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语文教学“五育并举”的意义,论述中职语文教学“五育并举”的做法,提出德育为先,知行合一;智育渗透,寓教于乐;体育渗透,强化意识;美育熏陶,陶冶情操;劳动教育,培养精神等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 “五育并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139-02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蔡元培提出来的,强调坚持并实践以人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学生。语文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和表征,中职语文教学“五育并举”,即以学生道德情操和道德人格陶冶作为语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人文、语言、文学、美育等方面素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和实用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五育并举”的意义
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处于被逐步边缘化的地位,一味强调实用性,使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眼中枯燥乏味的课程。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五育并举”具有多重意义。
(一)实现人文性和实用性统一。中职语文教学“五育并举”,能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重新审视自己、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和培养人格,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得以突显,从而改变中职语文传统教学中重实践、轻人文的现状,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实用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形成尊重学生、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人文教育思想。
(二)为教学内容选定提供依据。相比于理想化的教学目标而言,教学内容则是现实化的。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学内容。“五育并举”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偏废,这为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五项兼而有之,才是最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智力和人格兼备的学生。
(三)促进语文教师素养提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师的艺术则是尊重知识、尊重学生,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五育并举”要求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为学生指明人生的前行方向,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从“教而不学、学而不教、不教不学”的状态向“既教且学、既学且教、又教又学”的状态转变,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素养的提升。
二、中职语文教学“五育并举”的策略
(一)德育为先,知行合一。德为人之根本,是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根基。“五育并举”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公民道德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中职生而言,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能帮助他们快速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要求。“文以载道,德以载人。”中职语文课程不仅担负着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教学,还肩负着孕育人文精神与传播道德观念的重要职责。因此,要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引导学生在深入分析和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有效实现“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例如,韩愈的《师说》一文。这篇文章抨击了魏晋以来的“耻学于师”“门第观念”等不良风气,极力赞赏“谦虚为学”和“不耻学于师”的优良品质。笔者在教学中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让学生意识到正确择师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继而延伸到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上所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谦虚为学的优秀品质,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的协同统一发展,促使学生真正地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表。
(二)智育渗透,寓教于乐。智育即开发学生智力的教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目前,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出现“学生自娱自乐、教师自说自教”的情况,师生互动薄弱,课堂氛围异常沉闷。而智力的开发是以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兴趣为前提的,要改善这个情况,必须开展智育。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通过“讲、学、练”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目的。
例如,曹禺的《雷雨》一文。这篇戏剧通过周、鲁两个家庭三十年间的复杂纠葛,体现现实阶级关系中的某些本质,戏剧中周朴园与鲁大海、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戏剧的高潮部分和精华,将周朴园的专横伪善刻画得淋漓尽致。针对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特点,笔者将戏剧名篇搬上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内容和原著,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角色扮演,自主设计舞台道具、人物服饰、人物台词和人物表情;而教师则退居幕后,发挥指导和点拨的作用。学生在舞台上说哭就哭,把鲁侍萍这个悲剧人物演得活灵活现,将周朴园自私自利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精湛的演技和动情的表演都来源于学生对人物的深入钻研,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等智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体育渗透,强化意识。“体育为修己之本。”体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勇敢、正值、友善、协作等各种美德的重要阵地。中职教育主要培养服务于各个行业的劳动技能型人才,他们会面临着高强度的体力活,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是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前提。在新课改理念下,体育运动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为体育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例如,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对学生的体能要求较高,笔者常用的方法是以学生的专业和就业作为突破口,挑选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时事热点及体育赛事,让学生观赏并发表评论,学生从一些优秀运动员身上学到体育精神、懂得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通过开展不同主题的班会,向学生宣传体育文化,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武德美、韵味美和创造美,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美育熏陶,陶冶情操。“美育”一词最早是蔡元培先生由德文翻译而来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觉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人。对于语文学科而言,美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职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教师可以着眼于语言文本的美感特征,以情感为中介,引领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审美能力,同时促使他们的情操得以熏陶、心灵得以净化,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地凸显美育的重要价值。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篇文章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新美好的景象:“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诗情画意、意境深邃,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等多个方面呈现荷塘月的轻柔、朦胧与宁静。着眼于审美培养,笔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其“神韵美”、在景物描写分析中感受其“意境美”、在理解品味中品味其“语言美”,从而将学生带入一种动静结合、意象叠加的幻境中,获得审美感受和经验。审美的过程是愉悦的、让人放松的,在刻苦学习之际,通过文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得到短暂的放松与休息,审美教育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兴趣盎然。
(五)劳动教育,培养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劳动光荣”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为社会及企业培养一线技能技术型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宗旨。劳动教育的实质是以精神文化育人。而语文教育的实质是以传统文化育人,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以例子为载体,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读、悟、议和写的方式,感悟工匠精神和热爱劳动、善于创造的精神,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热爱专业、热爱劳动且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进而推动中职语文教育质量的提升。
例如,《庖丁解牛》一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心到、神到,并经过反复艰辛的刻苦钻研,才能达到技能上精益求精、登峰造极的境界。庖丁是一个对产品精雕细琢、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工匠,他所具有的这些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先利用 PPT 向学生介绍“踌躇满志”“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等成语的使用,然后以“读”为手段,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方式,接着师生共同欣赏庖丁解牛的详细过程,从中感受庖丁的高超技巧和丰富经验。最后提出问题:庖丁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高超解牛技巧的工匠呢?他经历了哪些事情呢?经历了哪些阶段呢?在每个阶段中庖丁获得了哪些成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共同探讨中意识到,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做到精益求精、熟能生巧、掌握规律,才能像庖丁解牛一样出神入化,养成一个工匠所应具备的精神。
总之,“五育并举”是深化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要求,中职语文教学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坚持教学相长,以课程育人、语文育人、活动育人,通过教师的三尺讲台,实现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在课程教学中慢慢地影響与滋润学生,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 莹.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读与写(上,下旬),2018(12).
[2]曾丽煌.美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学苑教育,2017(17).
[3]田 方.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J].文学教育(下),2019(02).
【作者简介】黄慧玲(1986— ),女,壮族,籍贯广西东兰,研究生班学历,讲师,现就职于广西华侨学校,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