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梅
(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ICU,江苏 徐州 221200)
ICU患者多病情危重,其机体遭受较大创伤,免疫力受损,加之侵入性操作等的影响,医院感染风险极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即为ICU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之一[1]。VAP系指机械通气48 h后至人工气道拔出48 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约有30%ICU患者的死亡可归结于VAP的发生[2]。基于此,本研究给予ICU重症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旨在降低其VAP发生风险,并取得满意效果。信息如下。
选择2015年6月~2019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重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2.30±6.09)岁;APACHEⅡ评分12-30分,平均(21.50±7.09)分;人工气道方式:气管插管20例,气管切开1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7-63岁,平均年龄(43.05±7.12)岁;APACHEⅡ评分12-31分,平均(21.42±7.15)分;人工气道方式:气管插管17例,气管切开13例。入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均≥48h,排除昏迷、呼吸道感染、急性出血、低氧血症、哮喘及精神疾患。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实施ICU常规护理:讲解VAP预防知识,呼吸机管路定时更换,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患者均取30°~45°半卧位,声门下分泌物留置导管引流,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清洁;病房行24 h空气净化,湿度50%~70%,温度24℃左右;使用湿热交换器持续行气道湿化,气管与气囊间压控制于2.45 kPa;对湿化器无菌液、呼吸机螺纹管进行及时更换,冷凝水定时清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1)向患者和家属细致说明机械通气风险和VAP相关知识,确保其知情同意,提高风险意识。(2)每小时对患者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检测,发现异常改变则立即查找原因并汇报医师。(3)改用洗必泰溶液行口腔清洁,频率由2次/d加至每隔4 h一次;对于行气管插管者,使用生理盐水和氯已定缓慢冲洗其舌面、牙齿内面及腭面,清除牙垫附着物,操作前对患者头部位置进行调整,观察呼吸机管路是否通畅、牢固,记录插管深度,清洁完成后将气管插入记录深度并妥善固定。(4)交班时及充气后均对气囊压力进行检测,确保压力维持于25~30 cmH2O;气囊上方分泌物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吸取,保证不破坏密闭性并严格无菌操作,如分泌物沉积或密闭性破坏,则立即对吸痰管进行更换。(5)使用小孔胃管进行鼻饲,先对气囊进行充气,鼻饲时将患者上半身抬高30°左右,鼻饲量200 ml/次,每隔4~6 h鼻饲一次,完成后抬高胃管2~3 min。
测定两组VAP发生情况,依照《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3]: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在行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肺炎,拔管、撤机48 h内出现肺炎,即视为VAP发生。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未发生VAP,对照组VAP发生率为20.00%(6/30);两组VAP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30,P=0.010)。
VAP是ICU重症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中极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该病一旦发生,可造成患者脱机困难,增加患者医疗负担的同时威胁其生命安全。研究表明[4],格兰阴性菌是VAP的主要致病菌,多由胃肠道定植菌逆行或上呼吸道分泌物吸入引发。
口咽部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开口,也是经口气管插管的必经通道,气管插管会对生理气道的天然抑菌屏障造成破坏,增加了定植菌的反流与误吸风险[6]。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其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此种护理方法有助于降低ICU重症患者VAP发生风险。原因在于综合护理提高了口腔护理频次,并对护理措施加以改进,重视气道管路护理,从而有效控制口咽部菌群误吸风险;ICU患者具有病情危重这一显著特征,多数患者无法经口进食,故而保持多次少量的鼻饲,降低反流可能,并采用氯已定漱口以有效去除口咽部定植菌;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吸痰管,降低呼吸管路分离次数,控制污染风险,利于保证稳定的血氧饱和度;保持合适的气囊压力可避免压力过低所引发的口腔冲洗液误吸和压力过高导致的粘膜损伤和气管粘膜血液循环障碍。
综上所述,对ICU重症行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VAP发生风险,利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