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

2020-12-23 04:10李媛媛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归化林语堂异化

【摘要】林语堂是中国译坛上少有的双语创作者,写出了很多流传于世的佳作,还写过很多关于翻译思想的文章,可谓实践理论皆佳,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他翻译的《浮生六记》中的一些例子为研究对象,探讨他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期对翻译实践能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归化;异化

【作者简介】李媛媛,安阳师范学院。

一、引言

在中国翻译界,翻译思想多,而翻译理论很少,可能是由于中西方的思维差异,许多翻译家提出的一些理论大多是自己的主观想象,内在的理性思辨却被无意识地放逐。林语堂认为,中国文坛素来讨论翻译的文章不多,现有的也只是“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他是中国较早地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学者之一。

陈福康对林语堂在翻译理论方面做出的贡献曾给予高度评价:“30年代非左翼文学家中,对翻译理论作出贡献最大的,当推林语堂”。林语堂写过很多关于翻译理论的文章及论著,其中较为著名的《论翻译》一文,是1933年为吴曙天编著的《翻译论》一书所作的序。其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提出了对于翻译方法和译者素质的独到见解。

二、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林语堂生于19世纪末,福建龙溪人。他们,全家人全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基督教牧师。父亲对他影响很大,从小让他在教会的学校读書,之后他曾前往美国和德国深造。他的西学造诣十分深厚,但同时又深深地热爱着中国文化,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上,并且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正是他这种成长背景、求学经历以及他的个性等综合因素,使得他成了中国译坛、文坛上少有的双语创作大师。他用英文创作了四十多部著作,得益于他在中西文化上的造诣,他的译作语言地道优美,较为忠实于原文,却又没有其他英译作品的晦涩难懂。他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本文从翻译标准和译者素质两方面简要探讨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1. 翻译的标准。林语堂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美。他认为“忠实”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因为翻译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想要尽可能地克服这种差异。译者就应该“句译”,而非“字译”。“通顺”是译者对目的语读者所应尽的责任。他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应秉持这样的原则:“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想要达到“通顺”,也就是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采用汉语读者较为习惯接受的表达习惯来翻译。至于“美”这一标准,与林语堂把翻译看作艺术有关。译文要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美”,但当两者矛盾时,就要放弃形式。林语堂认为,翻译其实主要和译者的心理及目的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他“把严复的翻译理论从文字的技巧,提升到了美学心理学的高度”。

2. 译者的素质。林语堂对于翻译者所应有的素质,也给出了清晰的界定。总结起来就是译者要精通双语,既要能读懂原文,又要能熟练地用目的语来表达,同时要知道好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时应该采用的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丰富而深厚,翻译的标准与译者的素质,只是笔者从他的思想中简要提取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英文本为例,分析他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以及其翻译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三、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林语堂认为“直译”“意译”这种说法就是不恰当的,会让人误认为翻译的标准似乎可以有两个。其实标准应该只有一个,好的译作应该能灵活地运用这两者,一方面不失原意,另一方面能够兼顾译文流畅。本文在探讨时,会从 “异化”和“归化”两个大的原则下细分讨论。

1. 异化。这是一种保留原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例如,书名“浮生六记”,沈复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极具本土色彩,里面蕴含的文化意象是西方读者需要用心领会的。林语堂采用异化策略,他将“浮生六记”直译成“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并且译本在国外销量很好,可见,外国读者可以接受。下面探讨的是林语堂在异化策略下,所采用的音译和直译技巧的情况。

(1)音译。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对音译的定义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当原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很大,存在语义空白的情况下,翻译不可能直接从形式或语义入手,此时,音译是主要的翻译手段”。

例一,云客曰:“星烂抱得琴来,未闻绝调,到彼一弹如何?”

“Hsing-lan has brought a ch'in along,” said Yun K'eh, but we have not heard him play on yet. How about going there and playing it for us?”

例二:维长幼皆能琵琶而已。

Old and young, could play the p'ip'a.

文中还有多处皆采用了音译处理,本文只举出出两例供分析。“琴”“琵琶”这两个是中国乐器,大多西方读者对此是不了解的。他们通过语境和上下文,能够了解是乐器,并且通过读音能够明白用汉语读是什么,这是一种很成功的文化输出。如“幽默”一词,就是林语堂通过英文“humor”音译过来的,久而久之,已被我们接受,并且丰富了汉语词汇。

(2)直译。此处的直译是指把汉语中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英文,但对于原文意思并不会造成歪曲,也便于英文读者理解。比如,林语堂对于“浮生六记”这一书名的处理。下面再从书中摘录出两例供分析参考。

例一,喜食芥卤乳腐,吴俗称为“臭乳腐”

Loved to eat stale picked bean-curd, called "stinking bean-curd" in soochow.

例二,归途当泊舟万年桥下。

We can tie up our boat beneath the Bridge of Ten Thousand Years on our way home.

在遇到菜名、地名等十分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词语时,这种直接将字面意思翻译过去的做法是十分常见的。当然,采用这种翻译策略也是需要译者做出筛选的。比如例一中“臭乳腐”的翻译,菜的特点在汉语名称中可以体现出来,林语堂在翻译时也是模仿了汉语菜名,使得读者能够对这道菜具备相应的了解与想象,也能激起读者的兴趣。例二中“万年桥”是寄托了沈复夫妇相伴生生世世的愿望的,那么林语堂应该是考虑这点,才将其翻译成“bridge of ten thousand years”,能够使译语读者产生相关联想。在整本书的翻译中,林语堂经常用到这种翻译策略,但都经得起推敲,大师深厚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2. 归化。林语堂在谈到英译汉时曾说,“第一,译者必将原文全句意义详细、准确地体会出来,吸收心中,然后依此全句意义按中文语法译出。第二,行文时须完全根据中国心理。”[5]虽然是针对英译汉,但汉译英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可见林语堂是很看重归化的。下面,我们结合例子探讨林语堂运用归化策略的一些翻译技巧。

(1)替换。通常针对文化负载词,有些表达不同,但意思相近,例如,中文的“雨后春笋”,在英语中的表达是“growing like mushrooms”。不得不说,这种策略的采用不利于文化传播,但翻译是一项综合事宜,不能兼顾全面,有时也不得已而用之。

例一,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So altogether I may say the gods have been usually kind to me.

例二,是日午未之交,始抵其家。

We arrived that day at their home about one o'clock.

“天”这个字在中国说起来,人人都懂,但人人所感觉得都不同,人们对它存着一种敬畏感。为了符合英文行文习惯以及文化,林语堂将其替换为“the gods”,既符合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也便于读者理解。“午未”是中国古时的计时方法,“午未之交”换算过来就是一點钟。林语堂直接将其翻译过去,既保留了原意,也为译语读者节省了力气。

(2)简化。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古代的繁文礼节尤其琐碎,很多称谓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在英文中也只有一种表达方式。英文以简练为美,Joan Pinkham曾在《中式英语之鉴》(The Tramsdas Guide to Ching lish)中提到,“以强调为目的的重复,虽然是古来有之,但要达到效果,必须用得小心,更要少用”。如此看来,在对待繁琐称谓上,“入乡随俗”地处理有时也很好。

例一,恐堂上道新娘懒惰耳。

I only fear that our parents might think their daughter-in-law lazy.

例二,余曰:“卿既知诗,亦当之赋之弃取?”芸曰:“《楚辞》为赋之祖,妾学浅费解。”

“Now that you know poetry,” I said, “I should like also to know your taste for fu poem.”

“The Ch'u Ts's is of course, the fountain head of fu poetry, but I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堂上”是古代对父母的敬称,古人觉得直接提及父母有失礼数,故而以“堂上”来称呼;“卿”是对女子的尊称,“妾”是女子对自己的谦称。在翻译时,林语堂直接把这些词指代的意思简化翻译成“our parents, you, I”。这种简化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目的语读者用较少的精力,就能轻易地理解。否则要想把意思原封不动地传达过去, 需要加入大量的解释性翻译,增加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负担,也未必能够让其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博大精深,为我们的研究翻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线索。他本人实践经验丰富,译著的书目也都堪称经典,他的翻译思想在这些译著中都有所体现。通过这次分析其翻译的《浮生六记》中的一些例子,从异化和归化两方面来讨论,发现林语堂在翻译中灵活地运用翻译策略,如音译、替换等翻译方法,使得译本能既不失原意,又符合英文表述习惯。这样,可以让目的语读者耗费较少的精力,从而对原文和中国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参考林语堂在翻译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灵活地调整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把中国文化传递给西方读者。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方梦之. 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林语堂(译者),沈复(作者).浮生六记(汉英对照,绘图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郎江涛,王静. 林语堂译学思想述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6]高昂之.论林语堂对严复翻译观的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759-761.

[7]Pinkham, Joan.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猜你喜欢
归化林语堂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探访林语堂故里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