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三全育人”创新模式

2020-12-22 13:25
福建茶叶 2020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教师队伍红色

尹 超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前言: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令人自豪的辉煌历史,也是崎岖坎坷的悲痛历史,是大马金刀的帝国历史,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经历过近现代的战争洗礼,中华民族的同胞儿女始终不忘伟大复兴的梦想和期望,而想要真正的实现中国梦,让东方巨人重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仅需要那些才智卓绝之人,更加需要的是心向祖国、艰苦奋斗的人才,而已红色文化作为依托的“三全育人”工程,其目标正是培养这种人才,因此,这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紧扣时代需要的重要战略方针,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重视。

1 三全育人的内涵阐述

所谓的“三全育人”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简称,通过上述的三个‘全’字,我们也能体会到党的领导人对于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实现全面的人才建设的热切期许。

“三全育人”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其本质是思政教育,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以育人立德为目标,以理想信念为基础,以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心系祖国人民、志存高远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正是现阶段和未来的社会建设所急需的人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有可能继续坚定的走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时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 创新体系的建立分析

2.1 三全育人的队伍创新

三全育人的队伍,即是高校教师的队伍,其中尤其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师为排头兵、先锋队,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这在任何学科中都是如此,也正因如此,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就显得不言而喻,因此,想要真正的实现以红色文化为基础的“三全育人”创新教育,首先就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创新。

教师队伍的创新,首先应该全面强化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因为创新不是异化,创新是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先决条件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其次是强化师德,既然如上文所言,三全育人的核心是立德树人,那么教师有必要做好榜样的力量,因此,我们建设教师队伍之前,应该对教师队伍进行净化,那些党性不坚定、对于红色文化嗤之以鼻、言行不一的‘双面人’都是教师队伍的害群之马,应该坚决的剔除教师队伍,这样才能通过有高尚品德、有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师,培育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四有新人。

2.2 三全育人的内容创新

内容是教育的本质,没有实质内容的所有教育和工作都是‘假大空’,是‘纸上谈兵’,是空洞无物的说理,不仅没有任何营养和价值,还容易将学生推向对立面,因此,想要实现“三全育人”的创新,首先就要对其内容进行创新,而创新的方法和方向已经显而易见,那就是结合时代发展、结合国际间形势、结合党的方针和指示,融合进红色文化,这样既让已经距今几十年的红色文化有了新的鲜活的生命力,也让当下的所有党的思想方针有了历史沿革的厚重感,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让相辅相成,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 创新模式的构建路径

3.1 课程体系构建

现如今,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以红色文化为基础或者主题的特色思政课程,但是从整体来讲,这样显然是杯水车薪的,远远难以满足三全育人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因此,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三全育人”创新模式,首先就是红色思想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实现从‘历史沿革’到‘当代政治’、从‘理论知识’到‘个人感悟’的系统化结合,这样才能让枯燥的知识内容生活化和具象化,让零散的知识点统一化、体系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三全育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3.2 科研体系构建

科研体系育人,就是利用科学研究作为育人的途径,实现激发主观能动性的育人目标。其过程与现如今在教学领域非常流行的项目驱动法或者任务目标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实施方式,是以学校的团委、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作为牵头,以学期或者学年作为时限,发布与红色文化或者与“三全育人”教育内容切合的科研任务,可以由教师带队,以班级或者团支部为单位进行科研,也可以同学之间自发组成团队,以协作互助的精神完成科研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实地考察、采访等方式,会对红色文化以及“三全育人”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3.3 实践体系构建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脱离实践的理论永远是空洞的,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是莽撞的,因此,对学生进行以共色文化为基础的“三全育人”,就不能脱离实践,要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当中,从劳动人民和社会工作者身上学习红色文化的精髓和本质,这是作为社会储备人才的大学生想要成长甚至成熟的捷径。

作为学校,积极的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包括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就业指导、社团活动等等,在其中将红色文化与社会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实践体系。

3.4 文化育人体系构建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的一种基础氛围,能够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有利于“三全育人”的实现和发展。而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校风建设的重要部分,以此为核心辐射全局,建设更加向上的学风和教风,实现‘三风’一体,创建更加统一的文化氛围。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以红色文化作为主体,举办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例如舞台剧、歌舞剧、红歌表演等,将红色文化与流行文化、表演文化相结合,形成新颖、独特的特色文化领域。

3.5 网络体系构建

网络体系的构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模式,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模式对各行各业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教育工作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工作者想要真正的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当今时代,网络是最方便也是最为快捷的媒介形式,以此为平台,能够实现快速的信息共享和反馈交流,因此,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顺应潮流,利用互联网构建专为学生服务的集交流反馈、信息共享、学习互助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分享正能量,扶正价值观,让思政教育的形式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6 心理育人体系构建

心理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我国,由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对于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干预和辅导始终做的不是很到位,以共色文化为依托的“三全育人”创新模式,同样可以完善心理教育方面的不足,以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等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和熏陶。

3.7 管理体系构建

管理体系即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各种管理办法的综合构建,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很能体现一个学校或者说社会的风向的,可以作为社会法律在校园的一个缩影,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符合红色文化和“三全育人”的初衷和本质,在管理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这样才能让在校园规定下学习和生活的学生更理解“三全育人”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加容易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信念坚定、心系祖国的全面人才。

3.8 服务体系构建

学校除了教育和管理学生之外,实际上也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例如保卫部门守护者学生的安全,后勤保障部门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海量的知识库存储备等等,在服务的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内容,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归属感,自然就能从归属感中获得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小家渡大家,在良好的服务体系中成长的学生,也能够更好的回报母校,进而回馈社会,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3.9 资助体系构建

资助行为本身是为了让那些受到家庭条件牵累而无法实现大学梦想的学生拥有一个在大学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资助体系的构建,是打破阶级固化的利器,让寒门也能走出贵子,而这些受资助的学生,普遍也有着更加出众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资助体系的构建,让这些学生拥有感恩的心,让他们明白,即便是贫苦也不会无助,祖国的繁荣昌盛,是他们坚实的后盾,而祖国的繁荣昌盛,同样需要他们添砖加瓦。

3.10 组织体系构建

组织体系的构建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层层推进,人人负责,拒绝形式主义,将全员、全阶段和全方位的理念落实到实处,让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能够受到“三全育人”的影响,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4 创新方法研究

4.1 方式方法创新

在方式方法上的创新,一方面,应该如上文所言,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分享信息的便捷性,进一步的强化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让红色文化触及到更多的领域,对学生造成全方位的影响,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更加会降低“三全育人”的难度。

另外,作为高校,还应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进行全方位的实践学习,让红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真情实感,让“三全育人”的效果最大化。

4.2 机制创新

机制的创新包括监督机制、审核机制、奖惩机制以及合作机制等等的创新,要知道,依托红色文化的“三全育人”,其本质上就是思政教育,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总是不如其他学科那样,有着相对健全的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导致学生在进行思政课的学习过程中,思想抵触、态度散漫、参与程度低、参与意愿差,这样就会让“三全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机制上应该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这样才能给“三全育人”开垦出肥沃的生长温床。

5 结束语

“三全育人”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从长远角度来讲,作为祖国的人才,要明白为了什么而努力,要有理想、有信念的同时,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这正是红色文化中所蕴藏的,需要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这样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教师队伍红色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红色是什么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