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艺
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才能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实验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思考探究。
前言:在实验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索的精神,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构建。这个过程既能进行理论的学习,也能进行实践的探索。
1.1 认识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的是课堂讲解。教师一节课的压力较大,需要讲解大量的内容,强度较高,还要经过多次的课堂训练才能够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此外一部分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认为这种教学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进度。实际上实验教学是传统课堂的补充,能够提升整体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拥有辩证分析的能力。
1.2 学生实验能力较差
数学实验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时间还比较短,缺少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的研究课题。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很少会进行此类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开展教学实验,绝大部分学生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也无法提出有效的问题,更不能独立地进行归纳总结。此外整体的教学过程会遇到一些困难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放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在演示实验,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设计提问,只有在不断探索,不断提问,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才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
1.3 缺少教学实验设施
绝大部分学校已经拥有了多媒体等一些教学辅助工具,但教师由于缺少实验教学的意识,所以无法主动地利用这些辅助工具。除了这些硬件设施之外,教学中也缺少软件设施。因为当前的教材中很少有实验内容。相关的数学杂志报纸上对于数学实验的讲解也比较少。教师缺少教学的经验,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数学实验的设计,这些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缺少实验教学依据
一部分地区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人数较多。就给数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实验教学也是当前教师的困惑。就当前的教材内容来看,对于实验内容安排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开展了很多教学活动,但是缺少实验的案例。此外很多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无理可循,缺少可以借鉴可以寻找的教学资源,这也给实验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2.1 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学观念会产生一定的转变。因为这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针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在实验完成后也会和学生沟通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出一定的评价和总结。这个过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成为了学习的引导者,也实现了新课标改革的教学理念。
2.2 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才能够完成的。数学实验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这个过程为学生设置的学习内容具有挑战性,有现实意义能够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动手实验也可以采取合作交流等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个过程学生的主体性也真正的实现了。
2.3 数学实验应当是开放性的
开放性的數学实验指的是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想象不断的探索,在积极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教学实验内容的选择也是不受局限的,既可以是实践活动,也可以是教材上的例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情况,合理的选择教学资源。还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是合适的认知方式进行实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多样,更加独立。
3.1 选择实验教学内容
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进行实验教学。所以教师要确定哪些内容,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被学生所接受。例如有关数的认识,倍的概念,图形的长、面积等,这些数学知识中包含着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教师能够采取一定的物质手段,把他们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就能够方便学生理解。
3.2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
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实验,还是数学实验在开展之前都要做好材料的准备。因为实验教学是一种可恶化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应当突出实验的特征,又要确保准备的材料能够方便学生操作。
3.3 确立教学实验目标
在数学实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简单地引导学生动手,而是要让学生手脑相互配合,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开展心智活动。数学实验的方向也决定着整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数学实验开展之前首先要明确每一节课的目标以及实验的目的。以圆的面积这个知识点为例子,在开展数学实验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理清圆与圆转化之后近似图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共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所以教师在确定完最终目标后就可以准备相应的材料从而明确具体的实验步骤。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理清该怎样做,以及做什么。
4.1 提升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高度抽象,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感性认知之后才能够进行抽象的概括。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的兴趣,那么就会认为这门学科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教师首先要借助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寻找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认识到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只有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才能变得更加生动,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感悟。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面积,这个知识点时,教师需要把圆转化为不同的图形进行研究。这个时候有很多学生会产生好奇心,探究的情绪就得到了激发。之后教师在带领学生通过折、拼、剪等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计算公式的推导。
4.2 带领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
小学数学阶段开展的实验大多数都是验证性的。也就是说教师在带领学生实验时,不是为了探索尚未被发现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规律,而是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再一次的发现已经存在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规律。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对知识典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正确的理解,已有的数学公式。以圆的面积计算为例进行数学实验推导。教材中已经存在了公式和结论,但是这些公式结论是否能够被相信呢?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不断的猜测验证。
例如,在带领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了解圆和其他图形的关系,并且圆在转化之后的计算公式又是怎样的?在不断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计算公式的形成印象会更加的深刻。也能够掌握一些转化的思想,这个过程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此外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时候,要是也可以设计两个操作活动。首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拥有六个长方形的硬纸板。之后让小组内的任意一名学生制作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学生在挑选这些纸盒的过程中就会逐渐的发现,只有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长方体硬纸板才能够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这个过程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长方体最基本的特征。
其次就是第二个实验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橡皮泥和细长的木条。让学生自由组合搭配成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学生在搭框架的过程中,逐步的发现一个长方体框架,必须要有12根木条,这些木条长短不同,可以分为三组。这样学生对于长方体最基本的特征就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
4.3 开放性的实验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动手能力能够得到逐步的提高。这个过程教师让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针对一个相同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自主设计,寻找不同的实验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就非常的广阔,也不受限制了。以圆的周长为例子,教师提问学生怎样计算出圆的周长,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量一量就能够计算出来。
之后教师进一步的提问圆是曲線该怎样测量呢?大家可以借助身边的资源自行寻找测量单位,以小组开展讨论实验。
这个过程学生利用了瓶盖卷尺等多种工具进行测量,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型绕线法、滚动法以及软尺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并计算周长直径二者的比值关系。
这个过程学生动手操作有深入的分析,很快就得出了结论。
总结:数学实验活动能够把知识点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所以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