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安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被积极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广大教学人士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期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初中时期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进行体育学习,有利于强身健体,让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养,健康茁壮成长,取得全面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号召,不断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5-015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5.079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问题。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建设者,是国家发展的根基,让中学生养成健康的体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增强初中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是社会发展、学生个人发展的共同需求[1]。国家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同时还设置了体育考试,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体育教学的高度重视,初中院校要树立强身健体的教学理念,把体育学科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内,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隆重,实效较低
在我国大力推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的重点就是创新,然而通过对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不难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实质内容还应得到进一步深化。有些教师过于追求新颖的形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新”的追求上,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度,所以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内容过于空洞[2]。还有些教师在上公开课、示范课时,出于吸引他人注意的目的,将日常教学中不会使用的教学道具带到课堂上,虽然在形式上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具体使用效果不佳。过于追求表面形式,却难以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这完全违背了新课改初衷。
(二)体育教育的地位不高
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在中学课程体系内体育科目并未占据主要地位,可以说地位低下,在多数教师的思想观念中,首要教育任务就是给学生讲授更多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会将时间精力投入到帮助学生强身健体中,还有些教师会肆意占用体育课时来进行其他科目的教学,导致体育教学难以正常、有序进行[3]。严重情况下,还有些体育教师遭受不公平待遇,学校领导就没有一视同仁对待校内教师,导致体育教师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教学积极性不断下降,在进行教学时敷衍了事,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
(三)初中体育教学硬件设施匮乏
体育学科和其他文化学科有着明显的差异性,需要体育教师进行亲身示范和讲解,学生要在教师的指点下进行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只有在兴趣高涨的前提下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此时,开展教学活动的硬件条件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这里所说的硬件条件通常包括场地设施条件和体育经费投入,通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各院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良莠不齐,一些重点中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一些普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却不甚理想。其中,还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学校内硬件建设较为单一,有些学校修建了篮球场、田径场,但是没有建设羽毛球场或网球场,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得不到满足[4]。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并未重视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将过多的时间、精力、经费投入到备战中考上。
(四)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以往传统体育的初中体育教学,教师是训练的主导,教师让学生进行各项体育动作的模仿和训练,学生跟着教师被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提高学生的训练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但是严重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训练热情。此外,一些初中体育教师采取统一的训练标准,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育素质差的学生不能跟上教师的步伐,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就会产生厌倦心理,不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制约了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初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通常压力很大。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缓解学生的压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相关体育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增强身体素质,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一般来说,参加体育运动可以缓解一定的压力,初中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需要足够的承压能力。通过体育训练可以增强学生抗压的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加强教师的重视,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引導者,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基于此,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提高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教学方式做出革新,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情,制定针对性教学措施,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确保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其次,学校也要重视起体育教学,给予体育教师尊重、理解,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对校内教师做到一视同仁,加大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最后,中学体育教师要重新整理教学思路,在强化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助力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二)加强对教学和学习的有机结合
初中体育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双向活动,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由此可见,在對一节体育课做出评价时,需要关注的是体育教师是否将教学活动和学生实际学情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否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否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式,给学生设立良好的学习环境。现阶段,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是重视“教”法,而忽视“学”法,教师在备教案时会写很多种教学方法,然而在写“学”法时只粗略写出学生听课、分组练习等内容,但是学生听什么、如何分组、分几组却只字不提。基于此,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学情采取针对性教学措施,实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重视将学生的一般能力发展与特殊能力发展、共同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学生认知能力、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参考,推动教学方式向综合育人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育人、启智、能力”的协调发展。
(三)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中学体育一定要正确掌握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关爱不要局限于一味强调安全的防护和保障,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信任。理解其需求、引导其兴趣、相信其能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因此,需要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过于片面地强调课堂练习安全性,还要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更多体现学生个性特征与特长、爱好,在关注安全问题的同时,了解学生喜不喜欢上体育课,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实现了没有。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以减负减压为突破点,帮助学生从过重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完善教学设施和条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对学生的体育素养也逐步重视起来,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场地,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和各种体育器材,遵循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定期进行保养,对于老化的设施和体育器材,要及时地进行维修和更换,以保障学生体育锻炼的安全。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进行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体验,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五)转变体育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可采取情境教学模式。初中生具备独特的心理特点,如喜欢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设立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探究欲望,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其次,初中生也是贪玩好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可适当融入游戏元素。因为在体育课程中会涉及大量理论教学和动作练习,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所以在加入游戏元素以后,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游戏的过程中形成竞争意识,学会团队协作,能够取得显著教学成效。最后,结合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体育课程具备其独特性,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在室外进行教学,如遇到天气较差难以进行室外活动时,教师就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室内进行教学,教师在室内带领学生观看精心制作的课件,完成课前预习,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体育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设立良好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自主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以及作用。与此同时,正视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寻找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将存在的问题逐一突破,从根本上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助力学生养成健康体魄,实现更加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同倩.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运动精品,2018(12):31.
[2]朱光明.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126.
[3]白玉华.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8(25):164.
[4]高源绪.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