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作品中教师形象的影像化建构

2020-12-23 04:47陈威
声屏世界 2020年16期
关键词:建构

陈威

摘要:以教师为主题的电影作品主要着眼于这种戏剧性的教育故事,反映教育改革、学校风格、师生关系以及电影艺术中校长、教师、学生和其他角色的设计和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形象是电影作品的灵魂。当然,教师电影作品具有广泛的受众,包括学生、家长和老师,而老师的形象则不可避免地影响公众对教师形象的理解。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影片中创建的教师形象及其对现实中的教师形象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对教师形象塑造的影像化革新方式。

关键词:教师形象 影像化 建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项目“互联网时代教育舆情与教师形象的影视建构”( XJK17AGD001)。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就开始通过电影媒体塑造和传播教师形象,有《祖国的花朵》《朝霞》《早春二月》《园丁之歌》等作品。改革开放后高考制度恢复,关于教师题材的电影逐渐增加。中国电影金鸡奖的首个特别奖是一部关于教师的电影:《苗苗》,这是教师主题电影发展的里程碑。《苗苗》之后,有关教师题材的电影受到电影界的重视,反映当时教师生活的代表作有《春晖》《晨歌》《孩子王》等。这项工作的共同主题是受到老师的好评。近年来,中国优秀的教师电影仍在大力宣传这一主题,但可以看出教育体制的问题。例如教师和教育并不是完美的。这也是电影社会化功能具体实现的大胆改变。

教师形象的影像化建构

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电影中的教师形象建构进行比较研究,并总结了影像化中教师形象建构的一些共同特征。

爱岗敬业的初心。《礼记》云:“敬业乐群”。这意味着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岗位,忠于个人荣誉,作为老师应当始终牢记这个真理。电影《凤凰琴》反映的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贫困山区小学的教育状况。破败不堪的教室难以抵御刺骨的寒风,摇摇欲坠的桌椅板凳难以承载学生对未来的期待。物质条件的匮乏尚且可以凭借坚定的信心克服,但是教学资源的紧缺却是无法逾越的鸿沟。一所学校仅有四位老师:校长于昌明,副校长邓有美,教务主任孙思海和刚刚上任的教师张英子。简陋的教具,还要自己印刷课本,被拖欠了九个月的工资还要想方设法为了修缮校舍四处筹钱……即使处于这样的困境,当他们在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时,几十年来几位教师始终没有动摇过自己爱岗敬业的初心。

真诚炙热的爱心。“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是教育理论的核心因素。“爱”也被视为教育的灵魂和教育的本质。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本能。电影《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老师,深情地对学生,激情地对教育,真情地对人生。她全心致力于建设乡村学校和教育乡村学生,在她眼里学生就是她的孩子,是她的一切。她说:“女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有个娃,俺娃没的那几年,俺都不想活了,现在俺就是把他们当作俺的娃,俺最见不得糟塌孩子的人了。”尽管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很多时候也会有些力不从心,但她从未想过要放弃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了给孩子们筹钱买电脑,她不得不在赵老板的逼迫下喝下一整瓶白酒,只要是为了孩子们好,哪怕让她放弃生命她也心甘情愿。为了孩子,她舍弃了追求幸福的机会,放弃了自己作为一名真正“母亲”的权利。她把母爱的光辉照耀在了这群与她并无血缘关系的孩子身上,同时也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了他们身上。

心心相印的共情。共情又可称为神入、同心理。共情的概念最初是由临床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是指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验对方的感受,并且将心比心的做出恰当的反应。

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热爱音乐,富有才华,但是始终怀才不遇的音乐教师马修被调到了一所专门为问题孩子所建设的学校。刚来到学校,马修就见识到这些问题孩子的顽劣,但是与校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同,马修对这些问题孩子充满了耐心,并且懂得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孩子们的感受。正因如此,马修老师渐渐地发现了这群孩子的可爱之处,甚至发现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天分。马修在音乐领域屡受打击,他曾暗暗发誓再也不碰乐谱,但是想起了自己曾经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心灵慰藉,他不忍心这些孩子一直沉浸在灰暗无望的生活中,所以重新开始谱写乐谱。这不仅仅是他走出心理阴影的作品,更是这些孩子们人生中的优美华章,他不仅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这些灵魂并未消逝的孩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也许,如果“问题学生”成为问题,我们只能尝试以同情心对待他们的世界,并给他们更多的安慰。

影像化中的教师形象对现实教师这个行业的推动

青年教师身份的变化。青年教师刚刚踏上三尺讲台,“昨天是学生,今天是教师”,在今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树立教育理想,培养教育智慧,同时实现从受教育的人到教育他人的心理转变,必须要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阶段。如果有一个好的榜样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并在他们的教育活动中持续巩固,那将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电影《美丽的大脚》《凤凰琴》等电影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形象,并展示了他们在国家最困难时期的教育活动,教育信念和教育素养。这种类型的电影通过视听现实主义的形式非常精确、精细地记录了客观现实,并且所表达的人物、故事和感受真实可信。观看此类电影的年轻教师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教育的神圣性和老师的高尚精神,激发内心的情感,并确定职业规划的方向。

教育经验不足也是阻碍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仍然难以将教學理论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观看此类影片,可以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直观地呈现给青年教师,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同时也能让每一名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中年教师的自我突破。中年教师在教学上往往会遭遇职业倦怠期,因此他们需要获得更多新知识并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教学活动。而此类教育影片具有丰富的艺术成分,其表演内容和艺术形式被形象地赋予了观看者,展现了无限的经验交流空间。尽管教育影片大多集中表现教育主题和生活主题,但同时它们还包括天文学和地理、时事政治、文化交流等内容,这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尤其是当他们观看外国教育影片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国外教学体系,更能培养其从国际角度看教育问题的教学理念。例如《成长教育》《朱诺》等电影,展现出了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艺术以及西方国家的家庭问题。这些电影不仅可以促进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教育效果的优化,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老年教师的破而后立。老教师具有强烈的教学理念和独立的教学风格,但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对比较保守,往往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观看教学影片,不仅可以了解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能思考自己教学中的缺点。教育不是一味地约束或压迫,而应该是对话、交流、互动并获得灵感,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职业发展。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描述了印度的教育体系。在影片中,院长“病毒”是传统教师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学校是一间大量生产学生的工厂,打碎了年轻人的未来和希望,却从没意识到自己的暴力和破坏。兰彻非常讨厌“病毒”,他的性格和知识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兰彻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对成功的独特见解,在“病毒”的眼中,他就是没有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学习。但兰彻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成功与否不是仅靠一场考试就可以评判的。

教师形象塑造的影像化革新

寻找体裁内容的创新突破。如今,以教师为主题的电影基本上以教师为主要角色进行正面宣传,这种直接的传教效果不一定会长期良好。教师本人的角色是从不同角度呈现的,同时教师本人还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揭示和批评教师形象的“庸俗、低俗、媚俗”和消极一面,制作电影时,故意设置一些“坏”老师的角色。如果观众强烈反对“坏”老师的形象,那么实际的“坏”老师或许就没有了生存空间。

同时还可以在其他影片类型中添加教师的角色,比如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这部电影光影之间渲染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爱。小春和父亲之间的爱,小春对丽丽的爱,以及江老师所注重崇仰的爱。种种饱含生命厚重的感情在音乐中升华,让人不禁感慨人世间最难的是真情。但电影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王志文饰演的江老师,有人说:江老师身上有王志文真实的影子,这个角色能引发人们去研究、去思考。尽管他是孤独的,也是因为这种孤独让他在别人眼中成了怪物,但同样也是因为这种孤独更加彰显了他崇高的人格,尤其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社会。

强化制作过程的多方参与。尽管中国电影类型的发展趋于多样化,但中国电影观众的类型是单一的,中老年观众、儿童、男性等观众的比例相对较低,而教师题材的电影又大多以文藝片的形式出现,这就更加局限了教师题材电影的观众群体。近年来以教师为主要题材的电影质量普遍不高,诸如《放牛班的春天》《心灵捕手》等引起观众广泛热议的电影很少出现在荧幕上。观众类型受限制却又没有可以引发观众热议的高质量电影出现,教师题材电影也因此陷入逃不出的怪圈之中。

虽然衡量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不应该只关注票房,影片本身的艺术水准及其所传递出的社会价值才是我们更应该看重的。如果一部电影根本无法引人关注,又何谈引人深思?学校是教师题材电影的主要阵地,而政府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推手,所以在教师题材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积极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可以适时推动优质教师题材电影在各大视频平台的免费展播,贺岁电影《囧妈》正是利用这种方式收获了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关注。此外,还可以加强对优秀教师感人事迹的宣传,为教师题材电影的拍摄提供更多真实的原型人物素材,艺术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电影更能拉近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曾一度引发无数观众热议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主角程勇及其感人事迹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共鸣。

同时政府和学校的积极参与还可以有效地制约电影制片方为了商业利益而无视教师社会形象的行为,甚至利用低俗的情节和丑化教师形象的手段来达到博人眼球的商业目的。(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凤林.试论教育影视作品在职前教师专业精神培养中的价值——以国产教育影片《烛光里的微笑》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8):239-241.

[2]刘晶晶.“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有关电影中教师形象的二三事[J].陕西教育(行政),2013,(07):118-119.

[3]杨晶晶.从另类教师形象浅析我国教师专业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03):55-57.

[4]田秀峰.从电影《热血教师》谈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路径[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352.

[5]武英杰,张玉双.几部教育影片中教师形象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1,(02):152-153.

猜你喜欢
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建构几何模型高效解题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如何建构序列化阅读教学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例谈幸福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