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兴武
摘要: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研究手工制瓷技艺留下了宝贵资料,对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该纪录片为例,探索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背景下的“非遗”文化类纪录片摄制问题技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录片拍摄 传统陶瓷技艺
18集大型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历经3年完成,跨越多个省市,先后有135位制瓷工匠出镜。该片总共18集,总时长300多分钟。该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科技价值和传播价值,也成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视频教材。笔者有幸参与该纪录片的摄制,结合多年媒体工作经验,试以该片为例谈谈非遗文化类纪录片的摄制技巧。
因地制宜结合文化特色,理清纪录片主题
千年传承的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具有完备的生产组织方式,其生产制作上更强调群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在拍摄景德镇陶瓷文化相关纪录片时,需要在群体性工匠精神层面下功夫,要对其为整体生态系统来考虑。
在制作此类型纪录片时,编导的前采尤为重要。例如,在摄制《匠心冶陶》时我们发现制瓷原料开采加工与进入坯坊后坯釉料制备,两者的工序衔接就体现出群体性工匠精神的自我约束与排错,此种现象在诸多工序衔接时都有体现,用景德镇坊间俗语就是“一脚压一脚,毛病不过脚”。由此可见,整体性为主导的陶瓷文化纪录片在摄制过程中,整体工艺脉络的清晰是此类型纪录片的成败关键。
基于此,整体性为主导的陶瓷文化纪录片,其摄制主题来源必定沉淀于生产工艺之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角度折射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乃至推论文化的兴衰。 如央视的纪录片《瓷路》就是较好的例证。纪录片从制瓷工艺的秘密入手,以点带线,以线成面的方式,层层剥茧通过多维佐证呈现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世界中的作用。
个体性为主导的纪录片在摄制中也要遵循景德镇陶瓷文化群体性工匠精神的内在特质,将个体或人或事物的表述溶于陶瓷文化发展的整体之中,可以结合人物的命运多舛或事物的兴衰与文化整体的发展做比对,以体现景德镇陶瓷文化中所特有的传承创新过程中的“阵痛”。此过程笔者认为就是一种“扬弃”,而传承中的“扬弃”,往往也是从无意识的继承与有意识的创新交织在一起的。
当下工业文明的发展迅猛无比,而过度“物欲”的追求并不是人类的未来,无论是以整体或个体为主导的传统“非遗”文化纪录片都有责任通过更深层次的内涵与主题,给予文化的反思与人性的回归,而千年传承不息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正是全世界所独有的研究标本。
尊重工艺规范,呈现纪录片内容
真实性、客观性是纪录片摄制的基本原则,这是不可偏离的基本点,陶瓷文化背景下的纪录片摄制主要体现在陶瓷工艺制作流程的真实与客观性上。有很多关于陶瓷文化的纪录片在摄制时就犯了对实际生产工艺不了解的毛病,比如在拍摄民间传说童宾跳窑的过程中某些摄制组就脑洞大开,有的要从窑顶上跳入,有的要从投柴孔跳入,最后大龙缸终于烧成。其实只要了解一下烧成工艺就会发现这些都不可能成立。由此可见纪录片在场景还原民间传说方面的内容时应慎之又慎,对无法证实的民间传说宁可不提或艺术性地一笔带过,切不可以讹传讹。
以陶瓷工艺生产为主题的纪录片更应严守真实与客观,传统生产工艺模式与现代生产工艺模式有很多区别,其生产用的设备针对产品的不同也有所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匠心冶陶》在拍摄琢器瓶类拉坯时就发生因现代工匠不熟悉传统人力拉坯车的操作,误将搅车棍搅车后置于腹部与两腿之间的错误。幸亏建国瓷厂的老厂长徐国祥老先生及时指出其生产不规范,我们便立刻放弃拍摄半天的素材重新来过,才不致于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受众。
在充分尊重生产工艺的同时,纪录片的摄制也要避免编导痕迹过重。从专業角度来讲,纪录片是活态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在跟踪拍摄的过程中以不违背客观事实的前提,编导不能主观安排拍摄对象的行为,在拍摄前采时编导不要太详细地与拍摄对象沟通拍摄内容。这反而会局限拍摄对象的活动,使得拍摄内容僵硬失去活力,失去被拍摄者行为的真实性和新鲜感,从而感染力下降,毕竟纪录片的被拍摄者不是专业演员。在拍摄过程中一些突发的情况反而更能渲染气氛,这就要求摄制组要有随机处理问题的能力。《匠心冶陶》在拍摄利坯工匠检查薄胎碗坯过程中,无意有一只小虫飞入画面,恰好停在坯体口沿处。因薄胎坯体极薄,小虫竟不能很好地站立,摄像师马上顺势而为从利坯工匠的脸部特写切到小虫摇摇晃晃的别扭肢体上。这个镜头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利坯工匠薄胎利坯的工艺之高。
真实客观,通过画面叙事
纪录片可以讲故事也可以讲人文情怀,但不能编撰故事。随网络与自媒体的兴起,纪录片是由过去单一的叙述化发展到故事化再到“戏剧化”了,更强调被拍摄对象的戏剧化冲突与矛盾,但这不能成为编导为得到戏剧化效果而去刻意营造拍摄方式的理由。为了做一个画瓷器用的竹制工具,摄制组特意让拍摄对象上山砍根竹子,而后削成竹筷大小的棍子。虽然营造某种制瓷工艺“原生态”的效果,却忽略了景德镇制瓷工匠对制瓷工具的获取,有对现实生活器物中信手拈来的客观事实。我们在实时拍摄时,要在拍摄人或事件过程的期间,注意记录拍摄对象间发生的矛盾与故事,不要把过程或流程当做故事。
纪录片是视听艺术综合体,受众是通过镜头画面组接且辅以合理的声效而获取信息。无论是长镜头一镜到底或是短镜头的蒙太奇衔接,其叙事画面应当是主体,在拍摄时突出画面的细节就是体现画面叙事的最佳手段。
具体有突出画面内人物的形体动作、神情相貌、服饰装束等细节。如拍摄工匠脚踩炼泥时对腿部肌肉隆起的特写,通过力量的画面体现炼泥的艰辛;拍摄工匠利薄胎坯时的凝神聚气,表现工匠面对极薄坯体的小心翼翼,这也有助于凸显工匠技艺高超。诸如此类的画面细节就是对画面人物叙事的多方位体现。还有突出画面内自然环境的风雨雷电、云雾山河、花鸟草虫以及人们生活中的习俗、习惯、活动的场所等细节,都是推动纪录片叙事发展,营造矛盾冲突有效手段。
结语
景德镇陶瓷文化背景下的纪录片摄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其摄制方式愈加便捷高效,传播载体形式也呈多样性发展。其实无论什么主题、什么拍摄方式,都要遵循景德镇地方所独有的工艺流程和群体性工匠精神的陶瓷文化实质。所有从业人员只有在真实、客观、叙事、艺术的准则下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拍摄出更多更好的纪录片作品。
(作者单位:景德镇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