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洁林
北京附近有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八里桥,1860年9月,大清和英法联军的一场惨烈战争在这里打响。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关键一役,也是黑火药时代的最后一场战争。清军方面是由功勋卓著的僧格林沁亲王所率的大清劲旅,兵力约五六万人,所用武器是冷热兵器混合。英法联军总指挥是法国人孟托班,将士总人数约8000,包括当时英属殖民地的印度士兵。他们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如击发式步枪,加上线膛和滑膛加农炮和榴弹炮。结果是,大清死伤人数1万多人,而英法联军只有5人阵亡,受伤者不到50人。中国先于世界数百年发明了黑火药和火器,拉开了火器时代的帷幕,为什么未能保持先发优势,却最后败于他人的黑火药枪炮之下?分析下来,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历史传统。中国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对抗历时很长,火药和火器是农耕民族发明的,早期主要被用于防守,近距离杀死攻城的敌人,后来游牧民族则把火器作为进攻性武器。农耕民族内部的各种势力互相争斗时也会用火器攻击对方,但都局限于历史经验,没有开发出强大且敏捷的进攻性火器。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还是传统的战略战术。
军事需求。有需求、有应用,技术才会不断进步。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早期,欧洲各城邦间争夺地盘的战争频繁发生。进入大航海时代后,欧洲内外为抢夺殖民地而发生的战争不断升级,由此形成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需求旺盛的军火市场。而中国在明朝时期则投入了大量资源修筑长城,以图稳固北方边疆。虽也发生过一些局部冲突或规模较小的战争,但基本上是和平的。清军入主中原后,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发展火器技术的需求较弱。
商业利益。追求利润是强大且持续的创新动力之一。古代资源匮乏,强权垄断了社会资源配置,普通人没有什么逐利的机会。资本主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萌芽,以盈利为目的的军火商人在欧洲的火器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推动了火器技术创新。然而,中国的军火制造基本由政府垄断,私造火器会以叛国罪而被满门抄斩。
科学知识。科学的进步为欧洲的枪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弹道学、空气动力学、冶金学、机械学、化学等研究,推动着枪炮的持续改进。而中国社会当时倡导的则是以儒学为主的知识体系,对自然的探索大多依靠直觉和经验。虽然西方科学在明末就传入中国,但中国人正视科学是20 世纪初的事了。
教育体制。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十分悠久,特别是隋朝设立科举制后,小规模的私塾很多,教育的连续性也很好。那时中国教育的目的,一是识文断字,二是参加科举考试。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读书人不当兵的价值观,因此士兵绝大多数都来自社会底层,没什么文化。而欧洲军队一直由贵族领导,军士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较高,一些军事学院也从18世纪开始纷纷建立起来。
工业体系。明朝时期,中、西都处于手工业时代。西方在枪炮上有了什么新发明,明朝的能工巧匠可以很快学习并模仿。然而,自18 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欧洲通过新机器、动力革命告别了手工业时代,逐步建立起完善且复杂的现代工业体系。因此,清朝模仿欧洲枪炮的知识门槛和投资门槛都很高,需要建立一整套與之匹配的工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难度很大。
结构性的原因日积月累,才使得这场战争完全不像是一个发明了黑火药的国度、在黑火药时代即将完结之时与后进国家的对决,而是冷兵器时代的勇士向黑火药阵地发起的最后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