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的阳光照进“隐秘的角落”

2020-12-23 02:01王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33期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问题

王斌

〔摘要〕以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主人公朱朝阳为例,探讨导致他心理产生问题的诸多因素,如缺失的父爱、窒息的母爱、糟糕的同伴关系、反社会倾向等,提出将父母离异的影响降到最低、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对策,探讨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建设问题。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问题;心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3-0077-03

一、缘起

2020年6月,国产悬疑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以其多元的表现手法和收放自如的戏剧张力,给夏日带来一丝丝凉意。主人公朱朝阳,一个天才学霸,一个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孩子,面对父亲的极度冷漠和母亲的精神控制,朱朝阳一开始是极度压抑的,但从给伙伴严良和普普开门的那一刻起,他的生活就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一个暑期完成了从普通小孩到特殊儿童的转变。剧中充满了悲剧色彩,很多开始幸福的家庭最后都是不幸的结局,在案件的追踪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探索。结局是隐喻的,让观众在笛卡爾的“现实”和“童话”中自由选择。事情的真相都埋在朱朝阳心中的隐秘角落,无人知晓。我们痛心地看到,朱朝阳一步步变成了罪犯张东升,这种由冷漠、缺乏亲情造成的悲剧在现实社会中仍在一天天上演。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朱朝阳、严良、普普一样的孩子是被忽视的。他们面临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当下我国离异家庭儿童、问题家庭儿童面临的问题——缺乏家庭的教育和关爱。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期,有的失去了父母,有的父母离异,缺少心理营养,没能形成健康的道德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导致他们最终走上了歧路。

二、朱朝阳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个人不仅要身体健康,还需要心理健康。在剧中我们看到,朱朝阳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乐观的情绪状态、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智力活动正常。对应上面的标准可以看出,朱朝阳的心理健康是不达标的,他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明显比完整家庭的儿童差。那么,造成朱朝阳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1.缺失的父爱和令人窒息的母爱

朱朝阳的父母在他5岁左右离异,父亲又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一个女儿。父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新的家庭。父亲做水产生意,很有钱,但对朱朝阳基本不闻不问,也很少提供经济上的帮助,连儿子考年级第一都是从牌友嘴里得知的。朱朝阳极度渴望父爱,当父亲在牌友的劝说下带他去商场给他买白色运动鞋时,朱朝阳的眼睛是亮的,但这抹亮色转眼就被闻讯赶来商场的继母王瑶的嘲讽和妹妹朱晶晶的欺辱打碎了。父亲请他去大排档喝糖水,他兴冲冲地前往,却无意中发现了父亲包中的录音笔。那一刻,父亲在朱朝阳的心中已经死了。

朱朝阳的母亲是景区工作人员,收入不高,离异后,儿子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为儿子做了很多,生活上对儿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冰箱里放了很多食品,保证自己不在家时儿子饿不着;叮嘱儿子不能喝碳酸饮料,那样对身体不好;晚上,要亲自看着儿子喝下一杯牛奶,不管儿子能不能喝下去。在学习上,儿子的成绩是她全部的骄傲,当班主任告诉她孩子在班里不合群时,她不以为然地说:“学生只要管好学习就行了,不是吗?”同时,为了儿子,她牺牲了自己与景区主任的感情。平时母子俩的情感交流很少,当儿子说喝不下牛奶时,母亲强迫儿子喝下去;当儿子知道母亲和景区主任的事情后,说:“妈,其实你不用瞒着我……”母亲当场发怒。这种令人窒息的母爱,让朱朝阳时常感到压抑和无所适从。可以说,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使朱朝阳心理失衡,甚至人格变态。

2.糟糕的同伴关系

朱朝阳在学校没有朋友,虽然他每次考试都是第一,但班里的男女同学都不喜欢他,说他假正经,甚至因为考试不给同学传纸条,遭到男同学的欺凌。性格孤僻是离异儿童最明显的特征,离异家庭的儿童会有种强烈的被抛弃感及焦虑、恐惧,他们认为父母离异是自己的表现不够好,常产生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常常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对他人冷漠,与外界疏远;外在的表现是沉默、孤独,不与人交流,朋友很少或没有朋友。当严良和普普到来之后,一开始在很多事情上,朱朝阳都有过思考与挣扎,例如,让不让走投无路的严良和普普暂居在自己家,发现相机中的杀人视频后是否报案,是否共同勒索张东升。一方面,是内心被压抑的恶一点点流露出来;一方面是太珍惜三人间的友谊了,朱朝阳已经很久没有朋友了。就这样,三个孩子在一起,三个孩子的恶一起涌出来,造成了最终的悲剧结局。

3.反社会倾向

梅兰妮·克莱因[1]曾说:“我试图证明在正常儿童身上也同样有着犯罪倾向的运作,并提出关于潜藏在自我中心与犯罪发展之下的影响因素。我发现儿童会展现出反社会与犯罪倾向,一次又一次地用实际行动表达(当然是以孩子的方式)。”儿童游戏分析显示,当儿童的攻击本能与焦虑都非常强大的时候,儿童会不断重复撕裂、切断、破碎、弄湿或焚烧所有东西。家庭离异,使朱朝阳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能和同父异母的妹妹朱晶晶相比,当朱晶晶欺辱朱朝阳时,朱朝阳内心是憎恨的;或者,他认为是继母王瑶和朱晶晶夺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父爱,这是朱朝阳的憎恨与焦虑的根源。长期以来累积的憎恨与焦虑引发了朱朝阳的暴力式防卫机制:对同父异母妹妹朱晶晶的见死不救,对严良的利用,参与到对张东升的勒索中。“这世界只有敌人。”——这是朱朝阳后来的感受。他也因此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恨与摧毁具有绝对的正当性。这种态度可以减轻其潜意识中的罪疚感,恨通常被用来当作爱的伪装。这些行为都是违背伦理道德的,是反社会的。

三、途径

朱朝阳已经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最终做出犯罪行为。这部剧给离异家庭的父母上了一堂沉重的课,它引起了我们对离异家庭儿童心理成长的关注。给他们补充心理营养,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将父母离异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父母离异,肯定会给孩子带来一定伤害,如果离婚不可避免,那就尽量将这种伤害降到最低。很多父母在离婚前后失去了理智,只觉得自己是最受伤的人,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离婚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骂。离婚时,抢夺孩子的抚养权,或者为了自己今后的生活,把孩子当成包袱,互相踢皮球。离婚后,有的家长为了减少自己的愧疚,一味溺爱孩子;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停地诋毁对方;还有的家长把自己对对方的怨气撒在孩子身上,虐待孩子。这些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在离婚前后不要在子女面前发生严重的吵闹、打架等冲突事件,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选择和平友好的方式离婚,让孩子慢慢理解这是父母两人的婚姻结束。婚姻关系解体了,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和责任没有消失,更不会抛弃孩子,仍然要肩负起照顾子女的责任。那么离婚事件在孩子的心里也许会像亲人去世、搬家、转校等生活事件一样,短时期内会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不会使孩子产生“我是不幸的”“爸爸或妈妈抛弃了我”这些消极的想法。

2.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除了性别、种族等这些特定属性之外,每个儿童生来就具有一些独特的能力,如与他人建立有效、长期关系的潜能[2]。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家人、老师和朋友,这些重要他人都会对儿童产生巨大影响,儿童反过来也会影响他们。儿童的自我感和团队归属感需要发展,这就需要与同伴建立关系。同伴(peer)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3]。同伴,是儿童心理成长的矿物质,儿童如果遇到问题,80%选择告诉朋友,10%选择告诉父母,10%选择埋在心里,选择埋在心里的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每个儿童至少需要一个好朋友,一个能分享其内心思想和情感的朋友,一个能提供温暖和情感的朋友,一个能对儿童的能力和自我价值作出反馈的朋友。从学龄前儿童开始,幼儿园、小学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同伴交往的时间渐渐增加,开始形成同伴群体。那些沟通良好、友好外向的儿童通常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而团体中的“小领导”通常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及社交能力。他们能从同伴关系或男女朋友关系中获得分享思想的快乐,并将这些积极情绪整合到自我发展中。

同伴关系对儿童实现社会价值、顺利完成学业、逐步适应社会及形成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重大意义[4]。有些儿童根本没有朋友,他们被同伴孤立,如果没有同伴的接纳,这些儿童会感到孤独,除了父母之外没有人能验证其价值,所以被同伴孤立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样的儿童通常会产生自卑感,无法形成关于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认知。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儿童会出现许多不良情绪,而不良的情绪情感状态阻碍了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5]。

针对儿童在同伴关系中的问题,首先,要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是性格问题,或父母抚养方式问题,还是没有掌握与同伴交往的技巧;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和家长积极沟通,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达成共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标准,学会有效地与伙伴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寻求他人的意见等;最后,如果儿童的问题比较严重,还可以寻求学校或专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进行治疗性的心理咨询,咨询的时间长短根据儿童的成长状况来定。这样,从父母、教师和咨询师那里得到的鼓励、支持与反馈,伴随着儿童不断成熟的生活经验,将使儿童逐步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3.培养亲社会行为

在儿童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只是去解决,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们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过程,培养儿童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离异家庭的儿童,要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心理营养,就像身体营养一样[6]。心理营养包括安全和秩序、爱、朋友、挫折、尊重、实践体验等。其中,“父母充足的爱”尤其重要,它是心理蛋白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主要营养。爱,最早来自家庭。如果儿童在与父母的关系中获得了信任和爱,就会将爱给到外在世界。在恨的方面,有一个类似的循环,恨意导致儿童心中建构了恐怖的形象,容易认为别人是不好的。如果爱未被怨恨所扼杀,而是牢固地建立在心智中,那么对他人的信任与对自己良好特质的信念,会使儿童如同磐石而足以承受环境的打击。具有认同他人能力的人——这能力是人类很伟大的特质——可以给予他人帮助和爱,能借由这样的方式为自己找到安慰和满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足够的爱,同时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其亲社会行为也会较多[7]。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帮助、分享、合作等,它对人类生存和进步具有积极作用,亲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受生物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的影响,亲社会行为水平高的儿童更容易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

总之,正如培根所言:“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如果家庭和社会能够用爱和教育而不是冷漠去灌溉儿童的天性,没有一颗种子应当结出恶果。

参考文献

[1]梅兰妮·克莱因.爱、罪疚与修复[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2]傅宏.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胡椒.《隐秘的角落》:没有一颗种子应当结出恶果[J].廉政瞭望,2020(13):61.

[4]翟双,杨莉萍. 离婚叙事与家庭关系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影响[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44-147.

[5]张海燕,徐健,宋玉冰.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0):24-27.

[6]刘玉梅.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前沿,2005(2):81-82.

[7]任玉萍.同伴关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和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5):60-61.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师培训学院,乌鲁木齐,830002)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离异家庭心理问题
请你们关心我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城市里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
对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学生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