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地课程模式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思考与研究

2020-12-23 04:41翟玮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中小学生培养策略

摘 要:实践基地课程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目标的指引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体系中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课程。它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适宜的场所,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由此可见,实施实践基地课程模式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从实践基地课程模式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及培养方面进行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中小学生;实践基地课程模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也得到了丰富和延伸。心理健康的引导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实践基地课程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通过多功能、多主题、多类型的综合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进行实践基地课程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实施,以此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中小学实践基地课程模式的概述及对学生心理品质的

影响

中小学实践基地课程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中小学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教学的模式。而中小学实践基地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卢梭的“自然教育”和杜威的“活动课程”,其本质是一种以活动、学生和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由此可见,中小学实践基地课程模式是引导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与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意志、情感能力的增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应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意志能力、情感能力的培养。而实践基地课程模式是建立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之上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引导的过程中,都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现状及培养目标,从而有助于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意识能力、情感能力的培养。

2.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中小阶段的学生也面临着学习、升学、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另外,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通过实践基地课程的开展,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内,通过自主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从而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方面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不良情绪或负面心理进行及时的疏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程度。

二、实践基地课程模式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1.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实践基地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各个层面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时,更容易形成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实践基地课程模式下,教师应“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及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使学生在对实践活动进行参与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发展层次,得到心理需求的充分满足,从而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通过多元化实践基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实践基地课程的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教师不仅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的设计,同时还能通过多元化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如,教师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现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国防教育主题或素质拓展主题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高强度演练或具有高难度体力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坚韧不拔、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实现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3.通过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教育类课程,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在实践基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主题的实践活动。在这种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类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还可以通过心理情景剧及沙盘游戏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调节和治疗,从而更加全面地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总之,实践基地课程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基于全面素质教育理念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进行多元化综合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发、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心理需求的滿足、心理压力的缓解,从而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颖,张肖.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6).

[2]刘西亮.青少年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研究[J].中学时代,2014(2).

[3]卫萍.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3(12).

[4]梁四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J].贵州教育,2016(Z1).

作者简介:翟玮(1981.2—),女,汉族,籍贯:山东威海荣成,学历:本科,现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班主任工作。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中小学生培养策略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