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妮
[摘 要]随着国务院全国高职百万扩招重大举措的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职扩招给我国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生源结构复杂化、培养模式标准化、缺乏信息化素养的师资队伍、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是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高职院校为适应新的变化需求,只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才能在高职扩招背景下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培养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扩招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引 言
为了能够解决未来的“结构性失业”,同时结构性增加就业供给,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撑,输出更多高技能人才[1]。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从“量”的角度看,百万扩招尤其是非传统生源比例急剧扩大,将对现有高职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产生较大的冲击。生源结构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等进程,虽然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压力加大,但同时给我国高职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2]。
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积极改革,做出彻底改变。
高职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背景
目前,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英国BTEC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加拿大和美国的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这些模式无外乎是将理论与实践尽可能结合,但各自又有不同的特点。BETC模式注重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教学工厂”模式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
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虽然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采用“学徒制”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仍然缺乏现代教育的创新理念。现代教育要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使之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职场技能,能够很好生存并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1.生源结构复杂化
由于高职院校扩招,招生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只是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这次扩招还增加了中职毕业生、社会考生、退役军人,尤其是退役军人是此次扩招的主要生源。然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已经就业,无法同普通学生一样进行脱产学习,他们可选择不影响工作的不脱产学习方式。因此,在高等教育大力普及的时代,扩大高职招生规模,面向生源结构的多样化,高职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均需要改变[2][4]。在推进高职院校招生改革的同时,高职的入学门槛必然降低。所以在降低入学门槛而不影响高职质量的同时,就必须要推进“宽进严出”的培养改革。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职院校办学必然进入“宽进严出”阶段[4]。
2.培养模式标准化
在我国工业化社会大环境生产模式影响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统一性、标准化的倾向。学生在学校固定的教室、实训室中学习,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仅依靠学校固定的教学场所培养不出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另外,培养的最终成果还需要进行评价,高职院校目前的考核评价主要是通过课业的完成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测试学生发展的水平,进而达到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大部分的评价依据是以成果形式来实现。考核评价主要通过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自评等评价方法实现,采取学期或学年考试。
这种评价没有差异性,几乎可以认为是流水线式的教学进程。这种教学进程是以“标准答案”为导向的“产品化”质量评价标准,看似完成了教学内容,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械地套用普适性的教学与评价标准,导致了“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现象。
3.缺乏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
信息社会要求教师具有终身学习、资源共享与应用的能力,拥有在信息化环境下有效教学的能力素养与多元角色。在我国现行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不擅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跟不上学生的现有水平。这些教师与学生在思维习惯、智能特点、兴趣特长等方面不对称,加上自身信息素养的缺失,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效能低下。面对这种情况,部分教师并没有将提升信息素养作为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想办法改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单一的“讲师”角色,而是不断地要求学生适应自己,最终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4.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近年来,高考录取分数线不断降低,高职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低、主动性差,成绩差异性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课堂学习时学生普遍不张口、手机不离手,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差。高职扩招后生源多样化,学生知识储备、能力、素养都不同,此形式下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管理、教学考核,提高学习积极性以及学分置换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5]。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模式由单一模式转向多种模式发展
由于高职扩招学生数量增加,生源多样化,想要仍然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所有的学生。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要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培养模式就要向多种模式发展,才能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顺利养成。要将人才培养模式与将来的就业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达到学以致用,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针对生源多样化因材施教,根据生源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模式分为专业基础教育、专业专长教育、专业拓展教育等,使各类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技能。
另外,加快以智能为特征的师生学习中心,促进新型教学模式形成,尽快形成以学生自我学习、自主管理为特征的新模式。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尽快替换为“师生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也将由“传话筒”向“赋能手”的方向转化。根据当代学生个性化特点,私人定制课程、非正式学习与个性化自调式学习模式,成为以师生学习为中心和“移动学校”中学生学习的新路径。
2.重视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针对同一专业的不同生源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学习,不同的学习模块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从对职业和生源进行剖析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再到具体的操作程序,要有一套完整详细的实施方案。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提供学习该专业需要达到的能力标准,还要提供在评估时需要用到的评估指南。
3.适应信息化需求
高职院校扩招影响下,培养学生应注意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需求,能够进行移动学习。目前4G网络已经普及,5G时代正在到来,应充分利用学生擅长使用各类电子产品和软件APP的特点,设置符合当前职业岗位技术标准及工作规程规划要求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课程模块、设置与结构。进行混合式、交互式、社交式的学习,加快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进程,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充分整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企业需求及人才特点来制定信息化、智能化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开发电子、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使学生能够进行碎片化学习,引导新模式的形成。
4.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
聘请企业讲得好、技术好的员工,到学校长期担任培训师,企业与学校联合,员工与教师联合,缓解教师资源缺乏压力。例如,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下,教師既是学校的培训师又是企业员工。这些教师一周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还有部分时间在企业,这样的教师不仅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跨学科素养、信息技术和通用技能。因此,聘请企业员工长期担任教师,组成“混编”师资团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
结 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高职扩招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高职扩招带来了一系列后续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在思想上要有前瞻性,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定位,重视培养方式上的科学性、多样性、有效性。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实际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职扩招100万人,也是改变就业供给端结构》,中国政府网,2019年3月15日。
[2]《〈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有关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9年5月11日。
[3]李慧、张婷 等:《从现代学徒制视角浅析高职扩招和就业》,《科技风》2019年第10期,第241-242页。
[4]蒋理:《北青报:高职院校办学全面进入“宽进严出”时代》,人民网,2019年3月13日。
[5]任平泉:《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思考——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11期,第26-29页。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