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太祥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2)
楹联,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民俗之一,集文学、艺术、建筑、书法等学科门类为一体,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在中国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关于楹联的起源,梁章钜在其著名的《楹联丛话》中提及,“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1]。五代十国时蜀国国君孟昶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书于桃符之上并悬挂在左右门上,这便成为我国第一幅楹联,《宋史·蜀世家》对此事亦有记载。至宋朝时,楹联已经走入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明证。
楹联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楹联乃“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形式”[2]。楹联与其他文体不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既能登阳春白雪之大雅之堂,又能入下里巴人之草庐陋室,随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而不断创新求变,各种体式层出不穷,诸多技巧花样翻新,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历代帝王和文人的推广下,从宫廷遍及到民间,成为我国的一种民俗,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正因如此,国务院于2005年将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徽州楹联,作为楹联大家庭的重要一员,是徽州地方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也是三大地方学之一的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在2006年便被列入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楹联极具地方风格特色,这与徽州地区著名的徽商文化乃至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徽州楹联有较多的出自达官权贵之手。这是因为徽商有着雄厚的财力,他们致富之后多能造福桑梓,对当地的文教事业投入巨大资金,促进了当地文教事业的发展。文教事业的发达,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例如,仅仅徽州地区休宁县便出了19个状元,被称为“中国第一状元县”。有“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雄村大门楹联)之称的歙县雄村,仅仅明清两朝便出了举人24人,进士30人。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因此,徽州地区出现众多达官权贵也就不足为奇了。朱熹、胡宗宪、许国以及“父子宰相”曹文埴和曹振镛等,便出自这片神奇的土地。
徽商巨贾又多结交达官权贵,如胡雪岩与左宗棠关系甚密,为其立下汗马功劳;江春、鲍志道等人甚至攀上了乾隆皇帝,在其巡游江南时为其接驾。在这样的背景下,徽州楹联出现多幅达官权贵的作品,也不足为奇了。
宏村楹联“曲栏芳楹递隐见,苍松老竹相交加”是清朝著名宰相刘墉的杰作。楹联表达了刘墉对仕宦生活的厌倦,从而向往闲云野鹤般的隐逸生活。
宏村楹联“藜火光联书案月,笔花香染墨池烟”乃是曹文埴亲手书就。藜光和夜月朗照书案,妙笔生花,墨池飘香。楹联文辞淡雅,意境优美。
宏村楹联“一池新墨生吟思,半岭天风有啸声”乃出自一代名臣左宗棠之手,一池新墨勾出心中无限遐思,半山岗的山风呼啸而来,云起云落,笔走龙蛇。
西递桃李园有楹联“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游逍遥”,乃出自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之手,自有一种老成持重、进退自如的潇洒放旷。
冯玉祥也曾在徽州留下楹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陶行知也写下了“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联留于徽州,告诫世人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楹联虽为民俗文化,但是它和艺术联系非常明确,特别是书法艺术,这是因为楹联“通常由精致的书法和巧妙的联语构成,两者相得益彰”[4]。精巧优美书法能令一幅幅楹联活色生香,让人目不转睛,爱不释手,从而也就提高了楹联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徽州楹联正是楹联民俗和书法艺术的完美结晶,一大批艺苑名仕在徽州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化作幅幅楹联,传于后世,这也正是徽州楹联的独特之处,也正是徽州楹联能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
上文所提及的宰相刘墉,同时也是一位名震寰宇的帖学大家,有着极高的书法造诣,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书法史上的“清四家”之一。宏村楹联“曲栏芳楹递隐见,苍松老竹相交加”也是刘墉的代表作之一,弥足珍贵。
徽州楹联“殷勤但酌杯中酒,豁达长推海内贤”,乃出自“扬州八怪”核心人物金农之手。金农一生坎坷,工于书法,大胆创新,开创了扁笔书体,兼有隶、楷体势,时人称其作品为“漆书”。这副对联就是金农“漆书”的典范,表现出金农豁达的胸怀。
“扬州八怪”中的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世称其为板桥先生,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手书“难得糊涂”四字,更为国人所熟知。郑板桥在徽州也留下了不少楹联,今略举数例如下。徽州黟县西递村大夫第有楹联“以八千岁为春,之九万里而南”表达的是郑板桥的超凡脱俗之志。徽州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郑板桥对艺术创作的深刻透彻的感悟,书法也好,绘画也罢,乃至于文学创作,都需要删繁就简,同时离不开创新求变。楹联“墨兰数枝宣德纸,香茗一杯成化窑”展示的是艺苑的文人雅趣;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表现的是名士的坦荡胸怀,这两联均出自郑板桥之手。
徽州楹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出自在书法艺术上有“四体皆工,国朝第一”之称的清代书法巨擘邓石如之手。邓石如《论书》:“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此书法、绘画艺术创作法则,已成为书法界金科玉律。而这幅隶书楹联,“为邓氏书中极品,他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独树一帜”[5]。邓石如在徽州还留有一联“读书在涵养,涉世无停滞”,文人仕子们需读万卷书,更需行万里路,邓石如早已认识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徽州楹联肇始于徽州,而徽州又是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昌盛,文教发达。徽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读书致仕是他们的第一选择。遍布徽州的私塾、官学、书院也为徽人梦想的实现,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即使读书并不能保证每个仕子最终都能走上仕途,但也终究大大提升了徽人的文化素养。这种情形表现在楹联上,那就是徽州楹联相较于其他地域楹联,明显有着较高的文化涵养。
徽人崇尚儒家思想,饱读儒家经典,在徽州楹联中有着直观的体现。大量儒家经典的名称会直接被徽人拿来进行楹联的创作。例如,黟县西递村瑞玉庭楹联“传家礼教惇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乃是时任湖广总督的毕沅亲笔手书。“三物”乃儒家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经”乃儒家最为根本的六部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类似楹联还有“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出自黟县当代书法家胡纪棣之手。黟县宏村南湖书院有楹联“斗酒纵观廿四史,卢香静对十三经”,点明了儒家最具代表性的经史典籍乃是书院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书目。类似楹联还有“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楹联出自清代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的书法大家伊秉绶之手。“一十七家”指十七部史书著作,清朝王鸣盛有《十七史商榷》,曾指出“十七史者,上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
徽州楹联除直接援引儒家经典外,还有大量借用、化用古典诗词文章,熔铸经史百家人物、轶事,可谓层出不穷,不胜枚举。黟县西递敬爱堂楹联“寻烟染芬,征音录响;禀道毓德,讲艺立言”,上联出自《文选》卷五十五,“臣闻寻烟染芬,熏息犹芳;征音录响,操终则绝。何则?垂于世者可继,止乎身者难结。”意指良好的品行道德可以感染别人,传递开来。下联语出南朝时期宋朝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国尚师位,家崇儒门。禀道毓德,讲艺立言。”意指秉承崇高美德,著述传世文章。
黟县西递村又被称为“桃花源里人家”,是源于西递村有一副楹联“白云深处仙境,桃花源里人家”。此联乃当代西递村明经胡氏后人胡祖育所创,上联出自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下联化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楹联用典毫无穿凿生硬之感,上下两联浑然一体,妙合无痕,描述了西递村高妙脱俗、隐逸超群的风土人情。
黟县西递村有楹联“陶公容膝乐天命,刘子作铭惟德馨”,“陶公”指陶渊明,其在《归去来辞》中有名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上联出乎此。下联“刘子”为刘禹锡,传世名作《陋室铭》,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联出于此。楹联表现出徽人不追求高堂华屋,只在乎馨德懿行。
黟县西递村瑞玉庭楹联“林籁结响,泉石激韵;云霞雕色,草木贲华”,语出《文心雕龙·原道》“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描绘出秀美如画的山村景象。
黟县古民居有楹联“郑草周莲陶氏菊,唐诗晋字汉文章”,“郑草”指南宋末年郑思肖,其善画兰草,不画土壤,寄寓国土沦丧;“周莲”指周敦颐之爱莲;“陶氏菊”指陶渊明之喜菊,唐朝的诗歌,东晋的书法,两汉的古文,这些都是文艺中的极品。一副小小的楹联几乎就是一部缩微版中国文艺史!
徽州楹联大多遣词造句典雅优美,用意高妙,寄寓超逸。一副副楹联就像是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充满了诗情画意,既抒发了作者的情趣逸致,又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吟诵这些优美的楹联,你仿佛在口吐莲花,唇齿留香。黟县楹联“云巢古木千章秀,花吐芳池一镜香”乃清朝大学者洪亮吉所书,描绘的是自然美景,更寄寓了文人情怀。
黟县宏村楹联“夜静斗撑弹剑月,秋高风洗读书天”出自清朝乾隆年间汪守和之手。汪守和曾高中榜眼,官至礼部尚书,擅长书法,风格秀拔,自成一家。夜静时分,天上星斗撑破了月光,正是弹剑习武的良辰;秋高气爽,风卷残云,天空如洗,正是读书学文的佳节。此联遣词造句精于推敲,一“撑”字一“洗”字,刻画精工,分外传神。
徽州楹联“林深幽鸟传新语,石瘦苍苔见旧痕”遣词独特精练,意境深邃幽静。一两声乳燕试啼,方能显示老林之深幽;如此深幽之地,亦有人迹,翠绿青苔遍地,幽人履痕点点,更显石径小道之狭窄。此联上联从听觉落笔,下联从视觉入手,视觉、听觉交相辉映,并用一“瘦”字来形容石径之形状,真是出神入化,造语新奇,令人拍案叫绝。
徽州楹联有总写古村美景的,如“一溪烟水明如画,十亩桑田谁并耕”“水绕宏村,一渠碧玉千家分;花拥南湖,两岸浓华万树发”;有细绘花鸟风月的,如“一片飞花沾客袂,数声啼鸟送樵烟”“窗映玉梅画映雪,池生春草笔生花”。
“辞以达意,辞以载情。斟辞酌句是撰写楹联的基本功”“意是一副楹联的主心骨”[6]。徽州楹联,在辞和意两方面可谓成就卓著,上述楹联无不语言典雅成趣,意境高妙优美。限于篇幅,不再枚举。
徽州地区因地少山多,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之称。徽人为了活命,不得不出走徽州营商为生,故《安徽地志》曰:“徽人多商买,其势然也。”《徽州府志》有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小民”通过不懈的努力,世世代代坚守,全村全族乃至全镇全县出动,竟然创造了明清第一大商帮——徽商。
徽商营商时足迹遍布神州大地,有的甚至闯荡到海外。但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腰缠万贯之际、年老力衰之时,往往都心生落叶归根之思。加之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始终是中国人的抹之不掉的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传》有载:“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故很多徽商功成名就之后都在徽州大兴土木,广建宅院、祠堂、书院、寺观等,同时也留下了无数的楹联。黟县西递村、宏村大量的楹联皆与徽商有关,便是明证。因此,徽州楹联,相较于其他地域楹联,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多源于徽商,与徽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徽商精神,学界已多有研究,著名徽学研究专家卞利先生曾将其概括为九种精神[7]。其中,拼搏进取精神,讲求儒道、以义为利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等,在徽州楹联中都有着直观的体现。
黟县西递村笃敬堂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乃是嘉庆年间声震两淮的大盐商胡贯三命人书就。胡贯三从一个小学徒开始创业,勤勉聪慧,贾而好儒,重商德,好仁义,在经商过程中有很多开拓性的创举,富有拼搏进取精神。胡贯三经营的行业五花八门,当铺、钱庄、布店、作坊、土特产货店等应有尽有;其经营的地域幅员辽阔,南京、武汉、太湖、鄱阳湖尽在其中。这副楹联可谓是其一生经商经验的总结,充满着无穷智慧和无限感悟。他告诫后人,无论是读书还是经商,只要效法善类便能成功;创业维艰,守成更难,只要知难而进便不会失败。胡贯三不再墨守读书致仕的成规,打破了士农工商“四民观”中商人为末的偏见,高调为营商呐喊,亲自为商人代言,实属难能可贵。
黟县宏村承志堂楹联“柘基故里,承善承志;经络浔阳,惜福惜财”,是对房屋主人徽商巨贾汪定贵营商生涯的概括。汪定贵始终秉承一颗善良的心和远大的志向,从宏村出发,开拓商业基业,后将业务拓展至九江(古称“浔阳”)并大获成功,成为巨富。汪定贵纵横商场七十余载,名震长江中下游,从武汉到上海皆有他的业务,靠的是不忘初心,“承善承志”,而“惜福惜财”则是他给子孙后代最好的家训了。楹联也充分反映出汪定贵讲究儒道、积德行善的精神。而以义为利精神,在徽州楹联中更是屡见不鲜,如“财以宽和聚,人凭道义高”“义能为我利,德足润吾身”“我德如春仁言利博,诚心似水世泽流长”,等等。
黟县西递村瑞玉庭由咸丰年间徽州商人胡时虎所建,距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瑞玉庭有一幅著名的“错字联”,即“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告诫后人经商要辛勤耐劳,宁愿自己吃亏,也莫贪顾客便宜。 此联是一副罕见的“错字联”,上联“快”字少了一点,而“辛”字则多出一横;下联的“多”字又少了一点,“亏”字却多出一点。房屋主人当年故意用这种少见的创作方式创作了这副对联,是要让他的后人记住,今朝多辛苦多吃亏方能换来明日更多的快乐和便宜。此联还可这样来理解:人生在世,难得糊涂,少一份快乐多一份辛苦,少占人便宜多吃点亏,又有何妨?楹联充分体现了徽商的敬业精神和诚信价值。
徽州还有不少楹联出自徽商住宅,体现了徽商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妙的精神境界。徽商“贾而好儒”绝非虚言,戴震所言“虽为贾者,咸近士风”确属实情。
西递村惇仁堂有楹联“迳松凌汉周官肃,坞竹藏云商易深”。“周官”指《周礼》,“商易”乃《周易》,均为儒家传世经典,由此可见主人胡贯三的贾而好儒。“迳松”和“坞竹”又展现了胡贯三高雅的精神境界。西递村东园乃黟县富商胡尚焘所建,有楹联“雅品金和云壑共赏,鸿章玉润烟岫同珍”,反映出主人高妙逸绝的精神生活和人生境界。黟县宏村承志堂有楹联“夜渚月明,所思不远;柳阴路曲,妙道自然”。富商汪定贵寄遐思于江渚夜月,托智趣与曲径阴柳,给人以超然物外之感。
商人地位历来不高,士农工商,等级分明。在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的历史上,商人形象也并不光彩,甚至被人鄙弃。然而,透过这些徽州楹联,让我们对商人形象有了重新的认识,起码是对徽商有了再认识,而这也正是徽州楹联的独特之处。
徽商执商界之牛耳于明清两朝长达四百多年,名人辈出,巨贾纷呈,如张小泉、江春、鲍志道、胡贯三、胡雪岩等。他们或凭精制商品走入万家,或以布衣结交天子,或世代把持两淮盐运,或被朝廷赏赐红顶戴。而徽州楹联也见证了徽商从筚路蓝缕,到飞黄腾达,终至衰落逝去的全过程,并诉说着徽商贾而好儒、以义为利、勤勉坚韧、锐意进取的精神,承载了徽商的历史和徽州的文化。
徽州的楹联,“凭借楹联的文化凭证作用,则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徽州历史的发展和徽商的传承与风貌,以特殊的形式承载着徽州的文化和历史。”[8]徽州楹联具有如此重大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学界好好地加以研究,需要有识之士加以整理,更需要地方政府加以保护。学界、社会组织、地方政府等多方力量需要联合起来,推出举措,出台政策,以便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徽州楹联,早日让这份地方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绽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