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信息化教学大赛融合发展研究

2020-12-23 04:53张慧查强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27期
关键词:制度创新

张慧 查强

摘 要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两项重要制度设计。结合两项大赛的特征及内、外部制度环境,运用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进行分析发现,将同行业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整合有助于增强大赛转化动力,明晰大赛目标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制度改革。而二者价值取向与目标的一致性、资源配置的相似性以及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一体性,为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整合提供了基本条件与保障。同时,也应注意整合后在目标体系、制度设计、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恰切融合,避免二者的简单合并。

关键词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7-0044-06

一、引言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制定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免试入学政策,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3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同时也要积极打造“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这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机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技能大赛)是我国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对于探测产业发展前沿、推动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组织与创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但有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我国对接国际职业技能大赛、丰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自2008年举办以来,技能大赛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部署及各地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和密切配合下,技能大赛已经基本形成“统筹协调,分级管理,逐层选拔”的组织架构,常规赛项与特色赛项互为补充的专业布局。技能大赛开展10年来,对职业教育发展、职教师生产生了广泛且积极的影响,有效增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引导了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对接,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等[1]。

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另一项重要比赛是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以下简称信息化教学大赛)。2010年进行了首届信息化教学大赛,至今已走过8年的历程,逐步形成了国、省、地区、校赛四级赛事体系,成为传播信息化发展理念、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活动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国家的重要教育战略部署,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增强教学与生产过程的互动性,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开展,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不断推进,形成了“学生有技能大赛,教师有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共进态势。

制度的发展与人密不可分,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制度约束与规制人的行为,人也不断地塑造与改革制度[2]。通过对大赛制度不断优化,能够有效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不断激发大赛活力,提升大赛的整体效益。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组织机构和实践主体同属于职业教育系统,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内容设置上也有一定的关联;而作为竞技类比赛,二者都具有竞技比赛所具有的独特属性,这些都为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体系的整合奠定了基础和条件。需要说明的是,将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整合并非将两项大赛同时举办或共用场地,而是一种制度上的宏观规划与统筹安排,以及实践效应上的互相关联与作用强化。由此,本研究结合两项大赛的特征及内外部制度环境,运用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期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一)促进大赛成果转化的內在动力

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服务专业和教学”,将其成果转化到职业教育之中,进而以赛促教是技能大赛的核心价值。在技能大赛的制度设计上,也强调赛后资源转化,落地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注重将比赛理念转化为教学理念、比赛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比赛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等[3]。要实现技能大赛的转化功能,大赛主办方是转化功能的外推力;而教师和学生则是转化功能实现的内在动力,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主体,对于实现技能大赛的转化功能更是发挥着直接作用。这就需要通过技能大赛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转化意识,增强其将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大赛是专门为职业院校教师搭建的舞台,赛项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比赛,除了强调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更重要的是要求参赛作品引导教学过程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突出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实际效用和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4]。信息化教学大赛为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将信息化教学大赛纳入到技能大赛中,打通学生技能需求与教师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与教的融合,是形成“课堂(教学与学习)—比赛(技能与教学大赛)—课堂(教学与学习)”的良性循环过程,既能融合技能“教、学、练、赛”的一体化过程,也能增强教师进行大赛转化的动力和灵感。

(二)厘清大赛目标定位的现实需求

目标是一切行为的方向和引领,对于事情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真正高质量的目标不但具有引领作用,还能促进项目的管理和个体的自我调控,对目标进行科学设置和有效管理在实践过程中尤为重要。著名管理学专家德鲁克(Drucker)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他认为“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管理目标,也是依据目标进行管理”[5]。按照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第一,要有明确、一致且清晰的总体目标,这是目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第二,整体目标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标准分解成具体的目标,将具体目标分配到不同的部门;第三,在明确的目标之下,领导者不能仅仅依靠发布命令强制完成任务,更多地要作为引导者和激励者,给予执行者一定的自主权,以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6]。

作为一项时间相对集中、内容灵活的赛事活动,发挥对接产业发展、引导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作用,是技能大赛的主要目标。对于信息化教学大赛来说,其根本宗旨是“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而作为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回归课堂、服务一线教学是信息化教学大赛最重要的目标和价值。作为职业教育的两项重要制度设计,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在具体目标设计上也具有一定的交叠性。根据目标管理理论,统一且有层次的目标体系有助于大赛有条不紊地推进和整体效益的实现。将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置于同一个系统中,通过整合与梳理,厘清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目标定位,不但有助于提升大赛的整体效益,而且对于大赛的制度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也大有裨益。

(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资源的有限性(也叫稀缺性)与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和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资源的有限性是相对于人们需求的无限性而言的,由于资源数量不能无限扩张,所以人的需求不可能总是得到满足,这就出现了资源配置问题[7]。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之一,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政府职能和政府注意力配置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所占有的权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是有限的,所以其功能和能力必然也是有限的,如果工作量超越政府的能力则会削弱政府职能、效力和活力[8];二是由于政府所占有资源的有限性和政府本身的有限理性,政府不可能以同样的强度处理所有事务,因而必须通过鉴别事务的重要程度作出有效的注意力配置决策[9]。

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是由政府部门主办的两项公共事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和配置效率,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促进大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上说,技能大赛由教育部牵头,已经形成了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联动办赛和相互协调的组织结构;信息化教学大赛是由教育部主办,工业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等行政单位以及部分省、市教育部门和地方院校共同举办,对两项大赛进行整体设计能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此外,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产出的教学资源、研究成果、典型案例等资源也可以共享互促。将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整合,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在实现两项大赛基本价值、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强化政府工作的功能和效力,极大地提升有限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成效。

(四)丰富大赛内涵意蕴的制度改革

制度环境是影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行为决定、资源配置和整体效益的关键性环境变量,对于技能大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10]。制度建设是一个不断变迁和演进的过程。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是由于原有制度无法满足某种需求的利益诱导而发生,后者则是由于现有制度引起问题或不均衡而促使制度主导者对资源进行再分配的过程[11]。由此可见,现实问题或利益追求是制度变迁的根源和推动力,通过资源再分配解决现实问题或矛盾,能够促使各利益主体获得利益;而在满足利益主体获利机会的同时也能缓解制度过程中的问题。制度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又制约着人的行为,在人与制度长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其创新性和主动性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以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

关于技能大赛的制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施规划(2017-2020年)》从宏观上设计和部署了技能大赛的发展方向和阶段性工作,《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汇编》对大赛的前期组织(组织机构、赛项申报与管理),实施过程(设备设施管理、成绩评定、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经费管理、安全管理),后期转化(转化工作,宣传与信息管理、监督管理)等做了具体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尽管技能大赛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但制度的演进和变迁规律仍推动着制度的不断创新发展。其一,随着技术革新、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技能大赛要不断融入终身学习、工匠精神、信息素养等理念,响应“中国制造2025”、新工科等时代需求,这是技能大赛制度不断深化内涵的“利益诱导”。其二,在技能大賽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技能大赛制度创新的直接动力。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过程中融入了信息化、教师素养、终身学习等理念,对于传播工匠精神亦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来说,将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整合能够丰富技能大赛的内涵,增强大赛吸引力,同时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制度创新的尝试。

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信息化教学大赛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一体性

教学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的子系统。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教师教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能够影响教师的教;教的内容适宜、方法恰当,有助于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得到发展、积极性增强,则会进一步促进教的作用,反之亦然;教与学的过程并非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相互渗透、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能动性,教的过程是教师促进自身进步和学习的过程,学的过程则要求学生不断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12]。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二者是不可割裂的,离开对方,教或学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和发展。因而,强化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系统性、互动性和关联性,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的统一[13]。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化教学大赛侧重于考察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从本质上看,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是对职业教育中学与教的测评与推动。因此,尽管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有各自的特征及目标,但二者的内核即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它们同属于教育系统且具有一体性,这是信息化教学大赛纳入技能大赛的优势。将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整合到一个体系中,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大赛看到的不仅仅是获奖者的优秀技能,信息化教学大赛展示的教学过程亦能折射出优秀技能形成的诸多原因和条件;对教师来说,促使学生获奖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会自然地从技能大赛幕后指导者转变为教学改革实践者,反思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技能大赛的内容、学生表现情况、出现的问题等都将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

(二)价值取向与目标的一致性

一切教育的本质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性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二者的基本目的都是为了以赛促教,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这是信息化教学大赛纳入技能大赛的基本条件。由于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同属于职业教育领域,都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如赛项内容都要求与新兴产业发展接轨、促进教学实训基地共享、双师型教师发展等,因而,两项大赛的价值取向、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也具有诸多一致性。本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政策和研究,对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目标进行了归纳,见表1。

由表1可知,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本质核心一致;总体目标各有侧重、方向趋同;具体目标交叠重合、特点明显。从总体目标来看,技能大赛主要针对学生技能,信息化大赛针对教师能力,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从具体目标来看,两项大赛的前七点具有相似性,除此以外,各自的目标还表现出独特性。相对于信息化教学大赛,技能大赛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得多,在对接产业发展方面也更具优势。此外,国际技能大赛的举办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技能大赛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信息化教学大赛则与教学过程衔接更为紧密,在传播信息化理念、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将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进行整合,总体目标是清晰明确的,同时又将具体目标分解到不同部分,既能强化总体目标的实现,又能促进各具体目标的有序开展和目标达成,符合目标管理理论的设计观点。

(三)资源配置与应用的相似性

资源的稀缺性和政府的注意力配置要求我们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和配置效率,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促使公共事务的可持续发展。技能大赛的资源禀赋优势,以及两项大赛在资源配置和应用上具有的相似性,为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整合提供了充分条件。本研究从时间规模、运行模式、机构部门、组织体系和制度建設5个方面梳理了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资源配置和应用情况,见表2,基于此分析信息化教学大赛纳入技能大赛的可行性。

从表2可知,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都是由政府机构统筹协调、分级管理,大致形成“学校—省—国家”逐层组织的竞赛架构。从办赛规模上看,技能大赛的规模要远大于信息化教学大赛,组织体系和制度建设也更为完善,参与的机构部门包含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基本涵盖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参与机构。从组织体系上看,信息化教学大赛体系层次较为简单;技能大赛的部门层次和职责分工更加细致,从全国层面到赛区层面,再到赛项执行层面的职责规划较完备,大赛设置了秘书处、执委会办公室、经费管理委员会进一步辅助和协调管理,裁判组、仲裁组和监督组等保障大赛进行的公正和公平性。从制度建设上看,技能大赛形成了从宏观规划到具体实践的制度体系,信息化大赛则具备基本制度规范。此外,技能大赛的官方网站、赛项申报初评平台、网络报名平台、专家信息管理平台和赛事信息管理平台也逐步完善。将信息化大赛网站纳入技能大赛网络体系中,在保持其独立性、完善职业教育资源库的同时,有利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和资源共享。

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信息化教学大赛融合发展的方略与展望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今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序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拉开,德国提出“工业4.0”开始进行大型工业革新,美国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进一步强化制造业发展。在此背景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主力军,职业教育被赋予更多的历史使命[14]。技能大赛作为衔接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教学的“孵化器”,在推动产业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大赛机制,改革创新,办出特色”,是技能大赛前进的方向,将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整合是其制度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且从其内在属性和资源配置上来说都是可行的。

将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体系整合并非将二者简单的合并到一起,而是一种创新性融合,根本目的是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大赛整体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跳出原有的制度体系,从宏观上重新审视与思考制度的整体架构,从微观上测度与考量制度的细节问题,这也是本研究后续将要继续深入的内容。综合上述分析,将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整合,构建新的制度体系,应当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在目标定位上,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的本质目标和具体目标存在一致性,应该理顺大赛的根本目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同时还要不断融入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将不同的具体目标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和活动。比如大赛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由分管教师技能大赛的部门主导实施,在各个部门实现各自目标的同时促进整体目标的达成。此外,均衡性和公平性应该是目标定位中的应有之义,尽管客观差异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可以通过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和分类管理等方式缩小差距,尽可能促进技能大赛与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二,在制度设计上,虽然技能大赛的规模更大、制度体系更完善,但对两项赛事进行整合绝不仅仅是将信息化教学大赛嫁接到技能大赛体系之中,二者应当是置于同一个框架体系下的两个并列的子系统。因而,在明确目标体系的基础上,要从宏观上进行统筹规划,既保持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基本特征,又促进二者在评价体系、赛项设置和资源应用等方面的互动关联,使制度体系更具系统性、层次性和精细化。如设置融合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整体布局和阶段性规划、共同遵循的相关制度,对于各自的具体操作性制度再分别进行设计安排。此外,也应加强制度建设的创新性,以制度创新带动和引领实践活动,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办学活力。

第三,在管理模式上,将信息化教学大赛与技能大赛整合后,其整体管理模式在遵循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分级实施的基础上,应当给予各部门更多自主权,由政府“单中心”的方式向利益相关者“多中心”的治理方式转变,实现技能大赛的协同发展[15]。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公益性制度设计,政府部门并不是唯一组织和服务提供者,大赛的运行涉及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只有发挥各主体的功能优势、最大化满足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才能充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共同推进大赛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技能大赛的顶层设计、资金投入与分配、运行过程、评价方式等环节要进行协商共治,当然,作为一项公益性教育事业,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和政策规范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应当进一步强化监督与反馈机制,及时对大赛进行调控和管理,这是促进大赛顺利开展和均衡各方利益的重要保障。

参 考 文 献

[1]吕景泉,吴淑媛,汤晓华.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走向新高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6):99-105.

[2]陈朋.制度创新与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长的基本逻辑[J].学海,2018(1):28-34.

[3]张兴会,戴裕崴,张维津,等.“职教改革试验区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动协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10-14.

[4]谢传兵.制度设计与成效追问——我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回顾与前瞻[J].江苏教育,2015(32):39-42.

[5]赵曙明,杜鵬程.德鲁克管理思想评价与研究——一个会议综述[J].经济管理,2010(2):174-180.

[6]朱光,黄盼盼.目标管理模式下的新生代员工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12(2):104-106.

[7]刘世廷.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要无限性的矛盾——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现代透视[J].科学社会主义,2006(6):91-93.

[8]陈国权.论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与政府机构改革[J].求索,1999(4):41-44.

[9]习勇生.“双一流”建设中地方政府的注意力配置——基于30项省域政策文本的NVivo软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1):31-38.

[10]贺祖斌.以制度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制度生态环境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26-28.

[11] Lin J Y.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J].Cato Journal, 2013(1):1-33.

[12]胡淑珍,贺时魁.论教与学关系的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1992(8):16-20.

[13]蔡旻君.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分离现象透视和成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2):95-101.

[14]席东梅.技能大赛衔接中国制造职业教育支撑“2025”[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46-55.

[15]肖凤翔,邓小华.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式的转变[J].电化教育研究,2017(9):35-40.

猜你喜欢
制度创新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探析电子商务企业薪酬管理创新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制度视域下政府生态责任完善的法制保障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