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推拿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观察

2020-12-23 01:38:42杨鑫月沈崇明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推拿法哌啶脏腑

杨鑫月 沈崇明

儿童抽动障碍多发于4~12 岁儿童及青少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抽动、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强迫症、口出秽语及睡眠障碍等,若不及时医治,将严重危害儿童未来身心健康及其社会功能发展[1]。目前,临床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常以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等为主的西药治疗,长期用药易出现头晕、嗜睡、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且治疗后期易产生耐药性,远期疗效欠佳,停药后易复发[2]。因此,临床提倡使用中医疗法或心理治疗等副作用风险较低的手段治疗儿童抽动障碍[3-4]。本研究探讨脏腑推拿对儿童抽动障碍患者的改善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1 月—2019 年4 月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抽动障碍患儿90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 例。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原则。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5]中有关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2)年龄5~12 岁;(3)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儿科学》[6]多发性抽动症,证属气郁化火证;(4)所有患儿及其监护人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者;(2)心脏、肝、肾等器官或系统功能严重不全者;(3)伴有其他并发症,如自残倾向、严重强迫症等;(4)依从性较差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片(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mg,批号180402)口服治疗。根据患儿年龄及体质量给予0.1~0.25mg/次,1天3 次;1 周后,若症状无明显改善,加大药量至0.5~1.5mg/次。1 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8 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中医治则:清肝泻火,平肝息风。予脏腑推拿[7]治疗:(1)患儿取仰卧位,医生用大拇指旋转按揉患儿合谷穴100 次;(2)清肝经:固定小儿食指,沿整个食指掌面自指根推向指尖200 次;(3)用大拇指点按患儿商阳、少商两穴各50 次;(4)用左右手大拇指揉患儿内劳宫穴50次;(5)按顺序点按膻中、中脘、天枢、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冲诸穴各20 次;(6)患儿改俯卧姿势,揉推风池、哑门二穴,按压颈百劳穴,两肩井穴,各20次;(7)最后给予背部捏脊法,操作者沿督脉自长强穴至风府向上进行三捏一提操作,重点提捏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多次往返重复。每周推拿5 次,每次30min,28 天为1 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1)根据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8]对抽动障碍患儿中医证候进行评分,包括食欲、情绪、睡眠、抽动频幅、冷热感知及体表症状如盗汗、头晕等;表现正常记为0 分,轻度1 分,中度2 分,重度3 分。(2)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YGTSS)量表[9]评估患者运动性抽动及发声性抽动程度,评分内容包括抽动类型、频度、强度、复杂程度和干扰程度5 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为0~5 分,总分25 分;YGTSS 积分为两者总和,抽动严重程度随分值增大而增大。(3)记录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头疼、恶心呕吐等。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例(百分比)[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抽动障碍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抽动障碍患儿性别、年龄、病程、YGTSS 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3.2 两组抽动障碍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3 两组抽动障碍患儿治疗前后YGTSS 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及YGTSS 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儿发声性抽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运动性抽动及YGTSS 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抽动障碍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抽动障碍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抽动障碍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予口服氟哌啶醇片;观察组予口服氟哌啶醇片+脏腑推拿

3.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0/45),对照组有1 例患儿出现头晕,2 例患儿出现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6.67%(3/4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儿童抽动障碍属于神经精神障碍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科临床疾病,发病率约为1%[1]。抽动障碍患儿主要临床表现有眨眼频繁、踢腿、吸鼻、反复咳嗽、口出秽语、情绪暴躁等,还可能伴有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交流障碍、心理阴影、学习困难等情况,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10]。

中医古典文献中并无儿童抽动障碍病名,但存在类似小儿抽动症状的记载。多数医者将其归类为“惊风”“抽搐”“肝风证”等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脏腑不足,易被风邪所伤;惊风者往往气血不和,心络脾胃壅滞[11]。脏腑推拿法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对相应的脏腑经络进行系统推拿的疗法,通过按摩患儿脏腑经络穴位,从而调理脏腑气机,平衡阴阳,恢复其功能[12]。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发声性抽动现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及YGTSS 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儿发声性抽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考虑脏腑推拿法作用机制[13]如下:脏腑推拿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采用“清”“推”“按”“扣”“捏”等手法,对患儿进行整体调理;合谷、太冲又称四关穴,按揉四关穴可息风止痉,配合足三里能养血息风、调补后天;按揉劳宫、商阳、少商、清肝经等穴位,有清肝火,通经络,调气机等功效;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具有调理脾胃,理气消痰,舒筋活络的作用;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为五脏背俞穴,膻中、中脘、天枢分别是心包、胃、大肠的募穴,俞募相配共同达到调理脏腑,镇静安神,息风止痉的作用,从而显著改善患儿症状[14];风池、哑门、颈百劳、肩井穴为颈部局部穴位,按揉可疏通局部气血,缓解颈部肌肉疲劳,使受刺激的血管、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从而缓解抽动症状[15]。中医认为,抽动障碍患儿脾虚则痰多、肝旺则躁动、胃损则难眠[16]。脏腑推拿法通过辨证论治,使局部气血行、经络通,而后汇入脏腑经脉以至整体气血运行畅通,帮助患儿平衡脏腑、宁心安神,进而有效改善耸鼻眨眼、四肢抖动、注意力涣散等症状[17]。此外,本研究观察组患儿无不良反应发生,认为脏腑推拿法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表3 两组抽动障碍患儿治疗前后YGTSS 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抽动障碍患儿治疗前后YGTSS 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予口服氟哌啶醇片;观察组予口服氟哌啶醇片+脏腑推拿;YGTSS 为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猜你喜欢
推拿法哌啶脏腑
N-甲基哌啶的合成方法研究
浙江化工(2024年2期)2024-03-15 02:27:40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对照研究
脑瘫患儿便秘应用护理干预结合推拿法治疗的效果研究
健康大视野(2020年5期)2020-04-17 10:44:41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九)——小儿眼保健推拿法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2:00
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中医学研究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新型CCR5拮抗剂:N-[1-{5-溴-2-[(4-氯苄基)氧基]苄基}-4-哌啶基]-N-乙基吡啶甲酰胺的合成
合成化学(2015年1期)2016-01-17 08:53:55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