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玉
【摘要】微课教学属于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新课改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微课教学方法在小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探讨了微课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微课 整合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对教学情境的设计需要充分依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使教学情境能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水平,与特定教学内容和场景之间形成良好融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优质的学习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以此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特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新鲜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基于此,数学教师在课程导入过程中,应该尝试以微课作为问题情境创设的载体,以课程主题导图、相关问题等形式,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例如,在对“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展现游乐场的情境视频,对课程内容进行导入,以各种生动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体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索,主动寻找在游戏当中所隐藏的数学知识。
二、示范操作与演示
“图形与几何”属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较为抽象,每名学生因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区别,抽象思维能力各异,如果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教学,非常可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够全面的问题出现。因此,在遇到相对比较抽象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对微课加以充分利用,使学生学习过程更为直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效掌握此部分知识内容,实现无差异教学。例如在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利用排水法对物体体积进行计算,引导每名同学进行实践,无疑会浪费许多课堂教学时间,教学重心也会偏离。因此,教师可以对微课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利用微视频展示排水法的过程,选择多种物体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对前后数据进行细致记录与比较,思考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算方法。例如,在对“圆的面积”一课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与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相比,圆的边是曲线,导致学生无法直接求出圆的面积。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渗透“转化”的思想,将圆转变成长方形对面积进行推导。倘若简单的依靠语言表达,或利用板书进行展示,很难让学生们体会到这个过程,这时教师则可对微课资源加以利用。结合微课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将圆分成越多的等份,其所拼成的图形则越像长方形。将圆转化成长方形之后,再让学生对其面积进行计算,则能让学生理解。
对于某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课堂练习内容,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微课进行示范和反馈。例如,在对“条形统计图”课程内容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将微课内容引入其中,教师能够利用简单的操作,以颜色填充的方式,讓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形成更深的理解。
三、重点和难点的讲解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自主化、合作化与探索化发展。而自主学习需要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加以凸显的关键。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解决学生学习难点和重点知识的过程中,对微课资源加以有效融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数学教师应该首先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以合理确定。以这些重难点为中心制作微课,在学生经过自主探索或合作学习之后对微课进行观看,实现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有效内化,减少教学活动中的重复性工作。例如,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中,当学生能够掌握42÷2竖式计算之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除法与之前所学过的加减法、乘法竖式之间有什么异同之处,使学生在对比当中进行运算学习。此时,教师便可为学生们举例子:为什么我们之前学习的加减法和乘法竖式都是由低位算起,除法则要从高位算起呢?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内选出代表对问题进行回答。随后,教师则可以播放其相关微课视频,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获得再次升华。再如,在学习过四则运算之后,学生们都知道“0”不能被当作除数。而“0”为什么不可以作为除数,很多学生却无法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充分探讨,尝试说清其中的道理,随后为大家播放相应的微课内容,就数学学科的内部揭示除数不能是“0”的合理性。
综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微课的有机整合,能够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更好地培养。
参考文献:
[1]杜小红.小学课堂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