
皮亚杰认为,运算阶段的儿童语言符号意识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数学教学中的直观演示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经过组合与再造形成新的表象,从而为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提供服务。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加上解说或者提问,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归纳演示内容,从中抽象出图像的本质特征。教师在作图时,还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演示能够帮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感受数学概念的表象。教师直观演示的过程,也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表象的过程。
二、借助实物模型,养成空间思维观念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而观察是思维活动的开始。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事物最直接的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实物模型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学中利用实物模型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借助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来收集信息,是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开展“搭积木”活动中,展示几块立方体积木搭成的数学图形,其中有一块积木被遮盖了,要找到这块积木,需要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完善,此时需要让学生动手来摆一摆,通过以实见虚,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想象这些形体分别与哪些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关。通过这样的思维感知,培养学生的事物表象意识,为建立空间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综合概括,培养空间想象思维
数学图形是数学知识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小学生图形的概念已经初步形成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图形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强化空间观念意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如果学生能够把抽象的数学图形具体化,说明他们已经建立了图形的概念,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学生通过综合与概括能力来发现图形中的数学知识。例如:要制作一个底面半径为3厘米的圆柱形有盖铁皮桶,共用了282.6平方厘米的铁皮,问这个铁桶的容积是多少?应该说这道题需要很强的综合与概括能力才能解决,而如果教师采用文字的表达方式,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空间想象力而很难获得有效的信息。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推理来获得未知的条件。此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其中隐蔽的已知条件,通过对已知条件的分析,推理出容积与表面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力来弄清楚空间问题。
四、加强实际操作,强化学生空间思维
斯金纳经典操作理论告诉我们,操作是一种认知强化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主要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引导、点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维方法。此时,如果能通过实际操作,并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就通过开展操作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把抽象的空间感变得更加具体直观,同时也学会了分数的大小比较。
综合上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同时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维娜.数学教学中如何培養学生的空间观念[J].小学教学参考,2018(15).
[2]贺霞.依托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J].小学教学参考,2018(23).
[3]刘伟.小学几何概念学习中开放性问题设计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8(1).
[4]夏燕飞.用生活化情景有效培养小学生图形和空间观念[J].学周刊,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