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质的研究进展

2020-12-23 21:23余文婷任夏瑾王珊珊武丽田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7期
关键词:神经质人格特质外向

余文婷,任夏瑾,王珊珊,武丽,田峰★

(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2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 引言

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一组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常见精神疾病,终身患病率为10-20%,是全球导致伤残损失寿命年的第五大病因,在中国上升为第四大病因[1],重性抑郁障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3.5亿抑郁障碍患者,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全球的第一大健康问题[2]。重性抑郁障碍已成为当前亟需社会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一个精神心理卫生问题。由于公众知识的缺乏,病耻感及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给社会和患者本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是阻碍MDD患者心理健康改善的重要原因。最新的一篇研究调查了1085名公众对于MDD患者的看法,高达30.7%的受访者认为性格软弱导致了MDD的发生[3]。显然公众对MDD的病因存在很大误解,那么MDD患者的人格特质有什么特点呢?

人格特质是一种相对持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反映了在特定情况下以某种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4]。人格特质可以预测很多社会和行为结果,比如个人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和职业状况等[5]。同时,特定的人格特质在横向比较及纵向变化程度上的差异性关系到个体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同维度的人格特质,尤其是神经质是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比如MDD、焦虑症、心脏病、湿疹、哮喘和肠易激惹综合症等的重要危险因素[6]。由于人格特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广泛预测性,可以作为预测精神疾病的因素之一,人格特质也是某些精神疾病发病的潜在影响因素,近年来对人格特质的研究越来越多,人们对人格特质也愈加关注。

本文将从行为学、遗传学、影像学三方面来描述重性抑郁障碍的人格特质。

1 重性抑郁障碍人格特质的行为学研究

艾森克人格层次模型[7]和五因素模型[8]这两种人格理论是心理学界公认的人格特质模型。

抑郁与人格特质密切相关。OJ Bienvenu等人对731名罹患不同精神疾病的患者进行人格特质的评估,发现抑郁障碍的患者与人格特质中的高神经质相关[9]。KOTOV R等人通过对焦虑抑郁患者的meta分析同样发现抑郁症患者具有高水平神经质和低水平责任感特征[10]。Clark DA等学者对844名焦虑障碍、抑郁患者及420名健康大学生分别进行人格特质的评估,发现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与重性抑郁障碍负相关,即外倾性可能为MDD的保护性因子[11]。研究显示MDD与健康对照相比,神经质水平显著较高,外向性和责任感水平显著较低。同时MDD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也与神经质、外向性和责任感水平显著相关,而早发抑郁则与开放性人格特质显著相关[12]。老年非典型抑郁症患者与典型抑郁症患者相比在神经质、外倾性、责任心、宜人性得分上有显著差异,但在调整抑郁严重程度之后,这种差异就不存在了,提示人格特质与抑郁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而不是抑郁类型[13]。

人格因素和抑郁症状之间的联系是由压力感知介导的。神经质程度越高,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程度越低,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抑郁症状也会越严重。神经质和外向性对男女患者抑郁症状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同时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和责任感均可以通过感知到的压力对男女抑郁症状产生间接的影响。多重中介模型发现人格因素与性别、抑郁症状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在研究性别和抑郁之间的联系时,个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14]。另一项调查我国失业人群抑郁症状和人格特质的研究同样发现,高程度的神经质特点以及低程度的外向性、宜人性和责任感与更高的抑郁症状水平显著相关。研究同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15]。这些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且人格特质可以通过压力感知、自我效能感等多种途径影响抑郁症状。

MDD患者是自杀高危人群,而人格特质是自杀行为的重要预测因子。有研究报告了人格气质特征与自杀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明人格特征是自杀行为的中介表现型。多变量模型表明,除了冲动性和愤怒相关人格特质,伤害回避是独立的与自杀未遂史显著相关的气质维度。伤害回避还与自杀未遂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16]。更重要的是,这种人格特征会在家庭之间传递。有一项研究调查了49名自杀未遂抑郁患者及其父母和89名对照者,结果显示患者和父母的性格特点和性格维度相似。特别是父母和患者在伤害回避维度得分均较正常对照高,同时在持久性、自我导向和合作性维度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即抑郁患者和父母在面对事情特别是伤害性事情时更容易采取回避的态度,遇到困难容易放弃,较少考虑自我感受,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有自杀未遂史的情感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在患者和父母之间共享,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17]。

人格特质与抑郁障碍的预后也有一定的关系。Wardenaar等人[18]在对抑郁患者为期1年的随访中发现,弹性型(适中的神经质和外向性、较高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抑郁患者比脆弱型(高度神经质,低外向性和低责任感)抑郁患者恢复得更快。另一项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抑郁症患者的纵向追踪中,也发现脆弱型患者与抑郁症的不良预后相关[19]。

2 重性抑郁障碍人格特质的遗传学研究

脑是心理的器官,人格也应该有其对应的生物学基础,这就是人格的生物学评估依据的一个基本观点。尽管人格特质的生理基础未明,但显然基因参与了这个过程。基因在某些方面会影响个体的人格表现,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引起某种人格的改变。

Strobel等人研究发现,5-HT1A 受体表达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变异,对与焦虑和抑郁相关的人格特质的发展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20]。Servaas等人的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可能与遗传有关,5-羟色胺转运体(SLC6A4)和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的神经质和遗传变异是精神病理学的危险因素;神经质得分较高的个体可能会导致大脑特定子网络拓扑结构的改变,进而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更敏感,表现出较少的适应性情绪处理,并且更容易发展精神病理学[21]。神经质的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遗传性估计为15%,meta分析发现与神经质关系最强的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上,跨越4 MB并包含至少36个基因。其他相关位点包括1号染色体(grik3(谷氨酸受体离子通道与 3)),4号染色体(KLHL2(Kelch样蛋白 2)),17号染色体(CRHR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和MAPT(微管相关蛋白tau))和18号染色体上(Celf4(CUGBP ELAV的家庭成员 4))[22]。

此外,最新的一项大型临床试验(包括29557个MDD 和32056个健康对照)发现了一个新的与MDD和人格特质有关的易感基因-原钙粘连素17,携带原钙粘连素17危险等位基因的受试者易受伤害的人格特质增加,杏仁核体积减少,功能改变[23]。

人格特质受到很多遗传因素的影响,这些常见变异引起的小的效应值累加起来共同促进这些疾病的发生。一项研究对10064个中国汉族人的研究发现,多基因危险因素虽然不能直接预测不同的人格特质,但是神经质的多基因危险因素可以预测MDD患者与健康对照,经过矫正之后依然能显著预测病例和对照的状态[5]。虽然一个单独的基因变异并不能预测疾病的发生,但是众多的人格特质的基因危险因素累积起来可以预测疾病状态,目前只发现了神经质的基因作用,仍需更多研究探讨人格其他维度基因对MDD的影响。

3 重性抑郁障碍人格特质的影像学研究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已广泛用于探索心脑关联的研究。在艾森克人格的fMRI研究中,神经质维度与左侧的额中回的ReHo 值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而外倾性维度与内侧前额叶的ReHo 值则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与脑岛、小脑及左侧的扣带中回等脑区表现显著的正相关[24]。在人格对抑郁患者脑网络变异性影响研究中发现,外向性与梭状回、感知觉运动区的脑网络异常度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后部背外侧前额叶的脑网络异常度呈显著正相关;精神质与颞上回、梭状回、后扣带等区域的脑网络异常度呈显著负相关[25]。一项对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个体的神经质的得分与扣带前回的灰质体积显著负相关,而与内侧前额叶的灰质体积显著正相关[26]。

目前对重性抑郁障碍研究包括经典的任务激活状态和新近兴起的静息状态两种。大量任务激活态功能核磁的研究发现,与认知功能及情感调节相关的前额叶皮质、扣带回、海马、杏仁核和基底神经节是与抑郁症相关的热点核团或部位[27-29]。另有研究者发现,后扣带回与前扣带回膝部之间的功能连接与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人格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30]。而人格中的冷酷特质与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异常之间存在关联,冲动、不负责任等特质则与额顶网络功能连接的改变存在关联[31]。

Amit Anand[32]在对抑郁障碍患者执行任务激活前先进行了静息状态扫描,发现患者的前扣带回皮质一边缘系统的低频振动波相关性降低,提示其对皮层下的情绪环路具有调控功能。Michael[33]等用独立成分分析法,对抑郁障碍患者的前额叶皮层中部和扣带前回的默认状态网络的功能连接进行研究,发现抑郁障碍患者的丘脑、扣带回膝下区与默认状态网络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加,扣带回膝下区的功能连接与抑郁障碍患者的病程长短成正比。Jay C.Fournier等人的研究发现右前岛叶功能变化与高神经质抑郁患者密切相关,而右前岛叶是凸显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发现神经质分数高低与抗抑郁治疗的疗效相关[34]。此外对脑白质的研究发现,高的神经质和低的外向型人格特质与低的双侧钩束各向异性分数(FA,反映白质纤维素完整性)值有关,并且介导了FA值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35]。

神经质及其与之相关的焦虑、抑郁及应激交互作用导致内侧额叶功能异常[36]。该结果表明人格特质可以改变疾病的易感性及病理过程,从而介导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另外,MDD患者伴和不伴合并症时人格特点是否一样值得探讨。功能磁共振研究显示在情绪干扰任务时,与健康对照及MDD患者比,同时合并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和MDD的患者视觉区域及小脑激活增强,这可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人格特质,即对表达情感的面部刺激反应功能紊乱[37]。该结果表明伴有合并症的MDD患者具有特殊的人格特点,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伴有其他合并症时MDD患者的人格特点。

综上所述,重性抑郁障碍人格特质表现为高神经质,低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5-羟色胺转运体和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及原钙粘连素17与重性抑郁障碍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影像学的研究中发现,重性抑郁障碍会引起个体大脑结构的改变,重性抑郁障碍人格特质也与相关的脑网络改变有关,如前扣带回、前额叶皮质等结构。国内外对重性抑郁障碍人格特质的研究较多,但大部分都聚焦于某几个方面,如人格的大脑网络机制、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网络改变,很少将多个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且横向研究较多,很少有学者进行相关的纵向研究,对不同精神疾病人格特质的脑区改变研究不够充分。总之,注重对重性抑郁障碍人格特质的遗传、脑影像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的发现有关的脑网络基础,对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猜你喜欢
神经质人格特质外向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寻根压力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