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船洋
推荐一些有趣的阅读方法,帮助你更好地开启阅读之路。
节目《非正式会谈》中某嘉宾说自己有个朋友每次洗澡都会读报纸,他刚说完,其他嘉宾就忍不住反驳:“洗澡时到处都是水,怎么可能阅读?”他解释道:“那位朋友洗澡的时候只读报纸,反正报纸看一次也就扔了。所以洗澡前把报纸浸湿,贴在墙上,一边洗一边看几眼,看完就扔。”听他解释完大家恍然大悟。
和浴室阅读法同理的读书方法还有“撕书”法。我有位朋友经常出差,他习惯随身带一本书,但有些书很厚,不方便携带,于是他经常买两本一样的书,一本放家里,一本用来“撕”,每次出差撕上几十页,路上正好看完。
很多人对阅读是抗拒的,他们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必须在安静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其实不然。
我们需要尊重每一位作者的付出和思想结晶,但读书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读书读书,主体不是书,而是读书的人。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论读书》一文中写道:“书有可浅尝者,也有可吞食者,只有少数须细嚼慢咽。换言之,有些书只需要读一部分,而少数须细细品读,做到融会贯通。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现在“杠精”一词特别火。该词原是贬义,指的是一群抬杠成瘾的人,他们不管别人说什么,总想要反驳挑刺。
虽然“杠精”不好,但在阅读时能够带着批判的思维去思考,会更有收获。此种阅读法重点就在于“挑刺”,發现作者的逻辑漏洞。
此点算是对“杠精”阅读法的延伸。除了找出原作者的逻辑漏洞,你也可以单纯地“嘲讽”作者的文笔。与此同时,想想看如果你来写,你会怎样表达同样的观点,在自己书写的过程中加深对观点的理解。
和这类阅读方法相似的还有“思考书名法”。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是此种阅读方法的忠实拥护者。
具体如何操作呢?读一本书前,除了书名,不要看书中的任何信息,包括目录、前言,你只需要看完书名后抽出一刻钟的时间,闭目静思,想想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是你,同样的题目,你会如何去写。思考完毕后便打开书,对照一下书的目录和你思考的逻辑是否一样,如果一样的话基本可以放弃阅读,如果不一样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阅读,看看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顾名思义,指的是看到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后能够用一句话阐述它的核心观点,或者用一句话说清楚这本书的类型和主题。很多人的阅读处在一种稀里糊涂、一知半解的状态中,也因此常常会掉入“道理我都懂,然而没什么用”的陷阱里,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独立的思考,只是囫囵吞枣式地被动接受。“一句话总结法”就是通过强迫大家总结要点的方式,提高个人阅读的思考能力。
一本书,可以一个人坐下来细细品读,也可以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进行讨论。同样一本书,同样一个主题,你谈谈你的看法,他说说他的观点,彼此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产生新的认知,开阔各自的眼界,摆脱思维局限。
赵周老师创办的“拆书帮”活动就属于头脑风暴阅读的一种形式。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此类读书活动,不妨去看看,感受一下头脑风暴的魅力。
有的人读书喜欢从头读到尾,一字一句都不错过。还有一类人,他们读书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得一种知识仪式感。他们要求自己在看一本书的过程中,只要学到10个可以用在生活中的知识点就算“读完”了。
说到听书,大家一定不陌生,但语音阅读法不是单纯地听,也不会像前面几种阅读法那样促进大家思考。
其重点在于将自己的读书笔记转换到一个新的记录载体上,我们在看一本书时会勾画出好的段落,有的读者还会抽时间将这些语句整理归档。但大部分读者因为种种原因,书读一遍后便将其束之高阁。其实,你完全可以在看书的时候,准备一支录音笔,或者打开手机录音功能,看到一个好的语句便读出来,最终整理出一套自己的语音笔记,在坐车或者空闲的时候拿出来反复听。
总之,想要快速成长,阅读是你的不二之选。读一些晦涩难懂的书,主动跳出舒适区,突破自我,积极吸收新鲜知识;读一些幽默有趣的书,给生活添一抹色彩,让自己变得积极起来。
至于阅读方法,不同的书籍要求也不同,不用拘泥于某种固定方法,应该学会变通,将多种方法都尝试一遍,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喜欢的方法,并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
(摘自《反本能2》,天地出版社,西米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