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欣欣然依东海之约,我们从长江上下乘车、乘船、乘高铁,奔往朱自清的故乡——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采风。7月盛夏,原是赤日炎炎,可巧前几日连降细雨,东海竟如春天般朗润,轻悄悄的微风拂过,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心安神定。
车子在连霍高速奔驰,眼前窗外是与北方不大一样的景致:澄碧的蓝、绵软的白、油油的绿,就连夏雨也温柔得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就连杨树也和南方的人一样,似乎多了些娟秀雅致。到了东海已是正午,餐食丰盛,特色迷人——东海老公鸡、东海老淮猪、小鱼卷煎饼、油炸馓子、羊肉汤锅……东海,这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自先秦设郡的历史文化名城,慢熬风花,细炖雪月,以惊艳的扮相、质朴的芳名、馥郁的醇香,氤氲着酽酽的人间烟火气。有温度、有筋骨、有情感的城市总是文风昌盛,李白、苏轼、温庭筠等诗词名家就曾多次足抵东海,把酒临风,举杯望月,留下一首首珠玉佳诗、一篇篇千古名作。现代的东海更是文学大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故乡。许是久已浸淫文脉墨香之故,东海常于不经意间才情毕现,就连在餐桌上,也每每别出心裁地置以写了每个人名字的桌签,桌签的正反两面,皆有生动活泼的“中国东海少儿版画”装饰,如《喜丰收》《欢庆锣鼓》等,版画里鼓声阵阵,红绸飘扬,稻黄谷满,鸡肥鸟欢,一幅蓬蓬勃勃、热热烈烈的喜庆场面,令人喜出望外,忍不住纳入囊中,珍如藏品。
东海名海不靠海,她紧邻的,不是东海,而是黄海。东海的那片海,早已封存进历史,镌刻入记忆。我们所踏上的东海,她的名字就是沧海桑田的见证。1万多年前,这里被一望无际的海水所覆盖,天和地雄浑苍茫,海浪沉浮。史载自清康熙年间,海水东退,陆地升起,古称海州,今谓东海。
邻海不靠海的东海本没有湖,1958年,为了拦湖蓄水,增产丰收,东海县县长朱群率领全县人民一镐一锨,肩扛手提,开挖出了烟波浩渺的西双湖,南北两湖水域面积达8.1平方公里。朱公堤,便是东海百姓为纪念老县长开湖筑堤、造福于民而对沿湖大堤油然而生的敬称。62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明媚的阳光下“苍梧听风”,悠然漫步在这法桐密布、绿荫如盖的20里沿湖大堤——朱公堤上,看堤上往来人,赏湖中荷盛开,闻着百合、郁金香、风信子、玉兰、桂花、美人梅随风而至的花草香,不禁想起了朱自清。
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古城海州(今东海县)平明山下蔷薇河西畔的埠上村,从牙牙学语到初识句读,朱自清的人生在这里萌芽。4岁时朱自清随父母迁往扬州,19岁考入北京大学,50岁病逝于清华。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树立了“现代白话文的美学典范”,其短暂的一生著作等身,出版作品20余部,近200万字。最为耳熟能详的有《荷塘月色》《春》《背影》《绿》《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在中国,这些名篇妇孺皆知,人人以能诵会背为荣。朱自清不仅文学成就丰硕,更因高尚的民族气节为世人景仰。1948年8月12日,未满50周岁的朱自清溘然病逝。
走在朱公堤上,想起朱自清。就在他走后一年,中华民族迎来新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他走后10年,他的故乡东海,建起了西双湖水库,超过1200万立方米的库容量有力地保障了春耕秋藏、冬种夏收,素有“洞天福地”美誉的东海从此粮满囤,鱼满舱,五谷丰登,社稷安康。如果朱自清生逢盛世,先生那支生花妙笔不知还要写出多少美好的文字、好美的文章?如能生逢盛世,他定然会趁着闲暇,呼朋引伴地回到故乡,来到这西双湖风景区,沿着这朱公堤走一遭,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写下一篇又一篇传世美文。
行走在朱自清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看到什么,总会不由自主想起朱自清。在青松岭国家森林公园,在笔直宽阔的林荫大道上,在高大的法桐、杨树、橡树下,在盛开的金丝菊、木香花、合欢旁,想起朱自清。想如果他在,如果他生逢盛世,想必会在这静谧幽雅的故乡盖起农家小院,青砖,灰瓦,柴扉,袅袅的炊烟,富足的厨房和饭间,夹着儿女的笑和嚷,他和妻“幸福的家庭”,断不会再少了米和面、油和盐。他的房前有湖,他围塘养荷,荷旁有睡莲,他背着手踱着,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田田的叶子。他种下紫藤、丁香、蜡梅、秋菊和翠竹,他的小院的篱笆上枝蔓纷披,蔷薇因风吹过……如果他生逢盛世,不管是在北京的清华园还是在故乡的东海,都是一样的天高云淡,鸟语花香,一样的神清气爽,温柔祥和,一样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啊。
在千年古镇桃林镇,有一家走过百年辉煌的桃林酒厂——江苏桃林酒业有限公司,其桃林美酒被慈禧太后品尝后赞为“桃林盛过杏花村”。慈禧御赐桃林酒厂两棵桂花树,一棵金桂,一棵银桂,至今仍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被桃林镇人民政府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桃林酒厂是“江苏老字号”,其“桃林珍品”“桃林大曲”“水晶之都”等三大系列,“窖藏1969”“桃林窖藏”“福如东海”“桃林原浆”“桃林绵柔”等20多个品种的浓香型、芝麻香型白酒丰满醇厚,绵柔爽口,“入口绵,落口甜,一杯下去甜半年”,“李白闻香当驻足,刘伶识味亦停车”。据传,《水浒传》中孙二娘在马陵古道旁开的那家有名的“十字坡”酒店,卖的就是香飘十里的桃林酒。“黑旋风”李逵随宋江从梁山下山途中,畅饮桃林酒后连声叫绝:“李逵下山千般忧,千头万绪涌心头。痛饮三碗桃林酒,斩断千秋万古愁。为人不喝桃林酒,枉在世上走一走。”晚间,桃林酒厂董事长马广群盛情招待我们品尝久负盛名的桃林烧鸡、豆腐卷、酱豆炒鸡蛋、麦香手工卷饼,畅饮五粮酿造的桃林美酒。望着杯中色如金碧的琼浆玉液,我想起了朱自清。想起朱自清,我口中的美味食之难以下咽。朱自清用铮铮硬骨、巍巍气概彪炳史册,但彼时的中国,因为战乱,因为穷,竟痛失一代文豪!想起这些,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72年弹指一挥间,今天,我们在清雅的朱自清文化园、清幽的朱自清故居,我们在“朱自清著作墙”前阅读朱自清的经典著作,在朱家“忠孝傳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家训中感受朱自清的“清芬正气传当世”,我们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清气堂”前留影,汲取坚定的信仰、无穷的力量……
带给大家敬重与感动、遐想与深思的,不仅仅是选址在朱自清家乡东海县的朱自清文化园、复建于平明镇的朱自清故居,还有承载着更多教育意义的学校。在平明小学,我们看到,朱自清的“背影”无处不在,朱自清的塑像、图片、书籍、著作、阅览室、展馆、朗诵会,无声地浸润着朱自清的锦绣文章,吐露着朱自清的襟怀坦荡,播撒着朱自清的高尚情操;而平明中学,正是朱自清故居(复制)所在地,透过一桌两椅三支毛笔四扇屏,朱自清仿佛从岁月深处走来,他端坐窗前,一忽儿凝眸远望若有所思,一忽儿捧册展卷腹藏诗书。正值暑期,偌大的校园恬静而安适,可以想见,寻常的日子里,孩子们在朱自清温润的目光下读书,读着他的聪敏、睿智、柔情,读着他的大气、骨气、志气,读着流淌在他血液里的坚强、倔强、威武不屈,融化在他骨髓中的爱国、爱家、爱民族,孩子们传承的是怎样优秀的文化和基因,收获的是怎样丰厚的学养和熏陶?陪同我们东海采风的县领导告诉说,东海目前正紧锣密鼓地申请将这两所学校更名为朱自清小学、朱自清中学。以朱自清的名义命名家乡的中小学,无疑将更进一步地弘扬朱自清的精神,使可贵的民族气节代代相传。
由于亿万年前的剧烈地质变动,火山熔岩喷发,东海形成了丰富的温泉地热水资源。据传,几乎与唐太宗建骊山汤泉宫同一时期,东海偶然发现羽山脚下的几处水洼突然热气蒸腾,灼热的泉水不断涌出地面,漫野而流。人们沐浴泡汤,肌肤嫩滑,愉悦舒爽,羽山汤泉渐渐声名鹊起,被称为“华东第一温泉”。那晚,我们三位受邀作家一起去泡汤;那夜,我竟一夜无梦,一觉酣睡到天亮,直误了文朋诗友晨游西双湖的约定。此情此景,不由得又想起了朱自清。假如朱自清生于盛世,泡汤羽山,他一定会惊诧于羽山汤泉的绿了。羽山汤泉温热滑润的泉水,静谧安逸的氛围,花木扶疏的倩影,定然能让他暂忘忧国忧民,把身心放松,把康体养生。
东海号称“世界水晶之都”,到了东海,如果不去东海水晶博物馆看一看,不去东海水晶市场逛一逛,那你可算是白来了一趟的呢。提到东海,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龙王”?提到“东海龙王”,你很难不想起龙王有个水晶宫吧?是的,东海的水晶很大,大到中国数得着的“水晶王”基本上都是在这里采到的。水晶博物馆入口处那块重达1.99吨的“晶王”,重量仅次于产自东海、收藏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水晶大王”;东海的水晶很多,多到它是全国最大的水晶交易市场,3000多家企业,近40000人创业,年销售额130个亿。当地人戏称,以前雨下得大一点,地下的矿就露出来了,真的遍地是水晶;东海的水晶很美,譬如东海水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保价3亿人民币的“金发晶球”直径20厘米,重19千克,是用一块91千克的原石雕刻而成。随着灯光变幻,水晶球里的“金色发丝”也随之变幻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美妙绝伦。
在东海水晶市场,众人皆惊叹于这里的水晶浩如烟海,灿若群星,因之眼花缭乱,无从下手,独有南京大学的丁帆教授慧眼识“晶”,于千千万万璀璨夺目的水晶中,对腿长、腰细、腹窄、面宽、通体晶莹、略带纹饰的两对水杯一见钟情。身形高大的店主介绍,这是来自捷克的水晶玻璃熔铸杯,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想必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杯却在东海水晶处吧,丁教授也不还价,十分痛快地让店主将两对水杯并一只同样玲珑剔透的水晶茶叶罐包了起来。这水杯,这茶叶罐,置于教授家宽敞、明亮、豪华的大书房,该是怎样的绝配哦。
我不禁又想起了朱自清。假如朱自清生于盛世,这样精美的水杯,这样精美的茶叶罐,定然也会博得朱自清的青睐吧;如果他活在盛世,定然也能坐在“奢侈”的大书房,用着精致美好的水晶杯和水晶罐,一个人独处时读书、阅卷、喝喝茶,和朋友相约时,说文、解字、聊聊天,不亦乐乎。白天,他可以安心做他的学问,讲他的课,写他的文章;夜晚,他可以沿着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在朱自清的故乡,在东海,朱自清的“背影”无处不在,朱自清的力量无处不在。《朱子家训》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維艰。”我辈生于盛世,国泰民安,实乃幸之又幸。斯当以笔为锄,耕种最新最美的乐园,描绘最新最美的人间。