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仁全
摘 要:初中语文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部分语文教师在某个单元课程结束之后,会要求学生去写一篇作文,作文整体围绕某个特定的题目,有时还会对正文进行规定,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但是长期灌输式的方式教初中生学习写作,会让学生觉得作文很无趣。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其要求学生作文写作的内容要联合生活实际,继而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初中阶段进行作文教学的意义以及作文教学的基本现状进行阐述,进而提出了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意义;现状;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5-00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5.037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是从当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中可以发现,部分初中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难以感受到情感倾吐的快乐,实际的写作水平也未得到提升,这和新课改下的语文作文要求相违背。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作文训练的有效性。
一、初中阶段进行作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每一篇作文内部所表达的都是作者的一种思想和情感,如自然类的文章,表达的是学生对自然的一种认识。如果作文写的是描写母亲的文章,那么表达的就是学生对母亲的一种情感,每一种情感背后反映的都是作者的思想。作文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一种价值观、情感以及态度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文字的展现。纵观当下,各类价值观显现,初中生面临的压力较大,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任务是非常重的,除了要传递知识,还要将育人融入知识中,培养初中生的道德品质以及爱国情怀,树立初中生正确的价值观。而通过语文作文的训练则可以更好地将其融入教学中,达到育人的目的,为初中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在初中阶段进行作文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其实和口头表达能力两者是类似的,其都是个体在社会以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书面表达能力相较于口头表达能力而言更为严谨,通常口头表达能力可以通过手势或者是语调来优化。如发言者讲了一席话,台下反应都不错,但是如果用录音将其整理成文字之后,就会发现其内部包含着比较多的重复话语甚至语病,这些如果用在书面上就是不严谨的。因为书面语更多的是通过文字来展现自身的情感以及文字的素养。所以在初中阶段进行作文教学,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初中生在写作时文字的表达能力,从而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思维能力
一篇完整的作文所表达的是作者自身的见解和情感的流露,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以及大脑思考的一种结果。无论在作文中的语言组织还是用词等,都离不开初中生对事物的观察以及思维运作。如在进行作文写作时,学生通常会出现语句不通,这与表达能力存在很大关系。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阶段,采用恰当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则可以达到优化初中生观察以及思维能力的效果。
二、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应试背景下作文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在初中阶段进行作文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但是在进行作文教学的环节,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讲解时,只传授初中生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并不能让学生去结合生活的实际,发挥出自身的个性和情感,最终导致写出的作文只是一篇流水账,体现不出内心的真情实感,也无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准。学生无法通过作文教学来提高自身的素养,最终使得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
(二)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
学生对于枯燥的文字并不是天生就有兴趣的,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窍门之后才会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想去体验写作的快乐。但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存在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初中生缺乏写作的兴趣。部分教师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写作之前对学生进行指导,随后教师批改,整个环节感受不到创新的成分。这也使得使得学生对写作板块的兴趣逐步降低,甚至会出现厌烦的情绪。
(三)大量枯燥的写作,使得初中生对作文写作的自信心下降
如果初中作文教学中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大量枯燥的写作,作文教学的效率就容易下降,部分教师通过布置大量的写作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目的就很难达成,最终教师会发现机械枯燥写作的次数越多,学生最终写出的作品就越差,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对作文写作失去兴趣。一旦学生失去了兴趣,那么作文写作水平就很难提升,这就是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教学效率低下是和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并不是学生缺少训练所造成的,教学方式死板使得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训练的效率难以提升,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学生实际出发,逐渐引导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作文的自信心。
三、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有了兴趣写作才会出现动力,最终写作训练才更加主动,效率才会更高。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要明确自身和学生的位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充当引导性的角色。创设情境的模式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写作时产生兴趣,最终写作训练也会事半功倍。传统的语言教法无趣、乏味,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者是视频展现出内部的情境,从视觉的冲击逐步变为情感的共鸣。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北国雪景、壮丽山河等场景描绘出来,匹配合适的音乐,让初中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在心灵上就可以产生一种震撼,继而才能够在写作中出现更多的灵感。同时,也可以结合时事将祖国的伟大、人民的团结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将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写作教学大多是基于学生自身的素材和灵感,而这些素材除了课本中的,还包含实际生活中的,通常如果写作教学脱离了实际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只是临摹,并不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情感,最终写出的文章也不能够感动他人。在作文教学中,素材和写作手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当下而言,作文教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教师可以从课本教学的内容出发,来帮助学生去生活中搜集一些素材,进而提高写作训练的有效性。比如,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文章中就充分展现了各种人物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由此来挖掘学生内心对人物的了解,并通过形象的刻画展现出每个人物的特征。教师可以确立一个主题,以“我的一家人”為题写一篇作文,融入趣事,展现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训练的过程也是提高初中生认知以及情感的过程。
(三)写作技巧的进一步强化
提高初中生语文写作的水平,除了要让初中生掌握相应的写作素材之外,还要不断训练初中生的写作技巧,将素材和写作技巧两者融合在一起,最终才能够写出较为优秀的作品,展现出学生的情感。当下初中生写作并不缺乏素材,写作技巧有待提升,在用词结构上面存在不当,这也使得最终的作文难以体现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对此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加强初中生对写作技巧的训练。首先,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更好地优化作文中的语言,如拟人句、比喻句、夸张句等,使得作文的水平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特殊句式的使用也能够为文章加分。例如,反问句、排比句,都可以更好地展现出作品中的某些情感和观点,教师可以针对这些修辞手法以及特殊句式的使用进行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在作文中的使用率,使得自己的作文内容更加丰富。
(四)开展写作辩论教学,提高初中生写作的创新性
写作展现的是一个人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不应该千篇一律,更应该具有个性化,展现出创新性。在传统的作文教学环节,部分教师会采用同样的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教学,最终学生展现出的作品并没有特殊性,除了用词中能够看出差异,素材和思想等方面看不出变化,这种写作教学就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性,最终学生写出的作品也不具有个性。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不定期地开展题目辩论活动,以此来激发初中生的创新精神。比如,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利弊进行探讨,教师可以提出三个观点: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优势;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有弊,应区别对待。课堂开展辩论,辩论结束后,让学生写一篇持有自己观点的文章。这类个性化的辩论会,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最终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水平都会得到提升。
(五)创新作文批改形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批改环节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要看班级所有学生的作文,很容易会出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未被发现的情况,继而影响作文写作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创新作文修改的形式,在日常批改环节通过互相批改的方式,使每一篇作文中的闪光优势以及缺点得到重视,增加学生之间写作的交流,进而提高初中生写作的能力。
四、结语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在语文作文教学的环节,教师一定要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不断强化写作的技巧。同时,也可以在教学环节开展辩论会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优化作文修改的形式,使得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最终为作文写作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初中生作文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德昂.浅谈初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培养[J].时代报告月刊,2012(4).
[2]马文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解析[J].学周刊,2020(14).
[3]尹继庆.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黑河教育,2020(4).
[4]李偲颖.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