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混合学习理论为指导,对混合教学的概念进行解读,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拓展、课程评价四个环节入手,试图构建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听力课程的混合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并进行实证研究。经过一个学年的混合课堂教学,学生英语听力成绩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该模式丰富了混合教学的研究,为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学习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职英语听力;混合课堂教学;线下学习;线上学习
【作者简介】周群(1986-),女,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速融入各个领域,主要涉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教育四个方面。这对教育的深化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客观上要求教育教学要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应用以及创新。高校肩负培养高创造力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的变革,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本研究尝试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非英语专业英语听力教学,推广“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打破传统英语听力课堂的局限,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并提高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一、关于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教学理论源于混合学习理论,即Blended Learning,它的普及可以追溯到2000年初,广义上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技术以及手段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
2000年,美国教育部向国会提交的“教育技术白皮书”中指出,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是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观点为混合式教学的提出铺平了道路。2003年何克抗在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第七届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他认为“混合式教学”是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两者优势互补,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方式,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李克东(2004)认为,“混合学习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的一个术语”,主要思想是“把Face-to-Face教学和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混合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利用最优的教学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传递,利用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
二、混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混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优化和补充,两者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区别。
第一,教学目标。传统课堂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接受教师输出的知识,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混合式课堂关注听力能力的形成,区别于传统的知识传递。第二,教学资源。传统教学受制于教材,而混合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富媒体资源,将微课、视频、在线题库、答疑讨论、课程问卷、AI互动进行整合,有效拓宽英语听力教学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第三,教学形式和手段。高职英语听力的传统教学侧重机械式重复,客观上也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消极状态。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利用各种智能设备和手段。第四,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引导式为主,采用任务导向法、交际教学法等,并且尽可能地采用交互方式,比如双方讨论、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第五,教学评价。传统教学采用的是终结性考核的办法,很难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测。混合式教学采用过程性评价,是对整个学期或者学年学习过程的一个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是一个交互式的动态教学过程,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兼顾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大学英语听力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
笔者选取高职非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作为试验对象,分别是国际贸易专业A班、会计专业B班、物流专业C班和软件技术专业D班,采用小班教学,每班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试验对象所学专业及其就业方向和英语听力学习的关联度比较大,能将英语听力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除了传统的教室,笔者还依托清华在线网络教学平台、QQ群、腾讯课堂以及讯飞智教学APP。
本文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在研究之初,对测试对象进行英语听力水平测试,研究结束后再次进行测试。为了保证前后测试试题难度相当,测试题库使用大学英语六级真题。两套试题分别用“讯飞智教学”APP进行测试并阅卷,并用SPSS16.0统计工具进行统计和分析。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本研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紧密相连,实现优势互补。进行在线测试、网络答疑讨论、评论区留言、头脑风暴、在线投票、小知识点补充等。同时,重视线下的重点和技巧讲解以及实练。倡导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改善听力教学的环境和手段,又便于个性化学习和语言操练,也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第二,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双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主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加强课外辅导,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也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特别注重启发学生,而非灌输知识。第三,提供优质的视听材料。选用当代英语的常见语体的典型样本作为素材,并进行统筹设计和安排,区分不同维度和难度,并设置相应的检测题目,这是教学的灵魂。选文语言规范、富有文采,题材广泛,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科普内容也占有一定比例。考虑到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实际需要,也有一定量的真题练习。选材兼顾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形式也是灵活多样,有新闻、讲座、对话、篇章、口语交际等。
本研究依托高职英语听力课程,构建混合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前、课中、课后为时间线,借助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下面笔者将以授课模块Success为例进行简述。第一,课前预习。教师先依托清华在线平台,提出“What is success?”紧接着让学生列举心目中的成功人士,然后分享一段5分钟的视频,提问问题:视频里面Success的定义。教师需要录制微课,对上述材料的常见问题进行难点分析,另外补充关于Success的常用表达。教师录制的微课控制在10分钟以内,既能简明扼要地提供有效信息又可以避免视觉疲劳。之后,学生在平台或者QQ群进行提问和留言,教师在线进行解答。第二,课中提升。课堂讲解College Hunks of Junk,听力练习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听大意即泛听,第二个层面是听细节即精听。同时传授听力技巧:听前对给出的选项的进行快速扫描,另外还要补充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接下来是对课文的反思,然后进入辩论环节,话题会设置两个,根据教学进度选取。辩论可以安排同桌进行,也可以变成小组任务。第三,课后拓展。把课上的文稿分享给学生,同时提出新问题,拓展深度。另外,再补充同一话题但难度低一些的听力材料,录制微课讲解难点。提供给学生一首英文歌曲和电影片段剪辑,以增加语言学习的趣味性。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整理Success的相关内容。通过授课,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正确看待Success。第四,课程评价。文秋芳(2015)指出,无论什么类型的产出,评价会对其产生影响。完善的课程评价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线平臺能够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进行客观记录,并根据教师需求进行汇总。教师也会对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把所有因子综合起来,对整个学期或者学年进行终期考核。
总而言之,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是循序渐进,兼顾了知识性和趣味性。采用主题教学,根据主题确定不同的材料和任务,将不同材料化整为零,区分任务难度,重点材料需要反复精听,设置不同层次难度的任务。同时,补充地道的原版视频材料,学习对应小检测,碎片化时间,实现个性化学习。另外,拓展有趣的视频和音频,进行网络互动和任务闯关等。教师课上在传授听力技巧的同时,也要加强实战训练,注重师生互动和答疑讨论。
四、数据采集与实验结果分析
经过为期一年的高职非英语专业混合课堂英语听力教学,笔者对教学的效果进行了测评,涉及随机访谈、调查问卷和标准化测试。
首先,随机访谈是根据研究开始初期的英语听力测试成绩,从班级内部选择了不同成绩段的学生进行。随机访谈在第一和第二学期都有进行。绝大部分受访者对混合课堂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同时也为调查问卷提出了建议。
其次,笔者也进行了混合式教学认可度的调查问卷,绝大部分学生给予了正面评价。80%以上的受试者认可混合式教学模式,尤其肯定了“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最后,对四个班的学生进行英语听力的标准化测试,试验过程由笔者监控,进行数据采集,利用SPSS16.0统计工具进行实验分析。P值大于0.05,两次测试的成绩有显著差异。国贸专业A班,混合式教学前平均分为63.2,混合式教学后平均分为75.4;会计专业B班由60.2提高为70.6;物流专业C班由59.3提高为70.0;软件专业D班由61.5提高为72.3。四个班级取得显著进步,国贸A班进步最为明显,然后依次是软件D班、物流C班和会计B班。
五、结语
现阶段的高职英语听力混合式课堂教学有很大优势,并且本校有可靠的在线学习平台,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在压缩面授课时的同时,还能提高学习效率,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英语听力的混合式教学将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这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混合课堂教学模式在试验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不可否认的是本试验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因考虑到公平性没有设置控制班和实验班。
参考文献:
[1]詹泽辉,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达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7-48.
[3]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4]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
[5]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 2014(1):29-34.
[6]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論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