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问题审视研究

2020-12-23 04:23张学兵
山东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发展阶段存在问题高校

张学兵

摘 要:新时代下,进一步完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三个阶段审视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问题所在,旨在为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借鉴与理论参考。研究认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体育系统与教育体系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在我国举国体制下努力探索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创新成果。30多年以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历了1987—1995年起步阶段的盲目无序、1996—2005年快速发展阶段的复杂混乱,到2006—2020年平稳阶段的规范有序。但是,在不同时期,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却呈现出阶段性问题。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阶段;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5-0067-05

Abstract:In the new era, it is a realistic need for China's sports power construc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ree stage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and text analysis, so as to provid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eams.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e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system and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late 1980s, and the innovative results of the explor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reserve talents in competitive sports under the system of the whole nation. For more than 30 years, China's high-level sports teams have experienced the blind disorder in the initial stage from 1987 to 1995, the complex disorder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from 1996 to 2005, and the normal order in the stable stage from 2006 to 2020. However, in different stage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stage problem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 performance sports team; development stage;existing problem

我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在举国体制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体教结合下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完善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由此可知,新时代下,进一步完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实践证明,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仍存在众多内、外部问题。基于此,现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审视各个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借鉴与理论参考。

1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30年以来,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员队的实践经验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全面细致地深入研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历程提供了实践与理论上的参考。学者们基于不同理论基础,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如:从地理空间的视角,赵建峰等(2020)采用地统计学、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时空分布格局、动态变化规律等方面对3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了研究[1]。陈松(2018)全面审视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了影响力将继续提高、“体教结合”仍为主线、足球和冰雪运动将成为重点发展项目、联赛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外显作用将会突出、保障能力将加强等发展趋势[2]。关于我国高校高水研究平运动队建设的影响因素,张春合(2017)运用特尔斐、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其展开了研究,并得出四个1级指标与14个二级指标影响因素,具体内容有国家政策因素(招生政策、竞赛制度),体育部门因素(主导下的依附关系、资源供给不足、运动员退役安置),教育部门因素(急功近利及从众心理、目标超越发展目标、定位不准、评估压力、梯队建设不足)以及其他社会因素(高考指挥棒、独生子女政策、体育课程改革、学校体育安全问题)[3]。闫艳(2014)以中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案例,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了比较,并引发了一些思考,由此提出了目标、身份和项目等定位问题[4]。唐智明等(2013)以建构新时期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为切入点,指出了招生、训练、竞赛、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5]。基于WSR理论,廖生波(2013)从物质条件、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等方面构建了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6]。根据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目标,周文军(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运动员、教练员、任课教师、学校、主管部门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构建了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7]。关于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问题,李芃松(2011)通过对我国20所高校调查了运动员毕业就业困难问题,并分析了就业困境的原因[8],等等。

纵观相关研究,针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存在问题的研究,国内众学者已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并针对性提出了建议与对策。时至今日,从发展现状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仍未能夠从根本上解决诸多瓶颈性问题[9-10]。而不同时期的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问题进行了一般性和总体性的研究,研究的主题多集中于运动员生源与培养、教练员业务能力、经费来源与投入、竞赛机制、管理机制、资源配置、训练机制、体教结合、学校与项目布局、学训矛盾、规章制度,等等。总之,在不同的时期,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所呈现出的问题具有阶段性特点。

2 我国高校高水平队发展的历史回顾

1979年10月,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但次年的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未能如愿参加。而当时的我国竞技体育处于茫然状态,亟需重整旗鼓,以此证明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优越性。1986年,《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 年)文件的出台,打开了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大门。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并确定51所试点高校。由此,在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孕育下,形成了高校办高水平队的 “体育+教育”(即体教结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8年试点,1995年,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并进一步确定了全国53所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2005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印发2005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学校名单及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管理的通知》,并公布了102 所可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名单,同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经过评估并确定了2006年235所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招生名单。2010年教育部开展了新一轮评审确定工作,并公布了2011年268所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名单。经过近年来的几轮的评估与认定,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数量逐年递增,由2017年275所、2018年279所、2019年287所发展至2020年为283所。

由图1所示,可清晰显示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数量上的变化趋势。针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学者们较为一致划分为3个阶段,时间上也较为统一,因认知的不同而在对阶段表述上稍有区别。如:闫艳(2015)认为,可分1987-1995年为自然发展阶段、1996—2005年加速发展阶段、2006-2015年为持续发展阶段[4];刘海元(2018)认为,1987—1995为试点阶段,1996—2005年为多样化发展阶段,2006—2018年为规范化阶段[10];而陈松(2018)认为,1987—1995年为尝试摸索阶段、1996—2005年为重点扶持、2006—2018年为全面发展阶段[2]。本文基于前人研究,认为1987—1995年为起步阶段,1996—2005年为快速发展阶段,2006—2020年为平稳阶段。

3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中阶段性问题的审视

3.1 起步阶段:1987—1995

此阶段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初期,属于探索尝试性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起步阶段。由于相关配套文件措施不健全,在为具体实施的高校提供了极大的自主性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以致出现了诸多不足之处,如:指导思想认知模糊,办队目标定位不清晰,发展道路不明确等。刘培俊(1989)指出,高校招收退役运动员是一种反常现象,并存在诸多问题,如招生混乱、资源浪费、难以管教、劳民伤财等[11]。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倪进(1991)认为有缺乏相应管理制度、管理深化程度不够等[12]。安儒亮(1992)全面调查了我国36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发现普遍存在着指导思想混乱、重训练轻文化、教练素质较差、运动员年龄偏大、生源经费短缺、场馆破损陈旧、项目布局不合理等问题[13]。李吉慧(1994)总结出,我国高校运动队训练管理的不利因素有资金缺乏、竞技比赛少、管理之间的不协调、训练周期短、流动性大等[14]。关于影响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的因素,彭说龙(1994)认为主要有场地器材与训练条件、综合管理、科学训练手段与方法、外部环境氛围等[15]。程一辉(1994)总结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存在认知模糊、目标不明确、招生制度不健全、训练体制尚未形成等问题[16]。徐宝庆(1995)调查研究了11所试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情况,发现存在“一条龙”训练体制不完善、管理方法落后、训练社会化、缺乏专业的教练员、经费不足、筹资渠道单一等问题[17]。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一项多层次、多方位的系统工程, 因受当时高校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政策等各种因素影响,此阶段的问题比较突出、分散,如:生源单一,教练员选聘不科学,经费缺乏,学训矛盾凸显,场地设备落后,训练机制不完整,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协调,缺乏竞赛机制等。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受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从整体发展看,高水平运动队还未融入高校教育系统,其价值作用未被充分认知,尤其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作用未凸显。从事物发展历程看,这一阶段出现诸多问题是符合事物发展初级阶段的规律。

3.2 快速发展阶段:1996—2005

此时期,我国正处于竞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过渡时期,竞技体育的非短期行为决定了我国的高校竞技水平在较短的时期内还达不到质的突破[18]。此阶段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快速发展阶段,表现较为明显的是规模数量急剧增加,办队的质量相对于前一阶段有所改观,但仍显不足,并产生了新的问题与矛盾。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入2000年后,曹景伟(1999)认为机遇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体育场馆不断完善、体育体制的战略调整、商业的经济保障、优秀运动员对高等教育的渴望、体育科研人才的培养等[19],而姜丽娟(2001)认为挑战有国情的制约、现行竞训机制的掣肘、项目无序缺乏统筹、预设目标与现实的冲突、运动竞赛少、缺乏专业训练人才、缺少训练质量评价体系、科研转化仍不足、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失衡等[20]。而针对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困境,张军等(2000)提出需要解决定位、办队条件(如生源短缺、教学管理不配套、缺乏经费、教练员训练经验不足、场地设施不足等)等关键问题[21]。关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体系,曾小松(2001)指出存着训练目标与现实需要存在差距、教练员队伍建设跟不上、训练时间与次数无法保证等问题[22]。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仇军、陈伟强(2002)认为存在业务能力不足、培训制度未形成等问题[23]。关于此阶段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杨吉春(2003)认为存在教练资源匮乏,执教水平不高;生源渠道不畅,短期行为明显;“学训”矛盾突出,违背办队初衷;竞赛制度欠缺,缺乏统一规划;经济基础薄弱,体育经费短缺等问题[24];刘海元(2003)认为存在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简单、教练员专业水平有限、运动员生源质量不高、学训矛盾依然突出、经费少来源渠道单一、竞赛机制缺乏、项目布局不合理问题等[25];林登宝(2004)认为存在“特招”弊端、运动员难管理、经费不足、场地设施落后、参赛身份虚假等问题[26]。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陈希等(2004)认为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并存是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中一种独特的体育现象[27]。关于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因素,刘建国等(2005)认为有教育与体育体制的分离、训练经费不足、教练员负担过重、运动员的先天不足与就业困难、体育科研力量薄弱等[28]。

此阶段,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逐渐融入了高校教育系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带动效应”逐渐被认知,其价值作用日益凸显,如:丰富校园文化、促進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学校体育开展、提高学校知名度、增强学校凝聚力等[29]。本阶段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快速发展,一方面深化了“体教结合”的内涵,另一方面突出了“教”的地位,但也暴露出“体教结合”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造成了资源相对紧缺,如:生源短缺、场地设施不足、教练员紧缺、经费明显不足、管理难度大、竞赛机制不配套等。而旧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新问题已经接踵而至,新旧问题交织,使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变得复杂混乱,如:为了扩宽招生渠道,出现了“特招”、联合办队、“挂靠”等不和谐因素,以致违背了高校办队的初衷,甚至出现招生秩序混乱;为了缓解训练场地设施不足,体育课、课余体育活动让步于训练,以致运动队挤占了普通大学生锻炼的空间与时间;增加了教练员数量,却忽视教练员业务能力,等等。

3.3 平稳阶段:2006—2020

经过3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吸取与借鉴前两个阶段的经验基础上,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逐步进入了平稳阶段。我国高校办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清晰,诸多方面有所改观的同时,但新旧问题依然存在。钟秉枢(2006)阐释了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学生的身份角色,并由此质问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路在何方[30]。关于“体教结合”实践中高校办队存在的困惑,虞重干(2006)认为有经费短缺、参赛受限、缺乏制度保障等,同时指出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关键因素是教练员的水平 [29]。针对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20年以来所存在问题,曾吉等(2007)认为有生源严重缺乏、教练员队伍素质不高、经费匮乏、“学训”矛盾突出和竞赛体制不完善等[31];杜力萍(2007)认为有学训矛盾仍然突出、科学化训练水平不高、教练员专项知识有待提高、选材的途径不通等[32]。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制约因素,张瑞林(2008)认为有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体结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教育系统环境条件尚待完善、竞赛制度缺少“法制化”运作程序、主客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统一、教练员队伍建设与管理不完善、运动队示范带动作用不凸显等[33];王志明(2008)、王彩平(2009)认为是缺乏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不规范、场地设施和训练经费严重不足、教练员业务水平及专职化程度偏低、参赛机会少等[34-35];黄世光等(2012)认为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条件的保障不够、学习和训练矛盾解决不当、缺乏高水平教练员、生源匮乏、竞赛制度不完善等[36]。关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面临的困境,毛俐亚(2010)认为有办队目标错位、学训矛盾、运动竞赛较少、教练员队伍建设落后、项目设置盲目、生源受限、经费匮乏、场馆建设不足等[43];而李兵、陈刚(2011)认为有建队整体目标还尚不明确、现役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的比例过大、教练员业务繁重、运动竞赛次数太少、经费匮乏等[44]。关于高校运动员选材存在的问题,叶鸣(2014)认为有运动员供需矛盾突出、选材手段尚待丰富、选材设备需完善、教练员水平亟待提高[45]。关于本阶段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问题,张浩(2008)认为有定位偏差、急功近利、目标导向出现偏差、社会问题(如兴奋剂问题和资格徇私舞弊等)等[37];张春合、彭庆文(2009)认为有招生工作中的社会不良现象、试办工作打乱了竞赛市场的平衡、生源的问题、重复建设及训练效益低下、资源分配不公及学校体育弱化、体教难以结合[38];闻兰、李志刚(2010)认为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与培养载体错位、培养目标违背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培养特点、选拔方式不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教练员水平难以适应执教需要、政策导向不利于学校课余训练、竞赛制度削减普通大学生参赛机会[39];而王凯珍、刘海元(2011)认为有目标定位不明确,宏观管理不到位(如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待完善、缺少长远战略规划、规章制度待完善、竞赛体系不顺畅),高校内部存在诸多问题(如竞赛体系不顺畅、学校的规划和制度建设不完善“学训矛盾”依然存在、保障欠缺)[40];马玉芳等(2012)则认为主要问题是理想目标与现实的矛盾、整体制度设计的缺乏、学训矛盾的困扰、教练队伍及水平的不足、竞赛体系的相互分离[41];马兆明(2016)则认为是“学训矛盾”依然突出、教练员执训能力低下、管理渠道不畅、场馆条件不能满足高水平运动员训练需求等[9];窦海波、孙辉(2019)则认为有发展布局不均衡、发展效能和试办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存在急功近利的发展思想和狭隘主义的发展目标、对学校体育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不突出[42]。

此阶段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转变。针对前两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总结,在规模数量上有所控制的同时,并注重了运动队的内涵式发展。但是,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仍存在着亟需解决的新旧问题,如:办队的定位依然不明确、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仍存隔阂、学校分布不均衡、项目布局不合理、竞赛机制运作不畅通、学训矛盾依然突出、带动效应仍未凸显、资源配置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生源仍受困扰、经费来源单一,等等。此阶段,社会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使用兴奋剂、招生弄虚作假、比赛冒名顶替、“挂靠”拿文凭、运动员就业困难、社会认可度不高、利益冲突等。

4 结束语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体育系统与教育体系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在我国举国体制下努力探索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创新成果。30多年以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历了1987—1995年起步阶段的盲目无序、1996—2005年快速发展阶段的复杂混乱,到2006—2020年平稳阶段的规范有序。实践证明,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有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系统引领学校体育发展,全面带动高校体育工作,示范引领学校文化建设[10]。但是,在不同时期,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却呈现出阶段性问题,具体表现为:起步阶段,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状态,缺少办队历史经验的参考,盲目定位以致出问题突出、分散;快速发展阶段,处于体制变革过渡时期,办队条件有限,缺少相应配套措施,急功近利地扩张规模数量,加之监管评估缺位与资源紧缺,在未能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平稳阶段,处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招生政策紧缩时期,一方面拓宽了多渠道培养途径,另一方面加强了综合治理与规范发展。但是,一些新旧问题仍需解决,同时社会化问题也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赵建峰,李建英,张殷波.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1):107-113.

[2]陈松.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演进阶段划分与发展趋势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11-115.

[3]张春合.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17,24(1):128-132.

[4]闫燕.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2):78-82.

[5]唐智明,闫运运.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现代审视与目标建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2):78-82.

[6]廖生波,郑超.基于WSR三维视野下的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2013,34(4):100-104.

[7]周文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性评价指标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6):141-144.

[8]李芃松,曹平,李柏.我国部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院校运动员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2):121-125.

[9]马兆明.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转轨改制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1):97-102.

[10]刘海元.当前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5):422-427.

[11]刘培俊,刘文蛟.高校招收退役运动员弊多利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9(3):19-21.

[12]倪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优化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1(3):82-84.

[13]安儒亮.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2(4):62-67.

[14]李吉慧.试论现阶段高校运动队训练管理工作特点[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4(1):37-40.

[15]彭说龙,顾伟农,刘新民.对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2):11-14.

[16]程一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改革[J].福建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1(4):45-48.

[17]徐宝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5(1):16-20.

[18]丁玲娣,陈彩香.谈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体制模式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7-9.

[19]曹景伟,殷立泉,赵国春,林琳.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机遇[J].浙江体育科学,1999(3):1-5.

[20]姜丽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1(3):46-48.

[21]张军,叶敬春,龙明.对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0(5):96-99.

[22]曾小松.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99-100.

[23]仇军,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36-39.

[24]杨吉春,须晓东.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初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4):65-67.

[25]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26]林登宝.对全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08-109.

[27]陈希,仇军,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4(5):1-4.

[28]刘建国,刘雪岩,范秦海,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5(2):66-68.

[29]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6):79-84.

[30]钟秉枢.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路在何方?[J].中国学校体育,2006(2):38-40.

[31]曾吉,黄厚新,蔡仲林.我國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20年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刊,2007(6):79-82.

[32]杜力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0-123.

[33]张瑞林,黄晓明.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3

[34]王志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8(7):79-82.

[35]王彩平,曹景川.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困境和应对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8):40-42.

[36]黄世光,王守力.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2,19(4):89-91.

[37]张浩.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路径选择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38]张春合,彭庆文.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9,16(2):55-58.

[39]闻兰,李志刚.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困惑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6):81-83.

[40]王凯珍,刘海元,刘平江,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2):126-132.

[41]马玉芳,江山,刘爱.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以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87-92.

[42]窦海波,孙辉.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问题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9(11):84-91.

[43]毛俐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8):23-26.

[44]李兵,陈刚.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5):90-92.

[45]叶鸣.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选材方式的创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87-89.

猜你喜欢
发展阶段存在问题高校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