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以西藏纪录片《太阳照耀》为例

2020-12-22 08:05傅嘉彬张舒
剧影月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符号纪录片

■傅嘉彬 张舒

时至今日,从PGC(Professional Generate Content)到UGC(User Generate Content)影像视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简单的文字图片表达不断演变为影像表达,这一变化既符合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主导的发展,更适合人们碎片化阅读观看的方式。短视频逐渐走入观众的视线,凭借良好的发展空间迅速风靡各个年龄层。微纪录片更是以记录社会生活的点滴片段,纪录时代生活和周边故事为契机,以点看面的真实感蓬勃发展起来。经过近两三年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微纪录片和传统纪录片一样是流动的历史、记录着真实、承载着文化。

微电影以简短的影像时间,记录着生活的模样,反映着最真实的现实,甚至可以再现历史的某一个片段和人物经历。微纪录片切实的完成了文化传播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它身上具备了文化传播的三大类型要素:第一,是以媒介为中心(media-centric)。第二,是以受众为中心(audience-centric)。第三,以社会为中心(sociocentric)。这也是从传播关系上最为关键的三方面。详细而言,微纪录片以影像的流动性和及时性为基石,借助短视频时代迅速传播和便于制作和观看的媒介特点;秉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纪录者;以展现社会和人类文化真实为出发点,关注社会发展。因此在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忽略微纪录片承担的文化传播使命,更需要从专业的学术角度运用影像学和传播学的内容对微电影进行分析。

本文选取微纪录片《太阳照耀》为分析对象,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太阳照耀》是从2018 年3 月起,央视网陆续推出的20 集展现西藏文化的微纪录片。《太阳照耀》是纪录片《西藏时光》的二次创作作品。极着重分析在短视频的大化境下如何传播真实原生的藏文化,实现图像意义的有效跨文化传播;如何在简短的时间内更好的浓缩故事,让我们从故事,视觉画面和音响方面了解藏族地区人民的生活。

一、微纪录片的内涵及外延

世界上最早的影像就是纪录片,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等影片,都是真实生活的记录。1922年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以《北方的纳努克》重组了最出色的猎手“纳努克”一家的生活。纪录片也因此成为用影像记录社会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并在众多影像内容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播形态,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影像内容。与虚构的影视作品相对比,纪录片的真实性是观众最看重的特性。在全世界出现了众多专业的纪录片制作团队,比如中国CCTV、英国BBC 纪录片、日本的NHK、美国的NG(国家地理)和Discovery(探索)、以及韩国的PBS 等等。这些都成为各个国家传播自己本国文化,或者是记录他国文化重要机构。

随着各大短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精短视频出现了。而此时的微纪录片,正好在融媒体契机下可以反映、再现瞬间的历史,更快捷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和故事。其实微纪录片的概念由胡革纪提出,微纪录片(Micro documentary)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艺术形式。事实上,与纪录片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微纪录片时长短,约5-25 分钟的播放时长。因此微电影的拍摄时间,制作费用也比传统纪录片具备一定的优势,加上微电影也具备以展现真实的本质。在专业团队和民间都掀起了微纪录的热潮。

其实,现在各大平台已经有很多“微纪录片”的视频,中国纪录片网站也专门有微纪录片库的板块,但是对于微纪录片的概念和定义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描述,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精准的“微纪录片”的概念,也就是此类视频还在实践中不断找寻自己的方向,逐渐缩小范围,在确定自己的精准范围和定义过程中。相对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适合观看者快餐文化欣赏要求和心理,在反映我们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同时,快速代入文化思考。

另外微纪录片具有更快时效性的特点。微纪录用最短时长来讲述最快速的真实生活。微纪录片重构了传播符号,短时间内可以有一国境内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也可以增加不同国家或地域跨文化的传播活动的频繁性。人类和社会文化以高效、高速的微纪录片播放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例如《东叔遇见》、二更视频等。

文化不仅因传播而存在,而文化就存在与传播之中。通过传播,人类创造文化;而当人类传播时,他们也在传播文化。由于影像编制与解读信息的因素有不同的复杂程度,因此承载的文化意义的复杂程度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提取微纪录片的“去符号的原创真实性”与“人人参与的媒体广泛性”两个特征,对应影像制造和解读两个意义的生成过程来尝试理解,微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特征。

二、微纪录片的Vlog形式

传播是从符号传播开始的,而符号传播本身就承载着文化的基因。但过度依赖符号造成了我们对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印象的固定思维,忘记了影像的意义是基于传播。传播才是信息的形式化过程重要的环节,通过对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有效的信息内容必须在文化的语境中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对于文化中符号的认识必须要结合意义的解读,才能更加准确的解读跨文化传播中符号的意义。更何况传播需要通过媒介,而媒介在不断的通过技术进步、社会发展、文化需求三方面影响着文化传播的形态。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意义的制造过程,以便更好的理解微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原创性的独特。

图1.1:意义的制造过程

从这个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意义是由语言、涉指物和会意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其实意义的出现就是经过符号的一系列流程对指涉物进行解释的过程。纪录片的影像符号同时兼容了这三种特征,但就画面而言它就是指涉物(现实存在);而其中的物质行为有具有指示的意义;对白、独白和台词等成为了语言表达的表意方式。在了解纪录片的意义创造过程后,也就不难理解微纪录片的过程了。但值得再次强调的一点就是微纪录片在文化传播中的实践更以“见微知著”为核心,对于指涉物的提取更加的细小。微纪录随手取材的真实性所传递的文化意义更加的质朴和接地气。

就像是《太阳照耀》总导演张鹿行所说的拍摄西藏思路:“我们的定位是很清晰的,就是平常心看待这片土地。有文化差异、信仰差异、地域差异,但不会去刻意凸显一种猎奇的视野。西藏有它独特的魅力,但其它地方何尝没有呢?差异是共性而不是特性。如果我们一味沿着差异的路径走入西藏,势必就要走到猎奇的道路上。而我们期望做到的就是,平常眼光看待这片土地,平常眼光纪录这里的故事。太阳照耀在日光城,也照耀在其他土地上。让受众体会到西藏是一个带有朴素生活味道的西藏,而不是‘古老的’、‘神秘的’、‘圣洁的’、‘原生态的’带有符号标签化的香格里拉幻境。”这就是在对现实存在取材上的明确而清晰质朴的定位,抛弃了以往对西藏的标签式符号化的呈现或强化。从小切口关注,讲述人的故事,做到传递西藏日常生活的文化意义,借助短视频加强代入感。例如第二集《舞者白玛》,从“梦想是什么?”的提问出发,白玛原声独白,瞬间让观众感受对话交流的互动感。短短五分钟的时长,我们看到白玛的成为舞者的心路历程,似乎我们看到的就是我们身边一个朋友的日常Vlog,并且同白玛一样作为一个文化探索者在体验西藏文化。微纪录片或将成为Dlog(Documentary vlog)变为vlog2.0。

简而言之,微电影中影像意义的再现,更多的是通过涉之物(现实存在)的日常化,通过语言和画面不固定的符号信息展现真实的社会文化生活,达到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对新文化传播的认知目的。

三、微纪录片的短视频参与性

在一个动态的影像结构中,即便是最表面意义的确定也会受到来自两方面上的影像:纵向轴——连续性的因素,横向轴——想象性的因素。微纪录片传达的正是:在每一个局部的意义都是暂时的,它随着时间的进程马上被另外一个局部的意义所代替。另一方面,每一个局部的意义尽管独立存在,但越往后,局部的意义越受到前面内容的影像。微纪录片完全可以通过简短的时长传递意义,因为不管多长时间的影像,只要通过连续的因素和想象性的因素讲好故事,就可以传递有效的信息。

《太阳照耀》通过二十个短小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以三五分钟的篇幅,从不同的角度记录和展现了中国西藏文化地域文化意义的再生。美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乔治米德在他的《精神自我和社会》艺术中表达了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传播在其中的作用。他指出,自我是从社会行为中产生的,而所有社会行为都是涉及传播。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离不开使用社会所共享的语言符号进行的与他人的象征互动,也离不开传播过程。《太阳照耀》不再是单一的介绍西藏,而更多的是关于普通人的奋斗、梦想、信仰,共同讲述了“来自西藏的故事生命奔腾的意象”,承载着对生活在西藏地区或者是到过西藏的人们对于这篇土地的热爱。微纪录片更偏向于属于UGC,“面向不同的载体,不同的群体”以人为中心,让人本身成为文化中人。微记录片用悄无声息的方式完成了文化传播的制作和观看的自然化。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就传播说过这样的话:“传播是人类生活唯一的手段和目的。目的又加固了文化传播的意义,如果说文化的核心是意义的创造,那么文化的过程就在传播之中。微纪录片秉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纪录者,每个人都可以是文化传播的制造者。”

简而言之,微电影通过发挥短视频时长短的优势,可以从多角度讲述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的生活,并且通过人人互动,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四、结语

当下,纪录片正进入“网生”探索的更大表意空间之中。微纪录片作为短视频与传统纪录片相结合的新的文化传播形式,用小角度展现大时代,用微纪录呈现多文化,依靠新媒体短视频的发展实现频繁的跨文化传播。在这个过程当中,既出现了很多的短视频机构,也出现了大的短视频平台。微纪录片丰富了原有广电体系下纪录片的类型化探索路径。在题材选择更加符合网络受众,也更加接近年青年群体审美格局。微纪录通过类似vlog 和形式和人人可以参与的互动特质,可能性会更能满足观众需求,更容易引发文化共鸣。用户不光可以制造内容,他还可以通过内容的参与来改变内容,这也正成为蓬勃发展的一种影像趋势。

在短视频蓬勃发展之际,我们必须借助更多的视频形式在跨文化的语境中传播更真实的中国文化。微纪录片的出现符合网络化发展,适合跨文化传播的真实有效的艺术形式。我们借助微纪录片的去符号的原创真实性与人人参与的媒体广泛性两个特征,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跨文化符号纪录片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Rough Cut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