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打破壁垒开始……

2020-12-21 03:37朱芳洁
教师·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学科整合项目化学习

朱芳洁

摘 要: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需求。学校作为教育教学主阵地,必须打破传统的“壁垒”,紧跟时代步伐,以全新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文章从课堂突破、学科整合、家校成长、科技引领四个维度,结合实践经验,谈谈教育教学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学科整合;项目化学习;生命共同体;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2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0-0070-02

一、打破课堂壁垒,学习链接生活

传统教学中,课堂是主阵地。在固定的教室中,教师与学生以固定的问答方式进行互动,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要为教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不妨从改变课堂入手。将教学活动搬到操场上、树丛里……让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课堂外延逐步拓宽

课堂教学不应拘于教室,有思想交流、火花碰撞的地方都可成为课堂。因此,教师应该尝试着在操场上、在树丛间、在超市里,开展丰富而有趣的教学活动。如笔者在班级中开展了“冬日暖阳诵读比赛”“密林草地的十万个为什么?”“商场超市淘宝探秘”等活动,将语文、科学、数学等学科知识与生活场景接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事实证明,教学场地变化后,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二)学习时长弹性伸缩

学习是有个性差异的,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行动迅速,有的学生细嚼慢咽逐步消化,其实不管快与慢都是学习的常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因此不应将学习“绑架”在40分钟固定的时间内,而要尝试突破。

例如,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展的 “1分钟单词挑战”“5分钟口算比赛”“20分钟手工创作秀”等活动,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割成时间长短不同的任务和比赛,激励学生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去完成。这种充满弹性的自由学习方式以其简单、快捷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

(三)教育、生活无缝对接

植根于生活的学习才能彰显其活力。教学不应该唯文本而教,唯知识而论,要广泛借用社会资源使教育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如我校的“阳春三月科技节”、“危急时刻”消防急救演练、“蓝天保卫战”等学习活动,通过与社区、专业机构的合作,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知识与能力共提升。借助社会力量的专业器械、专业指导,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使其印象深刻。情景化、生活化、创意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二、打破学科壁垒,教学多元整合

(一)青椒“炒”书法,混搭课堂更韵味

跨学科整合课例——“青椒‘炒书法”。书法是每个学期的必修课,因为内容比较单一,不太受学生欢迎。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书法课堂中,笔者进行了全新的改革,鼓励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如芝麻、黑豆、绿豆等作为活动材料。先讲解字体,突出笔画的书写特点,然后让学生尝试,在书法字帖中用食材进行粘贴和创作。这一独特的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其对书法笔画的神韵有了更深理解。集科学、手工、图形、书法于一体的学科整合教学,让课堂独具风味。学生在课堂上意犹未尽,学习兴趣浓厚。

(二)当经典名画“遇见”我们,从“形似”到“神似”的膜拜

主题式整合课例——“当经典名画‘遇见我们”。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园地中有这样一个主题:欣赏历史名画。教师根据教材大胆突破,分成四个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美术欣赏课上展示一幅幅中外名画,进行美学熏陶;第二步,语文课上以画面为背景,介绍名画背后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名画表达的含义;第三步,综合实践课上搭建舞台,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创意设计,完成模仿秀。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乐趣多多,创意连连。此次主题立意深刻,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美的欣赏者,更成为美的创造者。

(三)“小书童,习六艺”项目化学习领新潮

一年级项目化学习测评活动——“小书童,习六艺”。我校一年级采用游艺式期末评价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纸笔考试模式,引领时尚风潮。2019年12月,“小书童,习六艺”以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礼、乐、射、御、书、数”六大板块为载体,融合语、数、体、美、科等多学科开展的项目化学习评价活动,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玲珑灯会”(语文诗词)、“投壶计时”(数学计算)、“彩蠟拓印”(美术创作)、“引弓射猎”(体育竞技)……一个个场馆古香古色,一项项活动设计精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了古典文化洗礼,也完成了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一举多得。本活动吸引了“人民网”“掌上长沙”等多家媒体现场报道。

以上为例,整合后的课程更具整体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有效性,促进了学生自主、个性发展,为实现整体育人价值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打破家校壁垒,构建生命共同体

刘铁芳教授曾提到过:文化教育的终极追求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文化自信的教育。这便是构建教育生命共同体的理由。教育是共通的、是相互渗透的,因此家校之间只有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才能促进生命的共同成长。

(一)经典阅读,文化传承

传统经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克己修身的经验宝库。作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学校教育,理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的空间。如何将历史的精华传承给新时代的青少年,创新学习方式是关键。

低年级以启蒙经典为主,如学习《三字经》《弟子规》采取配乐表演、诵读竞赛的方式;中年级以经典故事为主,如《成语故事》《神话传说》结合课本剧、风车日记的方式进行阅读;高年级以经典名著为主,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用思辨会、研学旅行考察的方式渗透。从纸质阅读到网络学习,从阅读思考到旅行考察,学生在时间与空间中穿梭,不断汲取知识的养料。

(二)亲子阅读,共同成长

亲子阅读,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是生命共同体成长的重要方式。

我校开展了以亲子“十个一”项目为主题的共读活动,号召家长和孩子每周共散一次步,每周共打一场球,每月共做一件手工作品,每月共爬一次山,每月共读一本书,每学期共看一场电影,每学期共去一次图书馆或博物馆,每学期共做一次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共读活动,让家校连为一体,成了生命成长的最好诠释。

四、打破传统壁垒,科技引领潮流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在现代技术发达的今天,科技发展十分迅猛,一味的因循守旧,只会被动挨打。教育教学要打破“一支粉笔走天下”的传统格局,要与尖端科技紧密联系起来,用最新、最先进的科技力量去开阔学生的眼界,点燃他们创造未来的激情。

(一)微课、互联网+开启未来模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汹涌来袭,各教育部门利用电视台、互联网全面开启“停课不停学”网络授课模式,由此可见,微课、网络授课在未来教育教学板块中必有一席之地。

“微课”是目前教育界一块时尚的品牌,是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它以时间短、内容少、主题突出、情景鲜明等特点,受到宠爱。例如,我校教师自行创作了微课《音乐的节拍》,通过互联网的传递,成为学校教师的共享资源。视频中风趣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既让不同班级的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也为教师合作、互助教学提供了借鉴。未来的学习必定是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已经为我们打开了未来教育之门。

(二)VR应用独领课堂风骚

VR虚拟现实技术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其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教师将VR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是PPT、Flash等系列软件不可比拟的。 科学课的星空探索,语文课的历史背景,数学课的几何立体……各个学科的教学难点均能在VR体验中予以突破,是现代化教学的一项利器。教师们应该学习技术、运用技术、创造技术,打造独树一帜的课堂。

(三)人工智能、3D打印激发创意潜能

在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等支持下,各校的兴趣社团蓬勃发展。我校就开设了头脑风暴机器人社团、创客社团、小海豚科学社团、创意编程社团等,它们以兴趣为聚集点,以小团体建设为中心,在校外机构专业教师的引领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样的社团学习模式深受学生喜爱,也培养了学生的實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下,彰显学校育人特色是关键。作为现代化的教师应该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利用智能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对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主动驾驭,凸显了教师新时代的风采,更激发了学生对未来无限创意的向往。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教育应该是新时代的引领者、唤醒者。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壁垒,用最现代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生命力,才能肩负起培育祖国未来建设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自信地走向“湖湘教育·学术·生命共同体”[J].湖南教育·D版,2018(1):4-5.

[2]吴忠豪.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8(4):4-7.

猜你喜欢
生命共同体学科整合项目化学习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