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2020-12-21 03:46刘业群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感知感恩教育内化

刘业群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不仅需要教导他们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感恩教育,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感知感恩,通过课外情境引导学生怀揣感恩之情并内化感恩之情,从而使学生能够将感恩转化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美德表现。

[关键词]感恩教育;语文教学;感知;怀揣;内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6-0008-01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感恩教育,让学生可以怀揣一个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从而获得一种身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教师可以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基本情况,将感恩分为几类(自然、父母、祖国以及社会),引导学生去感知和学习。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感恩教育,需要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情境中,在探究文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一、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感知感恩

首先,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又养育我们成长,所以父母对于我们的恩情是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作为子女.我们需要铭记父母对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教材中对于父母情感的描写,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并进行回报。其次,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环境和物质因素,其形成的山川河流和气候变化更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们的情操和见识,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牢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应从教材的学习中感知白然之美,从而牢记白然是我们继续生存下去的根基,要对其怀揣感恩之情。最后,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来的接班人,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祖国怀揣爱国主义的情感,带领学生在教材中领略祖国山川的美丽,感知革命英雄保家卫国的铁血热情,感恩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教学《腊八粥》一课时,发现虽然文章的主题是写腊八粥,可是通过主人公八儿在腊八节这天迫不及待想吃腊八粥的情景再现,加上后期对粥的猜想和惊喜都可以从侧面突出八儿一家亲情满满的氛围。教师可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通篇文章都没有“爱”的字眼,可是字词之间却充满着八儿爸妈对八儿的爱,来激发学生回想自己与父母相处时的温馨画面,进而激发学生对父母怀抱感恩之情。

二、通过课外情境引导学生怀揣感恩之情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而实际上课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情境也可以加以引申,进而激发学生形成感恩之情。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借助课外环境进行感恩教育时需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地帮助学生感知周围环境的思想情感,进而帮助其形成感恩之情。

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课余时间自己在学生食堂看到的情景:部分学生端着半盘饭菜走向垃圾桶处;有学生挑食现象严重,不喜欢吃的菜直接挑出来放在桌子上;还有的学生吃饭桌子周围都是掉落的饭粒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照片进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纷纷露出了羞怯抑或愤怒的表情,一方面自己可能也存在照片中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看到此种浪费的场景引发了内心的怒火。接着,教师再引入之前學习的课文《悯农》,引导学生回忆诗中描述的景象。通过二者对比,学生可以深刻感知农民伯伯播种粮食的不易和艰辛,进而反思自己可能存在的食物浪费行为。通过反思,激发学生自主形成了不要浪费粮食的良好思想品德,同时对于农民伯伯的伟大付出投以感恩之情,还深化了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内化和理解。

三、内化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面对着怀揣感恩之情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内心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将精神层面的感恩提升为行为层面的感恩,实现感恩精神的内化。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活动:了解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喜好,根据自己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小学阶段的学生行为能力有限,可以选择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帮爸爸锤背,帮妈妈洗衣服,帮爷爷奶奶洗脚、递茶等。虽然是小事,但是却可以体现出自身的感恩之情,更可以让身边最亲近的家人感知到亲情的温暖。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父母亲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爱护。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感恩教育,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使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感恩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身边的情感,并怀揣感恩之情,进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感恩付诸实际行动。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感知感恩教育内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