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智荣 李雪峰
[摘要]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证据意识、突出实践取向、优化探究方式、完善激励性评价等策略,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优化探究的效果,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6-0059-02
科学探究目标是《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日标之一,强调探究与思维的融合,要求学生在做中学,更要在学中思。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八个要素。探究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进步、有发展,实现在认知上的弄懂、熟知和学会,在情感上表现出喜欢、热爱和浓厚的兴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因此,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得进步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探究,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着眼于新时代公民的科学素养发展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探究才能称之为有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测:一看学生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否能从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教师、教材、网络媒体等的观察、学习、思考中引发科学性问题;二看是否能围绕探究主题,拟定切实可行的探究计划或方案;三看学生是否都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体验,是否学会用多种方式假设、取证;四看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是否表现出情绪亢奋,乐于表达和倾听。探究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技能和方法,学习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一、坚持问题导向,激发探究热情
探究源于问题,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因,直接影响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有效探究源白有效问题,有效问题的提出又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的、平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观察事物,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使他们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让他们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造、发挥想象,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创设能激起学生探究兴趣且符合认知水平的情境,营建既新颖又熟悉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例如,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教师给每组学生一些材料,先让他们识别这些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预测这些物品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接着讨论交流得出小组结果,最后全班交流。通过小组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金属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容易沉,而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容易浮”的结论。之后,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些物品(有的物品特意选择空心的,但是设置一个悬念,不提前告诉学生),形状、大小、轻重都不一样,然后提出“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形状、轻重有关吗?”等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交流自己的猜想。在学生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完成验证,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学生发现“有的物体也是金属材料制成的(空心的),但可以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所用材料是一样的,尽管大小、形状不同,但沉浮規律却是一样的”等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合适的情境创设,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激起探究热情。
二、注重证据意识,把握动态生成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在观察、实验、制作、种养等探究活动中,通过亲手操作锻炼动手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用简单的文字、图表等方法记录或收集数据信息中,提升数据信息的提取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教师让学生养属于自己的蚕宝宝,使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孵化的过程,经过喂食桑叶后不断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的过程,观察并记录蚕每个阶段的生长变化。记录可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在观察蚕的生命周期中,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记录下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比多媒体展示蚕的一生来得更真实,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学生注重证据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三、突出实践取向,提升探究能力
各种各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自己的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更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强烈的探究意愿,自然而然地将科学知识与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物联系起来,学为所用,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植物的一生》时,教师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请教老师、家长或者上网查找凤仙花的有关资料和栽培方法,并自行栽种,用观察记录手册记录凤仙花的每个生长期。丰富的实践活动,赋予枯燥的科学知识以生命,且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易被学生接受,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优化探究方式,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工作的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科学概念、领悟科学知识本质的学习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分类、比较、讨论、抽象等方式获得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探究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状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同时,教师要注重多种探究方式的有机结合和优化,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得以养成。
例如,教学《天气》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天气知识竞赛活动,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最多的天气现象以及与天气有关的谚语;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天气符号小卡片,播报天气预报;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天气的歌曲……采用多种探究方式学习,学生不会觉得有关天气的科学知识仅仅是几个枯燥无味的天气符号,而是积极地融入课堂,自己动手画一画,总结出天气变化规律。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完善激励性评价,促进和谐发展
激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和灵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活动是否有效,需要教師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探究兴趣的表现度、参与探究的投入度、探究过程的规范度、探究结果的可信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及时激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引入激励机制,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完成度进行量化评分;也可以推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学生白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推选出小组、班级或学校的“小科学之星”“科学之星小组”或“科学之星班级”等。激励性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提高小组、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探究的因素很多,对应的解决问题策略也不少。将有效探究落到实处的教学日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用好、用活课程标准,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探究方式,将科学探究活动拓展到课前、课后;要不断凝练探究教学风格,探索探究教学规律,以提高探究效率和探究效果为己任,加强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和设计;要多学习、多思考,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教学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6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2017.
[3]李中国.小学科学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100.
[4]刘恩山.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生物学[J].中学生物教学,2012(12).
[5]李国瑾.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创造潜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36).
[6]符智荣,李雪峰.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
(特约编辑 木清)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成果(课题号:17C1327),湖南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基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