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庆芳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数学的眼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自主地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分析所遇到的生活现象,成功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验“数学源自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格外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链接、整合,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与生活水乳交融。笔者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以生活诠释数学
数学往往给人一种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感觉,究其原因,脱离了生活实际是最关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用已有的生活现象、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常见的自然现象去诠释数学,让旧知与新知实现有效勾连,让数学中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让学生内心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如“三视图”这节内容,其中一些立体图形显得有些复杂,不易想象。教师在课前先将萝卜、地瓜的模型刻出来,在实物的呈现下,问题的解决降低了难度,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得以培养,由此,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又如“可能性”一课,教师借用一个模拟摇奖器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购彩票中奖的可能性有多大,以此引入课题。学生对于彩票这一话题都是比较感兴趣的,自然便有了解的欲望,探索的热情会在悄无声息中被激起,数学的价值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如了解 “生活中的图形”一课,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有趣的图画、实物,让学生充分感悟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几何图形,“边边角角”在数学课本中令人望而生畏,而它们又是那样熟悉,遍布在我们的身边。教学“图案设计”一节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诸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桥梁等大量的几何图案,让学生理解对称的意义所在,它的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也要创造设计生活中的美。像这样用生活诠释数学,学生的体验逐渐会点燃思维的火把,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二、设置生活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来自生活,又致力为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有着充足的现实意义。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把视角伸向实际生活中的点滴,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与欲望,促进他们自主学习,使得学习事半功倍。其实,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并非一无所知,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教师要抓住这些生活经验来辅助教学。如《垂线》一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先用多媒体呈现:农民伯伯要将河里的水引到农田c处,怎么挖渠道最短?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在激烈的讨论交流中得出结论。像这样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带着学生进入讨论、分析、交流、展示,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认识,知识体验也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加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他们逐渐养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习惯,养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三、注重学生实践运用
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会用才是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学生遇到实际问题,要有敏锐的数学眼光,要有勇气和信心去突破、解决,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扎实、牢固,并能从中获取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如学习《概率的意义》一课,教师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安排一人投掷硬币,一人做好记录,其他人监督实验是否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之后,明确每组的任务:硬币投掷次数为50次,态度要端正,记录好“正面朝上”的频数及“反面朝上”的频数,并将实验的数据整理好,记录好。学生所做的实验次数是有限的,因此他们自然会发现结果与之前设想的有一些出入,这时教师可质疑:“我们的猜想是不是出了问题?”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出现差异可能的原因,如此一来,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思考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他们对知识的感知增强了,应用能力也会随之得以提升。再如,在學习《数轴》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地址位置作为参照,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学校为原点,在东50米有一家便利超市,西60米有一个书店,邮局在西120米,医院在西200米。如果便利超市、书店、邮局和医院分别用A、B、C、D表示,请学生尝试画图。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巩固了数轴的意义,同时也学会用数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动手能力也随之强化。像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及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升。
总之,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终将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将生活中的生活元素充分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在理解、领悟、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去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超凡魅力以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